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7 《道德经》分为“道经”和“德经”,德的真正含义,你知道吗?

大家好,今天我们继续分享《庄子》,今天我们要分享的是《庄子·知北游》。

《道德经》分为“道经”和“德经”,德的真正含义,你知道吗?

01

前面一篇文章,我们分享了《庄子·知北游》的前半部分,庄子和老子关于“道是什么”的精彩论述,接下来,这一篇文章,我们来分享“德是什么?”。

我们都知道老子的《道德经》,分为“道经”和“德经”上下两个部分,合起来称之为《道德经》,也称为《老子》。《道德经》主要论述“道”和“德”。其中“道”不仅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也是个体修行即修道的方法,同时也是世间万物,宇宙的本原。总之,“道”作为道家思想的核心,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理解。

《道德经》分为“道经”和“德经”,德的真正含义,你知道吗?

那么,“德”究竟是什么呢?

当然,这里的“德”并非儒家思想中的“仁义道德”,而是每个人应该具备的世界观、方法论以及为人处世之方法。如果说“道”反应了自然规律,那么“德”就反应了一种社会法则。

老子在《道德经》第三十八章中,对“德”有过精彩的论述,他说:“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上德的人,对人有德而不自以为德,所以才有德。下德的人,对人一有德就自居其德,所以反而无德了。因为上德的人,与道同体,道是无所为而为,所以他也是无所为而为。而下德的人,有心为道,反而有许多地方却做不到了。

上仁的人,虽然是为,却是无所为而为;上义的人,尽管是为,却是有所为而为;上礼的人,就更过分了,他自己先行礼,若得不到回答,便不惜伸出手臂来,引着人家强就于礼。由此看来,失去了道然后才有德,失去了德然后才有仁,失去了义然后才有礼。

《道德经》分为“道经”和“德经”,德的真正含义,你知道吗?

02

可见,在老子的道家思想中,“上德”和“道之德”是一样的,和我们通常理解的“仁义道德”是不一样的,差别在哪里呢?在于“有为”和“无为”。

老子认为,上德主张无所事事,一切顺应自然,带有明显的“无为”特征,可理解为因循自然的行为规范,有一种“无为”的特征。而下德由上仁、上义及上礼组成,需要人实际去实行与推广,带有明显的“有为”特征,注重人为的行为规范。从这里可以看出,在老子眼里,孔子推行的仁义理智信只是人为教化的结果,没有达致真正无为超脱的上德境界,所以贬之为下德。

庄子说“道不可致,德不可至。仁可为也,义可亏也,礼相伪也”

真正的道,不能靠人给予,真正的德不能由外部而来。仁可以靠有所作为来达成,义可以靠有所作为来实践,礼只是相互虚伪的来往。这和老子说的“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在讲,道家的“德”和儒家的“仁义道德”是完全不一样,甚至是完全相反的,一个是人为规定的“德”,一个是尊重自然的禀赋的“德”。

《道德经》分为“道经”和“德经”,德的真正含义,你知道吗?

03

所以,儒家孔子所推崇的“德”在老子看来是属于“下德”范畴,是属于人为规范的领域,而老子认为,上德表现为无为,即不去考虑德与不德的问题,反而是最大的德。

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社会中,我们如何在世俗的社会中保持“上德”呢?庄子在这一篇《庄子·知北游》中,给了我们一个智慧“外化而内不化”,通俗理解就是“随外物变化,而内心保持不变”。这里庄子通过颜渊和孔子的一段对话阐释了这个道理。

《道德经》分为“道经”和“德经”,德的真正含义,你知道吗?

颜渊问孔子说:“我曾听先生说过:‘不要有所送,也不要有所迎。’请问先生,一个人应该如何生活在社会呢?”

孔子回答说:古时候的人,外表适应环境变化,但内心保持不变,现在的人,内心多变,而外表又不能适应环境的变化。随应外物变化的人,必定内心持守不变而不离散游移。对于变化与不变化都能安然听任,安闲自得地跟外在环境相顺应,必定会与外物一道变化而不有所偏移。

狶韦氏的苑囿,黄帝的果林,虞舜的宫室,商汤、周武王的房舍,都是他们养心任物的好地方。那些自称君子的人,就连儒家、墨家之流,都以是非好坏来相互诋毁,何况一般人呢!圣人与外物相处却不损伤外物。不伤害外物的人,外物也不会伤害他。正因为无所伤害,因而能够与他人自然相送或相迎。不管是山林还是旷野,都能让我们快乐;不管是喜去还是悲来,我们都能安然接受,不能阻挡。

孔子接着说“悲夫,世人直为物逆旅耳!夫知遇而不知所不遇,知能能而不能所不能。无知无能者,固人之所不免 也。夫务免乎人之所不免者,岂不亦悲哉!”

可悲的是,我们每个人只不过是外物临时栖息的旅舍罢了。人们知道遇上了什么,却不知道遇不上什么,能够做自己能做的,而不能做自己做不到的。所不知道的,和所不能够的,本来就是我们不可回避的,一定要避开自己所不能避开的事,难道不可悲吗!

04

以上庄子通过孔子之口,来阐述了得道之人,在社会中的处世哲学,用一句话来说就是“外化而内不化”。我们要知道每个人的能力边界,知所为,也知所不为,就像庄子说“知天之所为,知人之所为者,至矣”,就是说,每个人的能力是有边界的,知道自己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这个很重要。我们无法避免所不能避免的,当然我们也无法做到不能做到的。

老子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也是这个道理。这其实也是道家思想,尊重每个人的自然禀赋的一种体现,所以庄子说“至言去言,至为去为。齐知之,所知则浅矣!”最好的言论是什么也没说,最好的行动是什么也没做。平凡人所知道的一切,实在是太浅陋了。

好了,今天的内容就是这些,如果喜欢我的文章,请关注“小播读书”或分享给您的朋友,谢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