抉擇!百年海外謀生史,30萬麗水市青田華商如今面臨去留抉擇


在巴爾幹半島小商品集散地“貝爾格萊德70號市場”, 500名中國商戶的生意正陷入停滯。


來自浙江青田的朱沛康在這裡經營著一家銷售義烏泳裝和圍巾的批發商鋪。因為疫情,塞爾維亞海關被軍方接管,除醫療物資外,其他貨品停止清關,如今,和其他商戶一樣,朱沛康的泳裝被滯留在海關。


科索沃戰爭結束後,18歲的朱沛康放棄繪畫專業,投奔在那裡做小超市生意的姐姐。頭2個月時間,他被盜竊7次、搬家了8次,最後在治安相對較好的貝爾格萊德定居。但這一次,算是他在這個國家遇到的最大考驗。


“已經損失了200萬(人民幣),接近破產。”4月9日,他告訴。


中學便從青田來到意大利的張毅同樣承受著壓力。他在歐洲旅遊勝地威尼斯小本經營的華人超市因為遊客驟降為零,兩個月來已經損失一萬多歐元。


新冠疫情在全球的蔓延,讓海外經商的華人都遭受到損失,其中,又以青田僑商為最。


“家家有華僑,人人是僑眷”,是這座距離溫州1小時車程的浙江山間小城的寫照。青田縣戶籍人口56萬,根據青田港澳僑委在2015年的統計數據,當時全世界的青田華人華僑共計33萬人,分佈在120多個國家和地區,其中以意大利、西班牙和巴西人數最多。


在南歐的青田人大多以餐飲和超市為業,而在東歐和南美,他們從事著小商品貿易。每一個青田商人背後,都能書寫出一段海外華人的謀生故事。


不過對旅居在外的華商來說,疫情之下,也在萌生另外一種改變。在地球另一側,14歲便從青田來到巴西的李璐,經歷了當地經濟的發展和瓶頸,生意早已大不如前。如今,國內經濟發展相對的穩定和快速,讓她謀劃著把自己的小商品批發生意進行轉型並擴展到國內。


“暫時還沒考慮好,但如果疫情嚴重,最終還是得回到祖國,祖國強大穩定,是我們最後的定心丸。”疫情的衝擊,讓李璐投資國內的想法更加強烈。


抉擇!百年海外謀生史,30萬麗水市青田華商如今面臨去留抉擇


中國人開店,印度人賣菜


十幾歲從青田外出謀生,張毅已經在意大利待了二十來年。如今,他在威尼斯經營著一間超市。


威尼斯是座為旅遊而生的城市,原住民已經從20萬下降到了5萬。“沒有明顯的淡季,聖誕節過後的冬天會有一段時間相對冷清,但是到2月份,威尼斯狂歡節開始到4月份的復活節,仍然會有小旺季。


“現在都停了。“疫情在歐洲爆發後,沒有遊客的威尼斯變成了一座空城。政府開始重視並採取管控,儘管作為生活必需的食品店和香菸店在意大利擁有開業豁免權,張毅的超市可以照常營業,但因為沒有遊客生意,他還是選擇了關張。


南歐的華人華僑,以浙江和福建兩省為主,而其中又以青田人最多。因為地理原因,青田盛產奇石石雕,元明時期便已成名,而到清末,更是作為參展品在世博會上獲獎。隨之,一批販賣石雕的青田商人成為最早僑居海外的中國人。


“有些人發了財,同鄉人就不斷跟著出來,落地生根,有落腳點就好生存。“張毅就是其中一個,因為有長輩很早就移民到了意大利,沒有接受過太多文化教育、只能務農打工的他和大部分人青田人一樣,選擇了到海外謀生。


據他介紹,因為“意大利老齡化嚴重又比較慵懶,沒有太多創業激情”,這為外來移民提供了大量工作機會,各國移民之間分工明確。“印度和孟加拉人販賣蔬菜和紀念品,羅馬尼亞人在工地做建築和裝修“,中國人則世代開店,包括超市、餐廳和酒吧。


