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關於張問陶《瀘州》詩的誤讀,而引出的歷史考證


一段關於張問陶《瀘州》詩的誤讀,而引出的歷史考證

文化這個東西真是越學越覺得不夠,越覺得自己孤陋寡聞,即便我只是研究我們瀘州這座城市,也還捉襟見肘,常鬧笑話。前不久我想給大家普及一下清代大詩人,張問陶先生寫的《瀘州》詩三首,告訴大家瀘州也有很好的名人詩句,完全可以成為瀘州的文化名片,但是我的得意洋洋,卻因為讀音露怯了。

在說江陽沽酒客露怯之前,我們先來了解一下張問陶先生是何許人也?

張問陶生於1764年,卒1814年。字仲冶,一字柳門,號船山、蜀山老猿,清四川遂寧(今蓬溪縣)人 。清代傑出詩人、詩論家,著名書畫家。因故鄉四川遂寧城郊有一座孤絕秀美的小山,形如船,名船山,便自號船山,亦稱"老船"。因善畫猿,亦自號"蜀山老猿"。

一段關於張問陶《瀘州》詩的誤讀,而引出的歷史考證

關於張問陶先生的逸聞趣事很多,有一個很重要,就是他是酒痴,愛酒如命。在瀘州的歷史上,有兩個人四川大才子曾經給瀘州添光加彩。一位是明朝四川新都狀元郎大才子楊慎(升庵),對瀘州的文化貢獻非常大,不僅僅寫了很多關於瀘州詩詞歌賦,也把瀘州古八景提到了一個人文高度,使之得以流傳。

另一位就是張問陶了。兩百多年前,好酒的張問陶先生從東門口上岸瀘州,就被滿城的酒香傾倒,在開懷暢飲瀘州大麴酒後,寫下了:城下人家水上城,酒樓紅處一江明。銜杯卻愛瀘州好,十指寒香給客橙。經典佳句勾勒了一副瀘州江城畫卷,讓人百讀不厭。

他寫的《瀘州》詩一共三首,另外兩首是:“(其二)旃檀風過一船香,處處樓臺架石樑。小李將軍金碧畫,零星摹出古江陽。和(其三)灘平山遠人瀟灑,酒綠燈紅水蔚藍。只少風帆三五疊,更餘何處讓江南。”

一段關於張問陶《瀘州》詩的誤讀,而引出的歷史考證

每一首都生動描寫了當時瀘州的景象與繁華,也讓酒城的名氣不脛而走。多年以後,瀘州曾經有人開設船山樓餐飲,也是想打張先生這張牌,可惜今天依然無籍籍名,商業化的東西不是不好,但是起碼在打造之初,要對文化有深層次的瞭解和剖析,最終提煉出它的精華,展示給世人,並且還要不斷有創造性的東西出來,當然定位和群體也重要,所以這個事情,不能僅僅有個由頭就瞎跑,最後還是徒勞無功。

說到這裡,沽酒客想先給各位道個歉,之前曾經學著做自己不擅長的視頻,想通過多種渠道把我們瀘州的文化呈現給大家,於是特意錄了張問陶先生《瀘州》詩第一首,也就是“城下人家水上城”的詩句,引起了不小的反響,這也側面證明了,具備文化內涵的東西,不會因為時間的流逝,時代的變更,而無人問津,只是我們沒有去傳播,自然沒有太多人知道。

一段關於張問陶《瀘州》詩的誤讀,而引出的歷史考證

正當我得意於此之時,有熱心的朋友提示我,最後一句“十指寒香給(jǐ)客橙”。讀錯了,儘管沽酒客用瀘州話來讀,但還是念成了“給(gěi)客橙”,雖然這個給是個多音字,平時讀jǐ的時候少,恰恰在這裡就讀這個音。

要不說“山外青山樓外樓”,學無止境呢?一開始有人指出,我還不以為意,但江陽沽酒客雖然學識淺薄,還不是那種自命不凡之人,既然有人提出,就肯定有它的道理。這點探求精神還是有的。可惜我手頭資料有限,當年趙永康先生編寫的《瀘州詩三百首》雖然註解詳細,考證清楚,卻沒有進行注音。

一段關於張問陶《瀘州》詩的誤讀,而引出的歷史考證

而瀘州詩歌畢竟不像《唐詩三百首》那樣,已經歷代被人進行註解。但要想查到瀘州本土的這個資料則不容易,於是為了探求它正確的讀音,沽酒客畢恭畢敬地請教幾位老前輩。感謝毛元康、羅雍全、羅文鶴等諸位先生常為我解惑答疑,終於真相大白。

