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經典之禮記第三十五講內則:孝子之養老也,樂其心不違其志

《禮記》是中國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書籍,儒家經典著作之一。該書編定是西漢戴聖對秦漢以前各種禮儀著作加以輯錄,編纂而成,共49篇。禮記大約是戰國末年或秦漢之際儒家學者託名孔子答問的著作。

國學經典之禮記第三十五講內則:孝子之養老也,樂其心不違其志

飯:黍,稷,稻,粱,白黍,黃粱,稰,穛。膳:膷(xiāng),臐(xūn),膮(xiāo),醢,牛炙。醢,牛胾(zì),醢,牛膾。羊炙,羊胾,醢,豕炙。醢,豕胾,芥醬,魚膾。雉,兔,鶉,鷃。飲:重醴,稻醴清糟,黍醴清糟,粱醴清糟,或以酏為醴,黍酏,漿,水,醷(yì),濫。酒:清、白。羞:糗,餌,粉,酏。食:蝸醢而菰食,雉羹;麥食,脯羹,雞羹;析稌,犬羹,兔羹;和糝不蓼。濡豚,包苦實蓼;濡雞,醢醬實蓼;濡魚,卵醬實蓼;濡鱉,醢醬實蓼。腶修,蚳醢,脯羹,兔醢,糜膚,魚醢,魚膾,芥醬,麋腥,醢,醬,桃諸,梅諸,卵鹽。

【注】膷:牛肉。:羊肉。膮:豬肉。:大塊的肉。醷:梅漿。

【譯】吃飯所用的穀物有六種:黍、翟、稻、粱、白黍、黃粱,每種還有熟獲、生獲的區別。加撰時的膳食有:牛肉羹、羊肉羹、豬肉羹、烤牛肉,這四種分盛四豆,排成一行,放在最北邊。接著往南的一行是肉醬、大塊牛肉、肉醬、切細的牛肉,再接著往南的一行是烤羊肉、大塊羊肉、肉醬、大塊豬肉,再接著往南的一行是肉醬、大塊豬肉、芥子醬、切細的魚肉。以上四行,每行四豆,這是招待下大夫之禮。如果再加上野雞、兔子、鶴鶉、鶴雀這四種乾肉,那就是招待上大夫之禮了。飲料有六種:一是重醋,即清糟兼有的甜酒。這種重醋,有用稻釀製的,有用黍釀製的,有用粱釀製的。二是稀粥,有時就以稀粥為醒,例如用黍煮的稀粥。三是漿,四是水,五是梅漿,六是涼粥。酒有兩大類:清酒和白酒。羞篷中所盛的食物是:糧餌、粉誓。國君燕食的飯譜是:蚌蛤醬、雕胡米、野雞羹這三種配合著吃,麥飯、肉羹、雞羹這三樣配合著吃,大米飯、犬羹、兔羹這三樣配合著吃。上述諸羹都要加入用佐料和米屑調製的湯,但不加寥菜。在煮小豬的時候,用苦菜把它包起來,去其腥味,在豬腹裡塞入寥菜。在煮雞時,加入釀醬,一在雞腹中塞入寥菜。在煮魚時,要加入魚子醬,在魚腹中塞入寥菜。在煮鱉時,要加入釀醬,在鱉腹中塞入寥菜。吃肉乾時,配以蟻醬。吃肉羹時,配以兔肉醬。吃糜肉切片時,配以魚肉醬。吃魚切片時,配以芥子醬。吃生糜肉時,配以釀醬。吃桃幹、梅乾時,配以大鹽。

國學經典之禮記第三十五講內則:孝子之養老也,樂其心不違其志

凡食齊視春時,羹齊視夏時,醬齊視秋時,飲齊視冬時。凡和,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鹹,調以滑甘。牛宜稌,羊宜黍,豕宜稷,犬宜粱,雁宜麥,魚宜菰。春宜羔豚膳膏薌,夏宜腒鱐膳膏臊,秋宜犢麑膳膏腥,冬宜鮮羽膳膏羶。牛修,鹿脯,田豕脯,糜脯,麇脯,麋、鹿、田豕、麇,皆有軒,雉兔皆有芼。爵,鷃,蜩,範,芝栭(ér),菱,椇(jǔ),棗,慄,榛,柿,瓜,桃,李,梅,杏,楂(zhā),梨,姜,桂。大夫燕食,有膾無脯,有脯無膾。士不貳羹胾,庶人耆老不徒食。