張毅的超市在大陸一側,正對威尼斯火車站,與核心景區的威尼斯島一橋之隔,主要為中國遊客服務,超市裡涼茶、榨菜、以及油鹽醬醋一應俱全。


超市規模並不大,只有100平米,但閉店仍然讓損失不小。島內同樣大小的店面每月租金需要5000到1萬歐元。像他這樣在島外的店面,每月房租需要3000歐元,還有垃圾費、會計費、物業費和老闆稅等每月接近1000歐,加之過期的存貨,疫情的兩個月,“損失至少有一兩萬歐元“。


青田的33萬海外華僑中,有10萬人在意大利,當地青田籍華人華僑社團有20多個。歐洲疫情爆發後,這些青田僑團成為了當地華人轉運抗疫物資和互助的基本組織。3月下旬,浙江援意醫療隊為居家隔離的當地華人建立了網上方艙醫院,根據意大利青田商會會長吳光海對媒體介紹,這些網上醫院就是援助隊和當地僑團共同籌備。


因為超市裡有些口罩存貨,而華人也更早自覺在家隔離,張毅並不擔心口罩問題,歐洲疫情開始時,他甚至還把20個口罩用飯盒裝著放到樓門口,免費給意大利鄰居領用,結果“三天才被拿完“。


“還沒到山窮水盡的地步,意大利本地人很少能有拿得出幾千歐元存款的,相比之下華人的經濟狀況都還不錯,並沒有特別困難,“頂多就是不能出門做生意,但基本都能扛半年左右“。


經營超市生意之餘,張毅還會接一些司機導遊的活。“我們都特別勤勞,特別是第一代從農村出來的人,能吃苦。”張毅說,在威尼斯的中國留學生大約有1000多名,疫情開始後,送他們回國成了自己的副業。這段時間,他已經接送了十幾名歸國留學生趕往機場。


抉擇!百年海外謀生史,30萬麗水市青田華商如今面臨去留抉擇


“人肉”帶貨起步,與黑幫和平共處


李璐也已經離家二十多年了。父母先期在巴西里約熱內盧立足後,舅舅帶著她從青田老家一起前往團聚,那年她才14歲。


李璐家在巴西主要做小商品批發生意,他們從義烏、深圳、汕頭和臺灣進貨,然後再賣給巴西這邊的零售商。目前,他們有自己的倉庫和線上商店。


在巴西,本地商戶目前有5成閉店,而華人商鋪則是從3月中旬開始小部分歇業,如今已經有九成暫停了營業。


“小點的商店一個月損失幾萬塊。”李璐說,自己的店面較大,包括租金、員工工資、管理費會計費等在內,每月要損失20萬巴幣(大約27萬元人民幣)。


青田人在海外的創業並非一帆風順,餐館打工通常是他們在歐洲的第一站,而在巴西則是代購。李璐記得,自己剛到里約時,華人的光景並不太好,大多數人只能從事“拎包客”工作。因為巴拉圭進口到巴西的商品免稅,於是,華人便從巴拉圭“人肉”帶貨進巴西,產自中國和日本的香水、攝像機、照相機這類大件商品,都是主要品類。


“大生意靠機遇,小生意靠勤勞”,2008年金融危機後,華人開始直接從國內進口小商品,開始是零售,後來逐漸發展成了批發,許多歐洲華人也在那時輾轉到了里約和聖保羅發展。目前,僅在里約的華人就有2萬多人,其中大部分也來自青田。


在巴西做生意,黑幫是逃不開的話題,但在李璐看來,情況並沒有那麼糟糕。“因為黑幫主要做毒品和軍火生意,所以華人通常不會受到他們的騷擾,巴西人也不排外,通常都比較友好。”


李璐介紹,黑幫通常在華人很少涉獵的貧民區活動,最近報道的黑幫在疫情期間幫助政府監督隔離也是謠言。“他們井水不犯河水,黑幫只是在貧民區維持社會秩序,規定晚上幾點後不得外出,只要不是嚴重暴力犯罪,政府一般不會去管。“


