八卦领导(全面)

不是说领导的八卦,是八卦一下领导。

聊聊领导“怪异行为”背后的心理机制和现实原因。

西方有句名言:了解了一切,就原谅了一切。

或许换位想想,领导和下属,彼此都坦然一些。

领导说话为什么不走心?

学校一位中层领导在一个多月时间里,校门口见我,三次寒暄,三次问:“你住哪个小区?”最后一次,我就笑而不答。

一位关系很好的同事做了领导,给我发信息,最后突然来了句“谢谢您”。

还有一位关系很好的同事获得提拔,校园里遇到,招呼突然变成了:“你好——”声音很大,拖点长音,得体、官方、客套,不像是对我说的,像是对一群人说的,大概像古时酒店的酒保“唱喏”,或者像现在酒店门口的迎宾,排成一排,用无诚意、吓人一跳的“热情”,吼一声“晚上好”。

显然,做了领导,就会启动批量化的简省交流模式。有时,难免“冷了兄弟们的心”。

领导本来交往圈和我们一样,当了领导后纵向要对上对下,横向要对中对外,交际圈面积自然翻了几番。事情多,面对许多人,常做不到角色的自由灵活转换,必须有一种程序化的辐射面更广的简化应对模式,提高交流效率,就像做运营的回信息的模板一样。以期说话做事,滴水不露,就难免官腔官调。

而我们的文化有一种特别的脆弱和敏感,每个人都特别需要区别对待,对别人,尤其是对领导,有奢望。希望领导对自己和别人不一样。

不过,换位思考,领导不易,事情多,头绪乱,我们应该宽容对待,放下奢望。

当然从领导角度来说,最好不要装,不要试图讨好所有下属,不必假装和谁关系都很熟。实际上,人与人之间的亲密程度,更多是通过非语言的隐性信息传达的,显性语言传达是很少的,而且过多显性语言的客套,常常是距离的表现。冷暖人自知,要有真心,别想靠抖机灵去团结下属。

领导为什么不改变对自己的偏见?

一方面,领导往往比较自负,几乎所有的领导都觉得自己看人很准。另一方面,和上面所讲的简化模式有关。为了方便处理信息,领导对人的评价,也一定是要启动简化分类模式。比如分成“靠谱的与不靠谱的”“忠心的与不忠心的”。

小时候听过一个笑话,说两个学生上课都用书盖着脸睡觉,一个成绩好,一个成绩差,老师批评成绩差的:“怎么能学好呢,你看着书都能睡着;看看人家,睡着了还在看书。”这种偏见很常见。领导思维大多是结果导向,“不要解释,不要废话,看结果”。

你结果好了也不行,领导会启动第二次偏见,觉得主要是巧合,原因不在你;就像领导欣赏的人,做事结果不好,领导依然认为这个人是很好的,只是客观上有不利因素,是“实在没办法”。

也就是说,除非你有长期的、实质性的、过分的改变,领导才有可能改变偏见。当然你有了长期的、实质性的、过分的改变,领导也不一定改变对你的看法,因为领导一般不愿意承认自己错了,你只要竭力证明自己,领导还会对你生出新的偏见。

领导为什么不及时回信息?

给领导发个信息,或迟迟不回,或石沉大海,或答非所问。

有的当然是正常忙,信息多,没顾得看,下属不必太矫情。

还有一种情况,刚打开微信信息,一个电话打来,或一个人来访,就忘了回了。也要理解,我们自己也常有这种情况。

还有的,不便表态,领导回信息都不是回给你一个人的,他还要想着你截图发给别人或发到群里。

还有的是让你自己反思一下:提的要求是不是太过分?说话是不是太啰嗦(领导又没空和你聊闲天)?会上已经反复讲,你还没领会吗?

