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後,樓市政策調整的7大可能性

疫情對經濟的影響已經顯現。

儘管我們都相信,這隻黑天鵝的出現,不會改變中國經濟發展的大勢。但其短期內的影響,正如泰康人壽董事長陳東昇所言:“

小小的病毒,威力相當於10顆原子彈。

2月3日,股市開始第一天。滬指收盤下仍跌近7.72%;深成指下跌逾8%。兩市逾3000只股票跌停,滬指跳空低開8.73%,更是創下了1997年以來的紀錄。

疫情之後,樓市政策調整的7大可能性

如果說造成“黑色星期一”的原因,更多是群體性的心理恐慌。那麼,還有一組數據可能會讓我們明白疫情帶來的連鎖反應——

按經濟學家預測,疫情對中國GDP的影響大致在0.5到1個百分點之間。

2020年春節假期10天,消費幾乎停擺,零售和餐飲業收入銳減,全國鐵路、道路、水路、民航共發送旅客比上年同期下降近73%,旅遊相關行業陷入冰凍狀態。專家估算,僅零售、餐飲和旅遊市場的直接損失就超過1萬億元。

相比抽象的宏觀數據,深處疫情衝擊中心經濟地帶的企業家們感受更強烈。譬如在全國有400多家店面的西貝餐飲董事長賈國龍就稱:“若疫情在短期內得不到控制,公司賬上現金撐不過3個月!”

這幾天,不少經濟學家都提出了一系列應對疫情、提振經濟的建議。而買房人、地產及相關產業鏈上的從業者們,也在煎熬中等待。探討疫情對樓市的影響和後續的應對措施。

小編查閱成都住建局官網發現:2月3日,成都全市住宅成交數據為24套。2月4日,這個數據為67套。

在這裡必須要給買這91套房子的人送一個特大號的贊!

疫情之後,樓市政策調整的7大可能性

當前樓市的冷清是可以預見的——在新冠狀病毒的威懾下,往日繁華成都街頭也沒有多少人影。而售樓部關門、企業復工時間延遲、線下活動暫停……成都樓市其實處於半停擺狀態,雖然開發商們紛紛將售樓部搬到線上,但以房子的交易特點看,成都人要習慣線上買房還需要時間。

事實上,這場發端於武漢的蝴蝶效應,對樓市的衝擊不僅僅限於春節甚至春季,整個2020年的上半年都會受到影響。

從買房人的角度看,面對疫情,一般的思考邏輯是這樣:疫情衝擊國家經濟——居民收入減少——買房意願降低——樓市成交下跌——對樓市預期降低-----房價下跌資產貶值。

從開發商的角度看,對於房地產這樣一個越來越要求資金週轉速度和融資成本的企業,如果樓市“休克”半年,對整個行業,尤其是現金流不足的中小型企業,都是一個漫長的煎熬期,部分企業面對的甚至是生死局。

今年是十三五計劃最後一年,也是國家第二步戰略目標實現的關鍵一年,如果各行業沒有超級救市措施,GDP破6是大概率事件,一旦破6,所有目標都“雞飛蛋打”。

可以預見:待2020年疫情結束,樓市添酒回燈重開宴。會很快有開發商打優惠促銷牌、推出新的營銷方式,以加快資金回籠速度減緩壓力。但整個市場要復甦,要實現“穩房價、穩地價、穩預期”的目標。可否在“房住不炒”的指導思想下,給予樓市政策“鬆綁”,適度扶持剛需,全面釋放真實改善需求、嚴控投資投機需求?

基於此,我們探討以下七條的可能性:

第一,參考2008震後樓市政策,能否降低房貸利率和購房首付比例,首套房首付比例下調至2成,扶持剛需人群購房?

第二,能否加大人才引入政策力度,適度上調購房落戶積分?

第三,根據市場實際情況,能否適度降低對購房者社保、落戶時間的限制?(以成都例:目前,成都是社保24個月OR落戶24個月OR落戶12個月+社保12個月三選一。)

第四,目前,很多城市(包括成都)都實行了不同區域之間不能互買的限購制度。能否考慮進一步鬆綁同一城市內的區域限購政策,打破區域之間的壁障,激活購買力的流動,釋放真實的自住購房需求?

第五,在“房住不炒”的原則下,能否給改善型自住需求鬆綁,滿足人們追求美好生活提升居住品質的願望?

第六,為應對新到來的疫情衝擊,能否針對的市場變化,出臺新的搖號政策?以成都為例,在2019年下半年,已有越來越多的樓盤因報名人數未超過房源套數的120%,採取了新的搖號方式。

第七,能否考慮在成都樓市推出購房契稅減免補貼措施以應對疫情衝擊?我們注意到:08年地震之後,地方政府可以制定鼓勵住房消費的收費減免政策。2020年春節前,四川達州已經出臺了買房補貼政策。

以上七條對應措施的可能性,只是我們一家之說。作為一家長期關注樓市發展的地產公眾號,我們衷心希望樓市能平穩度過疫情衝擊期,健康發展。

同時,我們也相信:面對新冠狀病毒這隻突如其來的黑天鵝,成都必有全盤周密合理的應對措施。

2020年的中國樓市,依然會穩健前行!

2020年的成都,依然美麗宜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