相較國內,巴西的電商發展滯後,2016年後才開始起步,李璐在巴西的電商平臺上也有網店,但因為華人主要做批發生意,所以線下仍然是他們的主要渠道,這也讓華人在全球疫情期間遭受了更大損失。


為了避免“坐吃山空”,她和許多華商一樣,也在最近開始擴大線上批發的規模。


抉擇!百年海外謀生史,30萬麗水市青田華商如今面臨去留抉擇


回國創業成為潮流


不僅是線上,李璐還打算藉著“機會”,重新梳理一遍自己的生意。


實際上,對她生活帶來改變的不僅僅是店鋪關門。隨著時代的發展,海外華商大部分面臨轉型:“我們當時出國是件殊榮,賺美金賺外幣,最近這三五年,國內都不太願意出國,更願意留在國內做生意了。”


一般來說,外貿進出口利潤在20%到30%之間。2014世界盃後,巴西經濟持續下滑,2015年底,雷亞爾對美元累計貶值46%,加之通脹率上升和當地消費能力下降,巴西青田商人延續傳統的“國際貿易—批發—零售”面臨挑戰,不少華商外貿公司倒閉和停業。


不僅如此,巴西人消費觀念升級,對於品質的要求提高,高端需求讓華人小商品的打法遇到瓶頸。今年以來,巴西雷亞爾兌換美元匯率相較去年的1:4左右下跌到1:5以上,貶值20%多,而李璐的淨利潤還不到20%。


歐洲華商同樣面臨轉型。早在2014年青田縣政協港澳臺僑委的調查報告中就提到,西班牙中餐館的營業收入相較歐債危機前下降了40%,意大利僑商製衣廠聚集區則從最高峰的400餘家下降到100家。


在張毅看來,青田華商勤勞精神的延續也是一個問題。“時間越久融入程度就會越高,很多華二代華三代的生活方式已經跟當地老外比較相似。”


正因此,定居塞爾維亞後,朱沛康與妻子在浙江完婚,並選擇了將兩個孩子留在國內上學。


隨著國內經濟相對全球經濟大踏步前進,回國二次創業成為很多海外華商的出路。根據調查報告,2014年歐洲青田籍僑商的盈利比例從2010年前的76.6%下降至當年的50.97%,而其中73.5%的華僑有重新投資意向,在2013年,已經有將近5000名青田遊子歸國創業。


據《錢江晚報》2018年11月的報道,當時已經有近10萬青田籍華僑回國投資,投資、貿易資金總規模達到了2000多億元。


“當地站穩腳跟後,華人考慮投資其他產業,但沒有太多機會。”李璐說,目前華商的一個方向是在國內做自己的品牌,注重品質並且不再像之前小商品那麼繁雜,專攻美容美髮、電器和玩具這樣的專業品類,這也是她自己在疫情結束後的謀劃。


李璐身邊已經有很多人先行一步。一些有足夠原始積累的華商回到江浙投資航運、房產和購物中心,也有人轉行從事金融。鑑於國內巨大的消費市場,加大線上貿易、反向把國外商品進口到國內也是許多人的選擇。2015年,青田縣國資辦經營的僑鄉進口商品城開業,許多僑商把來自歐洲和南美的紅酒、咖啡等特產賣回國內。


“現在年紀大了,也想回到國內做些生意,畢竟也想回歸故土,但還沒有找到合適的機遇。”李璐說,巴西經濟的不穩定讓自己萌生去意,疫情讓這種想法更加迫切了。


當然,對於部分青田華人來說,重新展開事業也沒那麼容易。“我18歲來塞爾維亞,20年了,交了很多朋友。所有的人脈、關係和客戶都在這裡,回國(做生意)沒有機會。我全世界走了一圈,最終把心放這裡,塞爾維亞是我的第二故鄉。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