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到口鹹,口苦,口甜找中醫

  • 口鹹-以脾虛溼甚,腎虛火旺為多見

中醫認為“鹹為腎味”,臨床上常見於腎陰不足,腎火上浮的神經官能症、慢性咽喉炎急性發作的患者。

有時測定口鹹患者的唾液,可見鈉、鉀、鈣、鎂的氯化物含量增多,PH偏於弱鹼性反應。

口鹹伴有腰膝痠軟、頭昏耳鳴、五心煩熱、盜汗遺精、苔少、脈細數等症狀,屬腎陰虧損,虛火上炎,即“腎陰虛口鹹”。

治宜補益腎陰,滋陰降火。方藥選用知柏地黃湯加減:

知母10g、黃柏10g、山藥10g、丹皮10g、茯苓10g,熟地15g,山茱萸12g、澤瀉12g。

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 口苦-肝膽有熱為主

臨床觀察口苦多見於肝膽熱證、腸胃熱證等;在現代醫學中則多為急性炎症的表現,而以肝膽疾病為多。

這可能是膽汁排洩失常所致,癌症病人因甜味閾升高、苦味閾降低,吃甜的東西也會感到舌頭髮苦。

口苦兼有頭痛、眩暈,苔薄黃、脈象弦數等症候,治宜清瀉肝膽鬱熱。方藥選用龍膽瀉肝湯:

龍膽草15g,柴胡、澤瀉、車前子、木通、當歸、梔子各10g,生地、黃芩各12克,甘草8g。

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 口甜-脾胃功能失常

脾胃實熱、溼熱鬱阻、肝脾痰火內蘊的病人口舌可有發甜的感覺,古人稱之為“脾熱口甘”。

研究證明,消化系統功能紊亂可致各種酶的分泌異常,唾液中澱粉酶含量增加,刺激舌上味蕾而感覺口甜。糖尿病患者血糖增高,唾液內糖分亦增高,所以也常覺口舌發甜。

又稱“口甘”,臨床上,分為脾胃熱蒸口甜和脾胃氣虛口甜。

1.脾胃熱蒸口甜

多因過食辛辣厚味之品,滋生內熱或外感邪熱蘊積於脾胃所致。

表現為口甜而渴、喜飲水、多食易飢,或唇舌生瘡、大便乾結,舌紅苔燥,脈數有力等。

治宜清脾瀉火。方藥選用瀉黃散:

藿香15g,梔子、石膏各10g,甘草8g,防風2g;

或清胃散:

黃連、當歸、升麻各10g,生地、丹皮各12g。

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2.脾胃氣虛口甜

多由年老或久病傷及脾胃,導致氣陰兩傷,虛熱內生,脾受津灼所致。

表現為口甜而幹、氣短體倦、不思飲食、脘腹作脹、大便時干時軟。

治宜益氣健脾,和胃養陰。方藥選用益胃湯與四君子湯加減:

沙參15g,麥冬、玉竹、白朮、茯苓各10g,生地、藿香各12g,砂仁、炙甘草各8g。

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