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麥條鏽病致小麥減產40%以上,甚至絕收,如何高效防治?

3月27日,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就防範氣象災害保障復工復產和春耕備耕工作情況舉行發佈會。農業農村部種植業管理司副司長劉莉華表示,2020年冬季暖溼氣候,造成小麥條鏽病的越冬基數比較大,隨著氣溫回升,流行進程加快,目前小麥條鏽病已在9個省發生了1300多萬畝,是近10年來發生程度最重的一年。

小麥條鏽病在我國是一種發生歷史久遠的真菌病害,早在《齊民要術》中就有記載“春多雨,易生黃疽病”,也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條鏽病。它由條形柄鏽菌引起,屬於低溫、高溼、強光型跨區域氣傳病害,病原菌隨高空氣流作遠距離傳播,完成周年侵染循環。具有分佈廣、流行暴發性強、發病率高、破壞度大的特點,對小麥生產具有毀滅性危害。

條鏽病對小麥的為害,並不侷限於發病部位,而是影響小麥整個植株的生長髮育。隨著條鏽菌侵入程度的不斷加深,小麥葉片含水量、葉綠素相對含量、葉片淨光合速率及光能轉換效率均不斷下降,葉片光合產物隨之不斷減少,小麥籽粒灌漿功能嚴重受損,直接導致小麥品質及產量的嚴重降低,流行年份可導致小麥減產40%以上,甚至絕收。給小麥產業尤其是西南、黃淮海冬麥區和西北、西南春麥區小麥生產,造成了巨大的威脅,目前已經成為我國農業發展的一大障礙。

本文從小麥條鏽病病原及侵染循環規律、發病症狀、及高效防治措施,3個方面進行闡述,希望對高效防治小麥條鏽病,科學指導農業生產,確保小麥減災增產提供參考。

小麥條鏽病致小麥減產40%以上,甚至絕收,如何高效防治?

一、小麥條鏽病的致病病原及侵染循環特點

1、致病病原及其特點

小麥條鏽病是一種真菌性病害,病原為擔子菌亞門,冬孢菌綱,柄鏽菌屬,條形柄鏽菌小麥專化型,是專性寄生菌,喜涼怕熱,生長繁殖最適溫為5-12℃,最高溫為20-26℃,侵入最適溫9-12℃,主要寄生於小麥,個別小種可侵染大麥、黑麥和一些禾本科雜草。

菌絲絲狀有分隔,生長在寄主細胞間隙中,用吸器吸取小麥細胞內養料,在病部產生孢子堆在整個侵染循環中,最重要的也是最常見的孢子類型是夏孢子,條鏽病每平米日可產2000萬個孢子,一個夏孢子侵入3-10天可產生夏孢子300多萬個。夏孢子球形或卵形,淡黃色單胞,大小(18-28)μm ×(18-24)μm,表面有細刺,有6-12個散生髮芽孔,排列不整齊。夏孢子堆長橢圓形,裸露後呈橙黃色粉狀

,強氣流和大風可將孢子傳播至1200公里的範圍對小麥進行侵染髮病。

2、侵染循環及流行規律

根據條鏽菌的特點,喜涼怕熱,長距離氣流傳播的特點,可以推測它主要在緯度較高或高海拔地區越夏,並在越夏區和與之毗鄰相連小麥種植區流行。整個循環過程分為冬麥和春麥夏孢子越夏——冬麥秋播出土後侵染秋苗——以菌絲體在葉片中或以夏孢子在孢子堆中越冬——春季侵染新葉流行,4個環節。

越夏:是小麥條誘病菌侵染循環中的關鍵環節。該病菌在平均氣溫超過22-23℃的平原冬麥區和海拔較低的山區不能越夏。我國小麥條鏽病主要在隴南、隴東、川西北、青海及雲南等高山和高原地區的晚熟麥區和白生苗上越夏,越夏菌源隨氣流傳播到早播冬麥區,作為主要的初侵染來源,侵染冬麥秋苗。

侵染秋苗:越夏的夏孢子隨氣流遠距離傳播至平原冬麥區後,遇有適宜的溫度(菌絲體和夏孢子的發育適溫分別為13-16℃、9-11℃)條件,導致冬麥秋苗感染,一般在播種後一個月左右發病,發病的早晚與發病程度,與距離菌源遠近和播期早晚有關,距越夏菌源越近、播種越早,則秋苗發病越重。

越冬:當旬均溫度下降到2℃以下,病菌以菌絲體在麥葉組織內休眠越冬。

春季流行:第二年小麥返青後,越冬病葉中的菌絲體復甦擴展,當旬均溫度上升到 5℃以上時,開始顯症產生夏孢子。夏孢子經氣流傳播到周圍返青後的麥苗新葉上,若遇雨或結露,病害逐漸擴大侵染,造成春季病害的流行,成為該病主要為害時期。

小麥條鏽病致小麥減產40%以上,甚至絕收,如何高效防治?

