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律者,該有的一種意識是什麼?

一、問題

這些天,在自律訓練方面。刪除了手機鬧鐘設置的自律計劃,然後發現這個小嚐試的自律效果不如之前。

總以為一些事情的開始需要儀式感,差不多的時候就可以去掉一些形式了。

現在想著,是不是儀式感要貫徹始終?還是這個“差不多的時候”還沒到時候?

如果自律行為成為了生活中的一部分。不積極作為,不保持持續執行的狀態,反而會難受,所以自律行為慣性化這個說法是可以存在的。

也就是說,沒有多大的儀式感。自律狀態還是可以保持的。

因此最近沒有保持自律狀態,或者說自律效果不明顯。儀式感的影響力不大。

那就是另一個問題。“差不多的時候”還沒到時候。“差不多的時候”是自以為我的自律行為已經可以慣性化了,可以去掉一些形式上的東西了。

但發現還沒“到時候”。還沒到自律行為開始真正成熟的時候。這段時間的努力只是製造一種“可以去掉形式”的假象。

我自作聰明地去掉了計劃這個部分。現在發現在自律過程中,有一種意識是非常重要的。那就是計劃感。

自律者,該有的一種意識是什麼?

二、計劃感

計劃感,是一種微妙的存在。它在自律行為中,會積極的表現為,對一件小事情的執行,在頭腦裡有一種計劃的意識。

思想活動軌跡大概是,這件事情什麼時候去做?怎麼做?如何調動可利用資源,去促使這件事情完成?諸如此類的問題。

剛開始自律的人,會列出執行計劃。什麼時間該幹什麼事情?怎麼去完成?鬧鐘應該調到什麼時候?這些行為,都在無形之中培養著自己的計劃感。

而我在最近幾天的小嚐試裡,丟失的就是這份計劃感。在自律行為還沒有徹底慣性化的情況下,也就是說,自覺“差不多的時候”,其實是還沒到時候。

就刪除了鬧鐘裡的計劃,因為沒有了鬧鐘的提醒。所以具體小事的執行,沒有了大概的時間感。就變得不知所措起來。

這個時候,計劃感顯得非常重要。而我還沒有。

自律者,該有的一種意識是什麼?

於是又開始了小成就感的堆砌,我又規規矩矩地,在手機鬧鐘上設置了自律計劃。通過鬧鐘不斷提醒,來訓練自己的計劃感。

雖然這些天小嚐試的自律計劃,所得到的效果,讓我很不滿意。這些問題,與剛剛開始自律的我們,也是非常像的。所以我們要重視起來。

重視什麼呢?就是在自律過程中,允許自己失敗。寬容自己,但要積極要求自己,要求自己在未來的時間裡,把計劃裡的自律小事,認真對待,積極完成。

不要因為沒完成的自律小事,而讓自己產生愧疚心理,從而放棄持續執行,放棄整個自律計劃。

要把計劃感重視起來。什麼時間該幹什麼事情?最好要有鬧鐘或者別人來提醒一下。這是剛開始自律的人必經的階段。

當你不斷重複這項工作的時候,就能很巧妙地把計劃感,訓練出來。但也不需要過分地計劃,也就是說,你不要把每分每秒,都安排上自律計劃的執行小事。

剛開始自律的人,不要在列表上或者手機鬧鐘裡,設置密密麻麻的計劃。如果安排的項目太多,自己應付不來,執行不下去,就會打擊持續執行的信心,從而放棄整個自律計劃。

剛開始自律的人,不要把項目執行時間安排得太緊,從而讓自己陷於過分緊張的局面。讓執行時間變得輕鬆起來,輕鬆到讓你足以應付自律項目的執行。讓自己能享受到自律計劃,帶給我們的小成就感。

剛開始自律的人,要重視小成就感的堆砌,甚至要讓小成就感的堆砌,貫穿整個自律計劃。所以我們在制定自律計劃的過程中,要由易到難,這樣有利於小成就感的堆砌,增加持續執行的信心,能更好地保持自律狀態。

自律者,該有的一種意識是什麼?

三、重視計劃感

儘管計劃感,是一個不用過分要求就能存在的東西。

但在自律行為深入和慣性化過程中,它顯得尤為重要。它能在頭腦裡讓我們有一種意識。

什麼時間?要幹什麼事情?怎麼去執行?怎麼去調動資源具體執行?諸如此類的問題,在頭腦裡要儘量快速有這種意識。

自律,是一種持續與別人拉開人生差距的能力。是各種身份的人,想要逆襲,想要改變現狀,想要給所愛之人更好的生活條件,所必須的一種持續輸出的能力。

希望你我都能在自律的路上,把自己當回事,在自律路上當自己的上帝,當自己的擺渡人,去經歷,去吃苦,去面對這一路上的風風雨雨,踏遍無數夜的黑,以我們最年輕的姿態,去迎接屬於我們應得的曙光。

自律者,該有的一種意識是什麼?

(備註:圖片素材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