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常規醫療到“安樂死”,我們還有很長的距離

前幾天,錄了一個關於癌性疼痛服用止疼藥的視頻,有網友留言說,覺得解除疼痛最有效的辦法就是給無法治療的、嚴重痛苦的病人實施安樂死。這也讓我想起了1年前看到的一個新聞,臺灣的一個著名主持人因不願再忍受胰腺癌的痛苦,遠赴瑞士進行安樂死,在後來曝出的視頻中我們可以看到,傅先生與家人齊坐在一起,工作人員拿來藥水,老先生兩三口喝下去之後,便安靜的睡倒在兒子的懷抱中。很多看過這個視頻的朋友都有很多的感悟,在視頻中我們看到了死亡的平靜與逝者的尊嚴,但在現實生活當中,有尊嚴的離去對很多腫瘤晚期病人來說都是一種奢侈。這段視頻曝光之後,很多網友都積極的開始了關於死亡問題的討論,有很多人呼籲安樂死合法化。

從常規醫療到“安樂死”,我們還有很長的距離

其實在世界上大多數國家安樂死都是不合法的,主要原因就是涉及到倫理的問題。比如有些國家規定,安樂死永遠都不能由患者家屬提出,必須是患者本人在身患絕症的情況下,在意識清楚、理智的情況下自願提出申請。申請的前提還包括:要求患者必須要對自己的身體和疾病有足夠的知情權,完全參與了自己的治療過程。安樂死的具體申請部門、執行人員及陪同人員,都需要在法律上有嚴格的界定。而我們國家面臨的問題是,很多情況下,病人本人的知情權是被限制的,經常是由家屬,尤其是年輕的家屬來給病人做決定,病人本人對自己的治療過程並不是十分清楚,所以根本就無從談起安樂死。

另外,我國目前已經進入了老齡化社會,但是我們的養老機制和醫療保障還是有很多不足,安樂死合法化有可能會傳遞給年輕人一些片面的信息,比如一旦年老多病,就意味著要被社會拋棄。所以我們的國家、社會,以及現有的醫療系統,距離安樂死都還有很長的距離,而這段距離的名字就叫臨終關懷。

隨著社會老齡化的進程,現在全國很多城市都開始積極的探討臨終關懷問題,也建立了一些安寧病房,目的就是讓病人按照自己所希望的方式,不那麼痛苦的,平靜的離世。原則上三甲醫院面對的病人應該都是需要專科治療的,包括腫瘤的積極治療,比如手術、放化療、靶向治療、免疫治療等等。但現在的問題是很多晚期病人,在臨終時要承受巨大的痛苦,卻無處可去。這體現出了我們醫療體系當中的一個缺陷,就是我們的臨終關懷系統、安寧病房的設施數量是遠遠不夠的。

從常規醫療到“安樂死”,我們還有很長的距離

臨終關懷,我們在醫學上稱作緩和醫療。現在我們的診療系統中的缺陷就是:現代醫學關注的焦點更多的是在疾病上,而不在病人身上,它更多關注的是疾病的分型、分期,從而制定針對某種疾病的診療方案。但實際上,對很多臨終患者來說,他們懼怕的並不是死亡這件事,而是走向死亡的這個過程,以及在這條路上需要承受的痛苦。這種痛苦一部分來自身體上,一部分來自心理上的。我們說的癌性疼痛,其實就是身體上承受的痛苦。我之前提到過,阿片類藥物是目前臨床應用最多的癌性疼痛止疼藥。但阿片類藥物屬於毒麻藥,要嚴格按照國家的毒麻藥品管理規範去使用和監管。在很多社區醫院、一級醫院、二級醫院,阿片類藥物處方都是醫生無法開具的,藥房更是沒有這種毒麻藥品的管理權限。所以很多病人得不到有效的止疼藥,就不得不忍受身體上的痛苦。

從常規醫療到“安樂死”,我們還有很長的距離

還有很多時候病人的壓力來自於家屬。一方面,我國很多病人的知情權被限制,大部分的決定都是家屬來做,病人本人對自己的疾病狀況、治療過程都不清楚。另一方面,即使病人在得知自己的病情無法再繼續醫治後,仍然會選擇照顧家屬的情緒,繼續積極治療,這些治療有可能是有創且無效的。同時,患者也只能承受治療所帶來的壓力和痛苦,而錯失了緩和醫療時機。反過來講,家屬在照顧病患的同時,也同樣承擔著心理上的壓力,以及體力上的勞累。

所以,臨終關懷的問題,是我們在老齡化進程中所面臨的一個社會問題。在腫瘤晚期病人群體中不應再被忽視和避諱。推進緩和醫療設施、安寧病房的建設是需要醫療系統、病人、家屬以及社會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和理解。

針對臨終關懷這個問題,您的想法是什麼呢?歡迎給我留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