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街頭騙子到朝廷大員,清代巨騙錢炳的華麗轉身

清代乾隆年間,常州出過一個流竄作案的高級騙棍,曾以“錢炳”之名捐官。此外,他為了行騙的方便,先後用過的姓名有幾十個。惟有他老家的人,知道他的底細,都以“錢豁五”相稱。

與普通騙棍不同,錢豁五從小誦讀經書,加以頭腦靈活,筆頭上有些功夫,且通音律,就是科運不佳,連秀才也沒有考上。他做生意怕吃苦,當塾師嫌貧困,生來只好吃喝玩樂,賭騙嫖樣樣精通,欠了許多債,再也無法在地方混下去了,只好遠行他鄉,以騙為生。

錢豁五到廣西后,投奔一個在衙門裡當幕友的族兄,沒用多長時間,就把官場上打濫條、通關節、吃黑錢等門徑,走得濫熟。於是脫離族兄,自立門戶,租大宅,蓄奴僕,私制頂戴,冒充官員,專行脫騙撞哄勾當,積攢了不少錢鈔。後來被人告發,又跑到北京行騙。此後,他還在山東、兩湖、江西多地招搖撞騙,流竄作案。到南昌後,他打聽得新放的江西學政是江蘇人,馬上就有了妙計。他用騙來的錢在城裡租了房子傢俱,招了一班“小唱曲兒”的在家裡,定下計謀和學政套起鄉情來。學政也是念故鄉情分的人,從此交往密切。於是錢豁五又撐起學政的招牌行騙,前後所騙達數萬兩銀子。不久,學政離任。他的騙金也早已揮霍一空。

從街頭騙子到朝廷大員,清代巨騙錢炳的華麗轉身


後來,他又到廣西。無奈錢豁五在廣西名聲已臭,他在廣西再也騙不到錢財了。他情急之下,又生一計:他弄了個廣西巡撫衙門的信封,裡面塞上廢紙,外面粘上雞毛,弄了一套竹筒黃面的包袱,往身上一背,假冒成桂署的信使。取官道東行,經湖北、江西入浙江,一路招搖動眾,吃喝全由驛站供應。直到杭州後,被驛官識破,扭送官府。但他畢竟是個“慣犯”,老辣之致,他不但沒有絲毫的害怕,反而開導錢塘縣令說:“我假冒官差,固是犯法。但是你將此案一辦,豈不連桂、鄂、贛、浙四省的大員都要被定個糊塗失察的罪名?”錢塘縣令經其提醒,哭笑不得,只得將他先關進監牢裡。當時恰好有一位常州籍的御史在杭州,聽說老鄉中竟有這麼一位“人物”,覺得關在牢裡實在太可惜了,於是,“惺惺惜惺惺”,遂為之說情開脫,並把他介紹給鹽運使柴某人當幕賓,專司出納一職。鹽運衙門本是個肥差,錢豁五在此如虎添翼,大展身手,兩年下來,足足撈了十多萬,遂以“錢炳”之名,為自己捐了個五品官。昔日騙棍搖身而變為命官,也算修成了“正果”。卻不料,“天有不測風雲”,當錢豁五還未來得及利用他一生中頭一回並非偽造的頂戴來設計更大的騙局時,那個靠他相幫貪汙索賄的柴運使被人檢舉了,錢亦被打入同案,結果是被革去官身,發配邊陵地區充軍去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