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麼不繼續使用繁體字了?

中國的文化博大精深,而文字作為其載體更有功不可沒的作用,在我們每天使用文字書寫,表達心意時,大家是否考慮過為什麼我們現在不繼續和香港,臺灣他們一樣繼續使用繁體字,而是選擇使用簡體字呢?

我們為什麼不繼續使用繁體字了?

漢字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的象形文字之一,漢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至今3000年前的商朝。當時所使用的文字就是我國最早的文字——甲骨文。


我們為什麼不繼續使用繁體字了?

刻在龜殼上的甲骨文

隨著朝代的更替,漢字也隨之發生變化。漢字自甲骨文開始,開始發展為金文、篆書、隸書、楷書、草書、行書。行書出現在東漢末年,相比較前面所說的文字更加的簡單靈活。因此便可以一直保存下來,成為我們現在使用的文字,也因此我們的文字便被稱為“漢字”。

1949年新中國成立以後,百廢待興。而當時的中國除了部分城市人口之外,其餘的人都是文盲。而繁體漢字的複雜導致了大多數人不願意學習漢字。因此,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中國開始對漢字開始了改革。

1950年8月9日,教育部社會教育司舉行簡體字的研究選定工作座談會,商定了選定簡體字的四條原則:

整理選定已經通行的簡體字,必要時根據已有簡體字的簡化規律加以適當的補充;

所選定、補充的簡體字,以楷體為主,間或採取行書、草書,但必須注意容易書寫和便於印刷;

簡體字的選定和補充,以最常用的漢字為限,不必為每一繁難的漢字製作簡體;

簡體字選定後,由中央教育部報請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公佈實行。

隨後,經過一系列的會議討論,方案制定,最終將原先的繁體字逐漸簡化成了現在使用的簡體字。


我們為什麼不繼續使用繁體字了?


對於漢字的簡化,有些人說簡化了的漢字缺少了原來漢字的美感。而有些人說,漢字簡化,既容易認又容易書寫,雙方各有各的理由。但是,不管怎麼說,繁體字和簡體字都已經成為了中華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都是中華文化的載體,也都將促進文化的發展與進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