【注】栭:古代江淮間稱小慄為栭慄。椇:枳類。楂:山楂,似梨而酸。

【譯】調劑食品的溫度,要根據食品的性質來決定:飯食宜溫,羹湯 宜熱,醬類宜涼,飲料宜寒。調味時,春天多用酸味,夏天多用苦味,秋天多用辣味,冬天多用鹹味。但四季都要加入滑脆甘甜的食物進行調配。吃牛肉宜配稻,吃羊肉宜配黍,吃豬肉宜配稷,吃狗肉宜配粱, 吃雁肉宜配麥,吃魚宜配菰米。春天宜食羔羊、小豬,用牛油來煎;夏天宜食幹野雞和乾魚,用狗油來煎;秋天宜食牛犢和小鹿,用雞油來煎;冬天宜食魚和雁,用 羊油來煎。人君燕食所用的美餚如:牛肉乾、鹿脯、野豬脯、麋脯、麇脯,其 中麋、鹿、野豬、麇還可以切成薄片。野雞羹、兔羹則都加菜煮。還 有雀、鷃、蟬、蜂、芝、栭、菱、椇、棗、慄、榛、柿、瓜、桃、李、梅、杏、楂、 梨、姜、桂等物。大夫朝夕常食,有了膾就不再吃脯,有了脯就不再吃膾。士朝夕常食不能有兩種羹和胾。庶人中六十歲以上的老人朝夕常食一 定有肉。

國學經典之禮記第三十五講內則:孝子之養老也,樂其心不違其志

膾:春用蔥,秋用芥、豚;春用韭,秋用蓼。脂用蔥,膏用薤,三牲用藙(yì),和用酰,獸用梅。鶉羹、雞羹、鴽(rú):,釀之蓼。魴鱮烝,雛燒,雉,薌無蓼。不食雛鱉,狼去腸,狗去腎,狸去正脊,兔去尻,狐去首,豚去腦,魚去乙,鱉去醜。肉曰脫之,魚曰作之,棗曰新之,慄曰撰之,桃曰膽之,柤梨曰攢之。牛夜鳴則庮(yóu),羊泠毛而毳、羶,狗赤股而躁、臊,鳥麃色而沙鳴、鬱,豕望視而交睫、腥,馬黑脊而般臂、漏,雛尾不盈握弗食,舒雁翠,鵠鴞胖,舒鳧翠,雞肝,雁腎,鴇奧,鹿胃。肉腥細者為膾,大者為軒;或曰麋鹿魚為菹,麇為闢雞,野豕為軒,兔為宛脾,切蔥若薤,實諸酰以柔之。羹食,自諸侯以下至於庶人無等。大夫無秩膳,大夫七十而有閣,天子之閣。左達五,右達五,公侯伯於房中五,大夫於閣三,士於坫(diàn)一。

【注】藙:茱萸。鴽:鵪鶉一類小鳥。庮:惡臭。坫:土臺。士不能有閣,只能在房內做 土臺存放食物。

【譯】切的生肉,春天和以蔥,秋天和以芥子醬。煮小豬,春天用 韭菜塞在它肚子裡煮,秋天用蓼菜塞在它肚子裡煮。凝固的脂肪 用蔥調味,油用薤調味。牛羊豕三牲用煎茱萸和醋調味,野獸類用 梅調味。 鶉羹、雞羹及駕和蓼菜一起雜煮。 紡藥可以蒸來吃,小鳥放在火中烤熟了吃,野雞或燒或蒸或煮羹,這三種動物調味時用薌, 不用蓼。不吃幼鱉,狼要把腸去掉,狗把腎去掉,狸把正脊去掉,兔子把屁股去掉,狐把頭去掉,小豬把腦子去掉,魚把腸子去掉,鱉把鱉竅去掉。肉類要剔除筋膜骨頭,這叫做“脫”;魚類要用手搖動,看它新 鮮不新鮮,這叫做“作”;棗類要擦拭,使之光潔,這叫做“新”;栗子要把有蟲的揀去,這叫做“撰”;桃子要把表面的毛擦掉,這叫做 “膽”;柤、梨要一一鑽看蟲孔,這叫“攢”。牛夜裡叫,它的肉一定有惡臭;羊毛很稀少而又粘連在一起, 它的肉就有羶味;狗的兩股裡面沒有毛而又舉動急躁,它的肉味臊 惡;羽毛不潤澤而又鳴聲嘶啞的鳥,它的肉必定腐臭;豬的眼睛向高處、遠處看,眼睫毛長而相交,它的肉中有許多星星點點的小息 肉;黑脊樑而前脛毛色斑雜的馬,它的肉臭如螻蛄。尾部還不滿一握的小鳥不能吃。還有鵝尾、天鵝和貓頭鷹的脅側薄肉、鴨尾、雞肝、鵝腎、鴇脾、鹿胃等等,都是不能吃的東西。凡是生肉切碎雜煮而後食,細切就叫做膾,切成大片就叫軒。 又有人說:麋、鹿、魚粗切叫做菹;麇細切叫做闢雞;野豬肉粗切叫做軒;兔肉細切叫宛脾。再把蔥或薤切碎,和肉一起浸在醋中,可使肉變軟。羹與飯是日常主食,從諸侯到庶人日常都有羹與飯,沒有差別。大夫沒有常置於左右以備食的佳餚,但七十歲以上的大夫就 有專門存放食物的閣。天子的閣,在燕寢左邊的夾室中有五個,右 邊夾室中也有五個。公、侯、伯每人五閣,放在燕寢的房中。大夫的閣有三個。士沒有閣,只能在房內做一個坫存放食物。