原來這個“給”真的要讀“jǐ”,毛元康先生是語文老師出身,治學嚴謹,雖然已近耄耋之年,還對我孜孜不倦,翻閱資料,耐心講解,晚輩不勝感激。

毛老師說:“十指含香給客橙中給的讀音,我曾在你一開始問我時,貿然回答讀‘gěi’。羅雍全先生立即糾正,應讀‘jǐ’,並以百度上的一則答問作證。這我就拿不準了,只好考證一番。巜古漢語常用字字典》上沒收此字。四卷本的《辭源》有,收有11條給字頭詞語,全讀‘jǐ’。其中‘給客橙’一條使人大跌眼鏡(請看下面照片)。”

一段關於張問陶《瀘州》詩的誤讀,而引出的歷史考證

毛老師接著給我補充道:“原來,它是一個動賓結構的名詞而非動賓短語。那麼張問陶這首詩就寫了瀘州城,江水,燈火,美酒,給客橙幾個當年瀘州的特色,特產。給字古時沒有‘gěi’這個讀音。”

所以真理越辯越明,學問越學才知道自己越不夠,但是老一輩人的學習精神讓沽酒客敬佩不已。不僅僅糾正了正確讀音,也瞭解它的原因。也是因為這首詩寫作的年代,正確讀音自然是‘jǐ’。

前不久,偶然聽了 網絡歌手河圖在2012年5月創作的古風宣傳歌曲《荔枝春》。該歌曲具有濃烈的古風味道,歌曲講述了年少的李白雲遊天下途經四川瀘州時與一名釀酒女子相戀,釀酒女子為之守候的故事。

一段關於張問陶《瀘州》詩的誤讀,而引出的歷史考證

不管是否真有此事,並且有些商業化因素在裡面,但是其中用到瀘州傳統文化的元素還是不錯的,不過河圖在用張問陶先生的這首詩時,唱的也是“gěi”的發音,這無傷大雅,但是從中也能感受到,文化的流失與變遷。

老先生們在給沽酒客交流的時候也說到,今天我們動輒就查搜多引進如“百度”等,誰還會去查看字典,更不要說《辭海》,《辭源》等老工具書,時代發展需要更便捷的方式,使得時間更有效利用,當然沒有問題,但是《辭源》收的是1840年前的詞語。鴉片戰爭後出現的詞是沒有的。雖然裡面今天的詞語匱乏,卻在歷史層面保留了一種原生態的情況,也是值得我們去留意、參考。

一段關於張問陶《瀘州》詩的誤讀,而引出的歷史考證

關於“給客橙”的“給”的讀音公案到此算是做了一個瞭解,當然讀“gěi”雖然不是正讀,也能說過去。不過正本清源,我們多知道一些不是壞處,也並不是要發孔乙己“茴香豆”的“茴”有幾種寫法的迂腐。

今天電腦打字你打“gěi”很容易出現給字,而打“jǐ”除非跟給予和供給配合,不然就需要慢慢篩選了,我想這也是造成少有人知道的原因吧。

另外我們看到《辭源》對“給客橙”介紹,這個橙子還是瀘州的特色,也叫”瀘橘“,那麼它是瀘州哪個品種呢?是有多大的魅力,讓詩人寫入詩人,傳頌至今。美麗的嬌娘芊芊十指,居然剝了個橘子就滿手滿屋生香呢?

一段關於張問陶《瀘州》詩的誤讀,而引出的歷史考證

《華陽國志》記載,漢代的江陽郡的土產方物,有“荔枝、巴菽、桃枝、蒟(醬)、給客橙。”這個”給客橙“,看來至少是瀘州兩千多年的老特產,我們不妨一起再來了解一下。

其實它就是金桔或金橘的別稱。

北魏賈思勰 《齊民要術·橙》:“ 郭璞曰: 蜀中,有‘給客橙’,似橘而小,若柚而芳香。夏秋華實相繼。或如彈丸,或如手指。通歲食之。亦名瀘橘。” 明朝李時珍的《本草綱目·果二·金桔》:“‘給客橙’者,其芳香如橙,可供給客也。”

今天我們普遍印象這個出自廣東沿海的南方,怎麼四川瀘州一帶會產這樣的水果呢?完全是因為瀘州特殊的緯度造成的,我們這裡不僅僅出橘子,還有桂圓,荔枝這些所謂熱帶水果,在瀘州也是特產,今天看來瀘州真是一塊飛來福地。

船山先生兩百多年前 ,為瀘州代言,寫了幾首經典的詩句,也讓我們看到瀘州風土人情當初的模樣,今天我們常常在捨近求遠,到處取經,取經自然沒有錯,有交流才有進步,但是過去的東西,它們存在的道理和價值仍然是不該忽視的。

因為沽酒客讀錯了一個字,卻給了我更多瞭解瀘州人文歷史的機會,我覺得很值得。

尊敬的各位讀者朋友,以後來瀘州不僅僅有酒香,還有橘香,可能還有更多的驚喜等待你我去發現,一座城,一首詩,這個地方值得親近。你們說是也不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