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瀾《提問》:機會來臨時,不要被動等待選擇,而要大膽提問

歡迎關注 ,和我一起踐行每週讀4本書計劃

讀到一本楊瀾剛出版的新書《提問》,闡述了一個觀點:未知意味著無限可能,追尋未知,也意味著開啟認知的路途。楊瀾一直信奉一句話:當機會來臨時,不要被動等待選擇,而要大膽提問。

楊瀾《提問》:機會來臨時,不要被動等待選擇,而要大膽提問

這句話的意思是,我們在讀書和學習的過程中,也是在追求新知識和無限進步的可能,同時也是我們思維認知升級的蛻變時刻。而想要開啟認知和挑戰無數可能的必要路徑是兩個字:提問。

讀書與提問的關係

蘇格拉底曾說:“我唯一所知的就是我一無所知。”

這句話傳遞了兩種信號給我們:第一種信號是越是知識淵博的人,越是謙遜向別人和書本學習;第二種信號是真正有智慧的人,不一定知道所有答案,但一定懂得以最快的途徑去接近智慧,而實現途徑就是讀書和提問。

楊瀾也是這樣,無論是在她每年讀的書中還是接觸過的人中,她最常問的一句話就是“為什麼”,並且對於一切事物充滿好奇。

楊瀾《提問》:機會來臨時,不要被動等待選擇,而要大膽提問

比如說讀書的時候會問為什麼人物會這樣設定?書中講了什麼樣的道理?作者在書中想要表達的意思是什麼?而楊瀾在《提問》一書中,對於讀一本書的收穫是這樣解釋的:讀一本書不能改變什麼!但起碼能避免10個愚蠢的問題。

她這句話的意思可以這樣理解,讀書從表面上看可能不會帶來突飛猛進的進步,但至少會提升理解能力和認知能力,以及在實際生活和交流中靈活運用的能力,甚至會提高情商,而避免去問一些愚蠢的問題。

這就是讀書帶來的好處,也是通過讀書不斷提升日常的觀察能力、思考能力、修正能力和運用能力。提問則不斷能催發讀書的興趣,同時又將讀書帶來的知識不斷衍生出新的提問方式。

提問帶來的好處

楊瀾讀書和提問習慣的養成,也延伸到了她的生活和工作中,對於所遇到的每個問題都會努力去探索“為什麼”?不斷地去探尋答案。結合楊瀾對書中的觀點,可以看出提問可以帶來以下兩點好處:


楊瀾《提問》:機會來臨時,不要被動等待選擇,而要大膽提問

第一,通過提問的養成,所有的信息都不會道聽途說,而是尊重客觀事實。美國幽默大師威爾·羅傑斯說過:“每個人都很無知,只是看在哪方面而已。”這句話更側面說明每個人可能都是“專家”,也可能都存在“失誤”。所以要以客觀事實為主,而不是以道聽途說為判斷依據。

第二,不為經驗所困,打破思維模式。只有做到空杯心態,只有做到謙虛和虛心,才能以開放的心態,去理解對方,不斷打破自以為是的思維模式。

在養成提問習慣後,就會明白在提問中並沒有身份的差異,而只是好奇心的區別。這句話的意思是無論我們做任何事,說任何話,都不要以經驗主義為標準,更不要以地位和身份為衡量尺度,而是做到坦誠和平等的方式去獲得更多知識。

如何更好提問,才能提高溝通力和學習力

如何才能更好的提問?如何保持足夠的好奇心,才能提高溝通力和學習力?

楊瀾在這本書中也給出瞭解決方法:以反問的方式與外界活動。

楊瀾《提問》:機會來臨時,不要被動等待選擇,而要大膽提問

反問的意思很容易理解,就是不停地去問“為什麼”?

也可這樣理解:一個人的提問力,展現的是與外界的互動質量的高低。那麼如何去有效去獲得“為什麼”?有以下兩個要點:

第一,海綿式思維提問方式。這句話的意思就是主動吸收外部的信息,然後將自己掌握的知識展開思考,吸取的外部信息越多,思維就會越輕鬆。就好比我們讀一本書可能無法提升理解能力,但是當讀了多本書時,就能很好的去加深理解力,更好地通過提問,找到更好解決問題的方案;

第二,淘金式思維提問方式。淘金式思維就是由自己掌握主動權,自己決定應該在提問中選擇什麼?忽略什麼?然後根據自己的需求去做相應的選擇。

楊瀾《提問》:機會來臨時,不要被動等待選擇,而要大膽提問

這兩點提問方式,都代表著溝通力和學習力的鍛鍊,代表著一種積極的互動方式。

我們應當明白一個道理:當機會來臨時,不要被動去等待選擇,而是要主動出擊,主動提問,只要有疑惑,就要不斷的發問,直到找到答案為止。

無論是讀書還是其它方面的突破,提問都是取得進步的必要途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