國學經典之禮記第三十五講內則:孝子之養老也,樂其心不違其志

凡養老:有虞氏以燕禮,夏后氏以饗禮,殷人以食禮,周人修而兼用之。凡五十養於鄉,六十養於國,七十養於學,達於諸侯。八十拜君命,一坐再至,瞽亦如之,九十者使人受。五十異粻,六十宿肉,七十二膳,八十常珍,九十飲食不違寢,膳飲從於遊可也。六十歲制,七十時制,八十月制,九十日修,唯絞紟衾冒,死而後制。五十始衰,六十非肉不飽,七十非帛不暖,八十非人不暖,九十雖得人不暖矣。五十杖於家,六十杖於鄉,七十杖於國,八十杖於朝,九十者天子欲有問焉,則就其室以珍從。七十不俟朝,八十月告存,九十日有秩。五十不從力政,六十不與服戎,七十不與賓客之事,八十齊喪之事弗及也。五十而爵,六十不親學,七十致政;凡自七十以上,唯衰麻為喪。

【注】齊喪:齊衰的喪服。

【譯】凡人君養老之禮,有虞氏用燕禮,夏后氏用饗禮,殷代用食禮, 周代遵循古法而三禮兼用。五十歲就能參加鄉里的養老宴,六十 歲就能參加國家在小學舉行的養老宴,七十歲以上就能參加大學 裡的養老宴。這種規定從天子到諸侯國都適用。八十歲的老人拜 受君命時只要跪下去磕頭兩次就可以了,盲人拜受君命也可這樣。 九十歲的老人可以讓別人代拜君命。五十歲以上可以吃與壯年人 不同的細糧,六十歲以上可以有預備的肉食,七十歲以上可有兩份 膳食,八十歲以上可以常吃時鮮珍羞,九十歲以上可以在寢室裡就餐,出遊時也可以讓人隨帶食物。人到六十歲,就開始置備需一年時間才能做好的喪葬用品,七 十歲以後開始置備一個季度能做好的喪葬用品,八十歲以後開始 置備一個月能做好的喪葬用品,九十歲以後就置備一天能做好的 喪葬用品,只有裝殮屍體用的絞、紟、衾、冒等,到死後才製作。人 到五十歲以後就開始衰老,六十歲以後沒有肉食就營養不足,七十 歲以後沒有絲綿就不得溫暖,八十歲以後沒人陪睡就不能暖和,九 十歲以後即使有人陪睡也不覺得暖和了。五十歲以後可以在家中 用手杖,六十歲以後可以在鄉里拄手杖走路,七十歲以後可以在國 中拄手杖走路,八十歲以後可以拄手杖上朝;九十歲以後,天子若 有事詢問,就派人到家裡請教,並且要帶時鮮珍品為禮物。七十歲 以後,朝見天子時可以提早退出;八十歲以後,天子每月派人問候 安康;九十歲以後,天子每天派人送膳食到家中。五十歲以後不服 勞役,六十歲以後不參與征戰,七十歲以後不參與會見賓客,八十 歲以後不服齊衰以下的喪服。五十歲以後得到封爵,六十歲以後 不親自向別人求教,七十歲後辭官告老。凡是七十歲以上,遇到喪 事只服喪服,不參加喪事儀式。

國學經典之禮記第三十五講內則:孝子之養老也,樂其心不違其志

凡三王養老皆引年,八十者一子不從政,九十者其家不從政;瞽亦如之。凡父母在,子雖老不坐。有虞氏養國老於上庠,養庶老於下庠;夏后氏養國老於東序,養庶老於西序;殷人養國老於右學,養庶老於左學;周人養國老於東膠,養庶老於虞庠,虞庠在國之西郊。有虞氏皇而祭,深衣而養老;夏后氏收而祭,燕衣而養老;殷人冔而祭,縞衣而養老;周人冕而祭,玄衣而養老。

