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上鹿泉!鹿泉“非遗文化”知多少

在我国,以“非遗”为代表的文化传承,涵盖门类众多,遍布全国各地。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城市的灵魂,千年古镇鹿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有哪些呢?

鹿泉北白砂舞龙

每当过年过节、重大节日庆典和集会,鹿泉北白砂舞龙表演都会是“重头戏”,市民和游客纷纷涌向街头,等候观看舞龙的热闹场面。

爱上鹿泉!鹿泉“非遗文化”知多少

舞龙活动发源于清代初期,至今有二百余年历史,因其龙身长、套路多、阵容大而闻名于世。乾隆四年,乾隆帝途径北白砂村,当地百姓舞龙相迎。乾隆看到巨龙翻飞,活灵活现,龙颜大悦,亲赐“腾云龙会”四字以示表彰,此后北白砂龙会名声大震。

爱上鹿泉!鹿泉“非遗文化”知多少

舞龙由青绿水龙和红黄火龙组成,龙长28米,龙身直径0.5米,龙首角长0.8米,表演阵容为:撑杆人22名,领舞秀球手1名,鼓手1名,大镲、小镲各2名,,小钹、小锣、筛各1名。

爱上鹿泉!鹿泉“非遗文化”知多少

舞龙表演由双龙出水、跃龙门、翻江倒海、腾云驾雾、钻龙尾、摇船舞龙、大轮环、龙脱衣、慢龙快跳、跃龙身、双龙翻舞、青云平摇、桃心围珠、倾圆渐快、曲头翘尾、快慢腾云、二龙侧身平摇、慢八字、双龙归位等20个套路组成。

气势非凡的巨龙,铿锵有力的节奏,昂扬激越的声音,飞舞出各族人民勤劳勇敢的个性。在锣鼓喧天中祈福风调雨顺,共祝繁荣昌盛。

获鹿丝弦

于明代的古城楼威远门旁,廊檐斑驳布满岁月痕迹的戏台之上,一男一女扮着厚重的戏服和妆粉里,咿咿呀呀地传来一声“炸音”,古戏曲再度惊艳了观众。

爱上鹿泉!鹿泉“非遗文化”知多少

获鹿丝弦起源于元末明初,距今已有640余年历史,是地方传统戏剧剧种,属于中路丝弦,据获鹿县志记载,获鹿是丝弦的发源地之一。

丝弦属于牌腔与板腔共存的综合体,以越调为主,唱腔流畅优美,字音清晰,像陕北的“信天游”,有时又如同一道惊雷,尾音翻高的唱法俗称“炸音”,为丝弦所独有的唱法。表演风格追求热烈、奔放,生角与旦角崇尚技巧,表演细致;花脸动作富有张力,粗犷豪放;丑角表演诙谐、幽默。

爱上鹿泉!鹿泉“非遗文化”知多少

鹿泉通天河

通天河社火表演是一种介于舞蹈和武术之间的民俗表演艺术形式,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

鹿泉三街通天河源于获鹿东会馆即铁行会馆。铁行会馆是当年山西人在获鹿设置的集会场所。是山西人传授给当地群众的一种娱乐性民俗活动。每逢农闲和春节,都会在开阔场地进行表演,演员分别有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鱼精、鱼精婆、蚌精、虾精、海螺精、蛤蟆精等九个主要角色,相互打斗穿梭,配以锣鼓器乐敲击表演,场面红火、热闹非凡。其故事源于中国神话《西游记》中通天河桥段,是优秀古典文学作品的艺术性演绎,集武术、戏剧、舞蹈等多种民间艺术形式为一体的荟萃展示。

爱上鹿泉!鹿泉“非遗文化”知多少

历史悠久的传统民俗表演,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精神家园。“非遗”保护需要社会及年轻一代的参与,让更多青年人加入“非遗”保护,文化才能源远流长。

爱上鹿泉!鹿泉“非遗文化”知多少

唤醒千年之美,激发“非遗”活力,保持持久的生命力,才能令“非遗”变得更加灿烂和鲜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