还有的,是领导在考虑。有一次,和一位朋友一起吃饭,他说:“找领导办事,领导不回信息,恰恰证明这事有希望,有余地;如果没希望,是原则问题,他就直接回绝了。”我觉得很受教,这位朋友自己就是一位非常优秀的领导。

当然也会有少数比较庸俗的领导,他的领地意识特别强,他用不回信息在提醒你:你没资格和我说话。

从给领导发信息的角度看,要注意以下几点:

1. 想清楚再发,事情是否妥当,信息是否必要。

2. 表达清晰,站在看信息角度,如采取先观点、后理由、再案例的“倒金字塔模式”。

3. 不聊天,万不发什么“在吗”“在忙吗”之类,有事直说。

4. 如果没以上问题,有时可能是领导事情多一时忘了,再发,再提醒。

另外,从语文角度看,领导回话也大可玩味,“收到、知道了、好、好的、没问题、嗯”,甚至还有领导喜欢发“知”,包括不同的表情图像。这个情况还有点复杂,以后可以单独写一篇再聊。

领导为什么不近人情?

A.“领导,我准备这个月结婚……”

“马上就要月考了,你怎么还结婚?”

B.“领导,我腿摔断了。”

“这怎么搞,你的课还要找人代,不好安排呀”

C.“领导,我家老人去世了。”

“这怎么搞?你找到人替你监考了吗?”

首先我们要旗帜鲜明地反对这种领导说话的方式。领导常被蠢下属气得不像样子,但我们认定,说以上话的领导也很蠢。

然后我们再分析一下,领导是“工作本位、目标导向”的思维,是下意识地反应。领导还有领导,从领导的领导看来,这交流反而是很感人的:大局为重,工作为先。政绩背后,常常会牺牲道德。

现在,各单位都流行一种“绩效主义”,这是上世纪五十年代西方企业管理大师德鲁克的企业理论,风靡全世界。所谓“绩效主义”,就是“唯绩效”,只关注结果,只关注目标。不过在中国文化里,“绩效主义”领导一般都很无趣,凡事都有目的,都在想着“有用”,和谁打招呼,是有用的;和谁喝酒,是有目的的。所以领导常常对上在做“有用”的事,对下就疏于打理,因为在领导看来,上面的大多有用,下面的大多无用。

领导在家里,如果还是这个套路,往往生活不太幸福,因为家里是最不讲“绩效”的,是最不讲“有用”的,是最拒绝程序化套路的。

有个段子说,女高管的老公说:我对你要求不高,能享受客户的待遇,就心满意足了。

那种雷厉风行,又充满情趣的领导,着实难得,凤毛麟角。

领导喝酒为什么不能一视同仁?

有的饭局参加,有的不参加;有的善始善终,有的中途离场,有的惊鸿一瞥;有的不喝酒,有的喝酒;和有的人用大杯,有的用小杯,有的满杯,有的半杯,还有的只是作作样子。

不是替领导辩白,实在是我们对领导和对自己启动了双重标准。大多数人如此,只是我们对领导有更高的期待和关注,显然一个人的时间和酒量都是有限的,就是要权衡,要选择,区分对待,是个必然。郭德纲说他一年只出去吃三四次饭,不也是要做选择的。

当然,做人有原则,保持一致性,在一个范围内一视同仁,自然会给自己加分。

领导为什么喜欢撒谎?

急着解决问题,有时难免要下猛药,连哄带骗,或造势或忽悠。

从小的方面说,领导也有很多无奈,有时事情复杂,考虑各方,有很多因素导致不便公开。

从大的方面看,最优秀的政治家本质上就是演员,还得是影帝。里根就是演员出身,施瓦辛格也担任加州州长,要表演、要煽情、要造梦、要激情演讲,他的身份要求他撒谎要撒得让自己完全相信。

类似的情况,像领导说话不算话、口是心非等,都属于此类。什么“有空请大家坐坐”“心里有数,不会亏待大家”“对事不对人”,都不要当真。

领导为什么爱吹牛?