【譯】夏、殷、週三代的天子,都根據戶籍核定年齡,確定參加養老會 的人員。家有八十歲的老人,可以有一人不應力役之政;家有九十 歲的老人,全家都可不應力役徵召;家中有盲人也是如此。凡是家 中有年老的父母健在,他們的兒子即使年紀也很大了,但在父母面 前也不能坐著,必須立侍在旁。有虞氏的時代,在上庠宴饗國老, 在下庠宴饗庶老;夏后氏在東序宴饗國老,在西序宴饗庶老;殷代 在右學宴饗國老,在左學宴饗庶老;周代在東膠宴饗國老,在虞庠 宴饗庶老,虞庠在王城的西郊。有虞氏的時代,祭祀時戴“皇”,養 老時穿深衣;夏代祭祀時戴“收”,養老時穿燕衣;殷代祭祀時戴 “冔”,養老時穿純白的深衣;周代祭祀時戴冕,養老時穿玄衣白裳。

國學經典之禮記第三十五講內則:孝子之養老也,樂其心不違其志

曾子曰:「孝子之養老也,樂其心不違其志,樂其耳目,安其寢處,以其飲食忠養之孝子之身終,終身也者,非終父母之身,終其身也;是故父母之所愛亦愛之,父母之所敬亦敬之,至於犬馬盡然,而況於人乎!」凡養老,五帝憲,三王有乞言。五帝憲,養氣體而不乞言,有善則記之為惇史。三王亦憲,既養老而後乞言,亦微其禮,皆有惇史。

【注】憲:效法。有:通“又”。乞言:求長者之善言。猶今之訓話。惇:通“敦”。敦厚。

【譯】曾子說:“孝子養老,要使父母內心快樂,不違揹他們的意願; 用禮樂使他們的耳目愉悅,使他們起居安適,在飲食方面更要發自 內心照料,要直到孝子身終。所謂“終身”孝養父母,並不是說終父 母的一生,而是終孝子自己一生。凡是父母所愛的,自己也愛;凡 是父母所敬的,自己也敬。連對犬馬也都如此,何況對於人呢?凡養老,五帝時代著重是效法他們的德行,三王時代除效法他 們的德行外,又向他們乞求善言。五帝效法老人的德行,為了頤養 他們的身體,不向他們乞求善言。如果他們有好的德行就記錄下 來,成為敦厚之史。三王也效法他們的德行,而在恭敬地奉行養老 之禮之後又向他們乞求善言,乞求善言時也並不堅持,不急切,以 免影響老人養氣養體。三王也都把老人的善言、德行記下來,成為敦厚之史。

國學經典之禮記第三十五講內則:孝子之養老也,樂其心不違其志

淳熬:煎醢,加於陸稻上,沃之以膏曰淳熬。淳毋煎醢,加於黍食上,沃之以膏曰淳毋。炮:取豚若將,刲之刳之,實棗於其腹中,編萑以苴之,塗之以謹塗,炮之,塗皆幹,擘之,濯手以摩之,去其皽(zhǎn),為稻粉糔溲(xiu sōu)之以為酏,以付豚煎諸膏,膏必滅之,巨鑊湯以小鼎薌脯於其中,使其湯毋滅鼎,三日三夜毋絕火,而後調之以酰醢。

【注】淳熬:淳,澆;熬,煎。煎醢:用油炒醢。皽:皮肉上的薄膜。糔溲:用水調粉面。

【譯】用陸稻做飯,把煎醢加在飯上,再澆上油,這就是淳熬。用黍 米做飯,把煎醢加在飯上,再澆上油,這就是淳毋。“炮”的方法是:取小豬或公羊,殺死以後除去內臟,把棗子塞 在腹腔內,編蘆葦箔把它裹起來,塗上粘土,然後放在火上烤。等 泥全部烤乾了,用手把泥剝去,洗淨手,把皮肉表面的薄膜搓掉。 用米粉加水調成稀粥,敷在小豬身上,再放到小鼎裡用油煎,油一定要淹沒小豬。羊肉則切成薄片像脯一樣,外面塗粥,放在油裡 煎。把盛有小豬或羊脯的小鼎放在大鼎的熱水裡,大鼎的水不能把小鼎淹沒,用小火燒三天三夜。吃的時候再加醋和肉醬調味。

國學經典之禮記第三十五講內則:孝子之養老也,樂其心不違其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