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话版”《道德经》(八)——《德经》第五章,“学父”是啥?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中气以为和。天下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自名也。勿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故人之所教(觐殷),夕议而教人 。故强良者不得死,我将以为学父。(马王堆版)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之所恶,唯孤、寡、不穀,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传统版)

这一章的前面几句倒还差不多,到了后面差的就不是一星半点了,而且很难去翻译得顺畅合理。先来解决容易的部分: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中气以为和。

我在前面一篇文章分析过:“道”刚开始发挥作用之时,是不会尽全力的(道冲而用之,有弗盈也)。加上《德经》第二章“昔之得一者”的“一”也就只有这里“道生一”的“一”可以对应,可以看出“道”是一种“蝴蝶效应”。这段就更说明问题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有人把“一”解释成“太极”,“二”自然就是“阴阳”,“三”的解释更是五花八门了,有解释成“两个对立的方面相互矛盾冲突所产生的第三者”的,有解释为“三是阴阳配合”(西汉《淮南子·天文训》)的。

我的观点呢?凡是能在《道德经》里通过文理分析去推敲得出的,就不必去其他书里找证据。本来“一生二,二生三”无非就是表达一种渐进式的发展。“道生一”就是“道”一开始的状态: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这“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可不就是“一”的概念吗?从这一点来讲,解释为“太极”没有问题。“二”当然是阴阳,因为这句的后面就讲到了“阴阳”:万物负阴而抱阳。“负”就是“背负”,是背向的意思,“抱”就是“怀抱”,是正向的意思。即:万物背阴面阳。那么这“三”是什么呢?就是“中气”啊!“阴阳”代表两极,中间的“气”用来调和,然后万物就开始生长了!讲得再通俗易懂些就是古人认为:在日月交替下加上中间的空气,万物才能萌发生长。(萌干吗写成这样明白了吗?)所以“一”是“道的初始状态”,“二”是“阴阳两极”,“三”就是“中间的空气”。(因为分出阴阳两极,那么就产生了中间的“气”——二生三,“三”——第三样物质)

天下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自名也。勿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

在讲这段之前,必须要说《道德经》的分章多少是有点问题的。前面那段应该放到上一章去。这章应该从这句开始:天下都厌恶的称呼是“孤、寡、不谷”,但王侯(王公)以它们为名自称,不是为了贬损自己而得益,也不是因为得益所以贬损自己。(无论道家还是儒家都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

故人之所教,夕议而教人(觐殷死议而教人) 。故强良者不得死,我将以为学父。

以上这段是重点,我查过诸多解释,发现都不是在讲“人话”。这里有个很重要的原则:凡是立论的书,除了明显的分段或分章,在同一段或一个章节里的上下文一定要有前后逻辑的,是不会天上一句、地上一句的。正因为前面一句是“勿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所以后面这句“故人之所教”一定有逻辑上的因果关系。

上面括号里的文字是马王堆版另一个版本(分甲、乙版),恕我才疏学浅,目前为止实在无法参透其意思,居然有人把“殷”理解成“商殷“,如果是的话,那么至少在《道德经》的其他章节里也有朝代名等例证出现才显得合理。而且即便如此,整句话的释义也不像人话,所以只可能是同音错别字。

我一直在强调马王堆版的《德道经》像是一个古代学渣的听写版,错别字一大堆。在分析这段话之前,一定要来分析“学父”这个词。可以负责地说除了现代的“某某学之父”之外,在古代,更何况是先秦或汉代不存在“学父”这么个名词。“教”这个字在古代可写成“斅”,即“学”+攵(攴,反文旁),而“攵”和“父”在字形上相当像。因此我高度怀疑“学父”就是“教”字,这和传统版的修正基本差不多。即:我将以为教。

好了,无论“我将以什么为教”,就都和前面的“故人之所教,夕议而教人(觐殷死议而教人)”有了紧密的逻辑联系。否则我实在不清楚“学父”究竟是个什么鬼?现在要从文理逻辑来好好理一下这几句话的意思了:

关于”王公以孤寡不谷自称“在另外的章节有同样的表述:“夫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谷(穀)。此其贱之本与?非也。”(详见“人话版”《道德经》(四)——《德经》第二章“故至数与无与)从这两章的共同论述可以分析出侯王、王公以“恶名”自称并非“以贱为本”,而是想要“硌硌若石”,而“硌硌若石”就是要坚强或强硬,因为“琭琭如玉”易碎。

既然王公以孤寡不谷自称是一种坚强姿态,那当然就“不是为了贬损自己而得利,也不是因为得了利所以贬损自己”(勿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注意:或......或......是两种选择,不存在选其中一种的意思。如果是舍弃前面一种选后面的,那么后面就不该有“或”字,所以是两种选择都否定,即:不要减损也不要增益(这同样符合“无为”的理念)。只有这样解释,传统版的“人之所教,我亦教之”才会合理。别人怎么教我,我同样以不增不减的方式教给我的学生。这就叫“文理逻辑”!

因此,我高度怀疑:所谓的“故人之所教,夕议而教人”应该是“故人之所教兮,亦而教人”。硬要按“所以他人教我的,我晚上评议后教给别人”,非但莫名其妙而且行文别扭。

故强良者不得死,我将以为教(学父)。

传统版把“强良”改为“强梁”,把“不得死”解释成“死无其所”或“不得好死”,这实在让我觉得可笑。“不得好死”代表“死得惨”,不代表不会死。不会死当然就是好事啊!就“永恒”了。所以“强良者不得死”是对的,这里的“强”当然不是“勉强”的意思,否则的话“我将以为教”又如何解释?你以之为教的东西当然是要正面的、积极的而且是永恒的。

天下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自名也。勿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故人之所教兮,亦而教人。故强良者不得死,我将以为教。

天下都厌恶的称呼是“孤、寡、不谷”,但王侯(王公)以它们为名自称,不是为了故意贬损自己而得益,也不是因为得益所以故意贬损自己,(而是想要又强又好——“强良”)。所以别人教的那些,我同样(不增不减、不夸不贬)教给我的学生。所以又强又好的这些道理是不会消亡的,我将把它们教给大家。

你会发现接下来的章节都是在“布道”,就是“道家”在宣扬自己的理念,“教化”读者。“人话版”《道德经》,让《道德经》说“人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