吹牛当然不是领导独享的技能,还是因为大家更关注,或者说领导吹牛时,有更多人在场。

吹牛,就是言谈严重脱离现状,无非暴露一个东西:内心感觉到自己配不上现在拥有的一切,职位或荣誉。说白了,缘自自卑,只不过是缺啥吹啥,天天挂在嘴边的东西,往往是缺少的东西。

不过,想到日本软银的孙正义,创业时在一个小房子里站在一个破箱子上对两个好不容易找到的“员工”慷慨陈词,说自己的梦想,什么一年200万,三年日本最大,5年跻身世界500强。当时就走了一个,在那个人眼里,这不仅是吹牛,更是一个疯子。所以,还有一些吹牛,叫“愿景”。

有的领导,不是吹牛,是在搞愿景。

领导为什么喜欢表扬“蠢人”?

想开点,团队里的弱者需要更多鼓励,就像老师在班里多夸奖成绩、习惯等不太好的同学一样。也不见得就是“武大郎开店——店员不能比店主高”的思维。

还有一条更重要的是,领导更注重当下的努力,个体有才能,是进入到一个单位的门槛,但下一步,单位要你“更进一步”,就有点难。

而且,得到的,都是应该的。关于这一点,经济学家吴伯凡在一个节目里讲过一个故事:

一个人早上上班看到一个阿婆卖饼,觉得很辛苦,就付了25美分,没有要饼,以后每天来这里,都付25美分。过了年,再给25美分,阿婆不高兴了:“你不知道,饼已经涨到30美分了吗?”

拥有的,就是本该属于我的。下属常觉得领导忘记了自己曾经对他的支持,领导也常觉得下属们忘记了他对大家的好。

领导为什么不听从建议?

第一,领导大多不觉得需要什么人来给自己提意见。让提意见时,下属尽量不要当真。阳儒阴法,是中国自古以来的御人治国之术,声称的和实际使用的,往往不一致,宣称的东西和执行的东西往往是不一致的。“大家有什么意见,可以随便说说嘛”,大多是因为比较自信,觉得已经做得很完美,希望大家表达一下热爱和赞美,而不是真的让提意见。

第二个,因为领导听不到建议。大家提的建议就被领导身边的人屏蔽了,他们和领导反映,都是形势大好,都不是傻子,一定要让领导做最后一个知道坏消息的人,坏消息从谁嘴里说出来,领导就想消灭谁。

真要给领导提建议还要讲究技巧。

领导不是在听建议,而是听每一个建议背后的动机,关键不是内容,而是谁说的,在什么背景下说的,可能有什么动机。

比如领导要提拔一个人,问你提谁?你猜到了要提的那个人,也不能直接说出来,不然显得你比领导聪明,不是好事。你说出一些符合这个人的标准,但又貌似客观,比如,不能太张扬,也不能太内敛,年龄不能太大,当然太年轻这个工作似乎也不太适合,……领导越听越觉得正中下怀。最后半推半就,经过排查,终于讲出了领导想提拔的那个人的名字,领导还会故作迟疑:这个还是要再考虑一下。聪明的下属就要会坚持,领导您这么一说,还真的就他最合适。领导就会说:你觉得行吗,难道你真的这样想的吗,好吧,我且听你的一回,你推荐的人你要负责呀。中国古时聪明的奸臣,跪地上头磕个稀烂,“逼”皇帝去做皇帝本来就想做的事。

最后,总结一下,单纯想往上爬,是做不了领导的,人常说要有企业家精神,就是不是为了赚钱,而是为了更服务社会,实现个人价值。领导也一样,不能只想着当领导带来的东西,要有领导精神,就是希望为大家做点什么,期待的报偿就是做事本身。少用技法,多用心法,技法形成的往往只是权力,心法才有可能形成真正的影响力。

聊教育真相,谈语文学习。欢迎关注。点左下方“了解更多”,送一课《家长怎样和老师打交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