越冬菌源數量大,且大面積種植感病品種前提下,春季降雨是小麥條鏽病流行的重要條件。一般來說,如果春季降雨少,長時間處於無雨、無露的乾旱情況,不利於夏孢子萌發入侵,條鏽病發病就輕。相反,如果春季結露、降霧、下雨等低溫潮溼天氣多,就有利於夏孢子萌發入侵,條鏽病就會爆發流行;

返青拔節期和後期均乾旱,條鏽病發生極輕。4月底至5月中旬有雨,以後條鏽病普遍發生,後期造成局部地區條鏽病中輕度流行。

二、小麥條鏽病發病症狀

小麥條鏽病自小麥出苗至成熟都有可能會發生,危害的主要部位是葉片,其次是葉鞘、莖稈,也侵染穗部、穎殼和芒等組織。

苗期染病,幼苗葉片上著生多層輪狀排列的鮮黃色夏孢子堆。成株期發病,葉片(尤其是旗葉和倒二葉)葉綠素被破壞,在正面形成很多鮮黃色的夏孢子堆,夏孢子堆中產生

大量鮮黃的粉末,即夏孢子。夏孢子堆多為小長條形,與葉脈平行排列成行,呈虛線狀。

小麥條鏽病致小麥減產40%以上,甚至絕收,如何高效防治?

小麥條鏽病發病症狀

發病後期突破麥葉表皮,出現鏽色粉狀物,水分蒸騰量大大增加,重病株蒸騰量增加200%-300%,光合作用弱,甚至喪失光合作用

,最後葉片乾枯死亡。(流向麥穗的光合產物減少,是條鏽病發生後麥穗出現秕粒或者無籽粒的原因)

小麥條鏽病致小麥減產40%以上,甚至絕收,如何高效防治?

小麥條鏽病症狀

條鏽病發生嚴重時也會危害到穗部,受害麥穗、穎殼和芒上有黃色病斑,嚴重時整個麥穗呈現出黃色。

小麥接近成熟時,在葉鞘和葉片背面形成短線條狀較扁平的黑褐色冬孢子堆,常數個融合,埋伏在表皮內,成熟時表皮不破裂,葉背受害症狀比葉面顯著。

小麥條鏽病致小麥減產40%以上,甚至絕收,如何高效防治?

小麥條鏽病發病症狀

三、高效防治措施

小麥條鏽病是氣傳病害,它的發生流行,除了與菌源、侵染力和致病力有關外,還與品種抗性、氣象因素、耕作制度、栽培管理水平等密切相關。因此,高效防治小麥條鏽病,除了加強病情監測,搞好預報工作,還必須採取以種植抗病品種為主,栽培管理和藥劑防治

為輔的分區綜合防治策略,才能有效地控制其危害。

針對秋季菌源基地:即隴南隴東、川西北、寧夏南部、青海東部等越夏易變區,也是核心菌源區,選用抗條鏽病品種+藥劑拌種,並結合換茬或適期晚播等進行綜合治理;

針對春季菌源基地:川東、陝南、渝北、鄂西北、豫南及滇、黔等冬季繁殖區,需抓好早期藥劑防治發現一點控制一片,及時控制發病中心

針對春季流行區:包括河南大部、河北、山東、山西、安徽、湖北、江蘇、四川、陝西等,結合小麥一噴三防,用農藥、葉面肥、生長調節劑復配,統防統治,以控制病害的區域擴散蔓延。

1、種植抗病品種

種植抗病品種,是防治

條鏽病的根本方法。根據本地實際情況,更換抗病性弱的品種,選擇不同抗病品種,如陝927、天選40、綿陽15、冀麥19、冀麥38、豫麥35、皖麥26等等。對抗病品種做到合理佈局和定期輪換,避免單一品種大面積種植,定期輪作,防止抗性喪失。

2、使用藥劑拌種

針對條鏽病發病早、嚴重程度高的特點,使用藥劑拌種可以使冬前麥苗發病率顯著降低,早春缺乏菌源,切斷小麥條鏽病的傳播橋樑,進而控制病害流行。

常用的拌種劑有三唑酮、苯醚甲環唑、特普唑等,其中3%苯甲醚環唑懸浮種衣劑,藥種比1:400或者 12.5%特普唑包衣可溼性粉劑,拌種藥劑比為1:800 對小麥條鏽病的防治效果比25%三唑酮可溼性粉劑15克,拌麥種150kg效果更好,增產顯著

3、加強栽培管理

加強栽培管理包括

合理輪作換茬;與非寄主作物大豆、馬鈴薯、油菜、花生、蠶豆等非寄主作物實行 2 年以上輪作,消除或降低土壤中殘留的病原菌,減少菌源。施足有機肥,忌偏施氮肥,增施磷鉀肥,噴施磷酸二氫鉀等葉面肥;促使小麥生長健壯,增強小麥抗病力。適期播種;在秋苗易發生鏽病的地塊,適當晚播(常推遲播種5-7天),減少越冬菌源。合理密植;可以改善田間通風透光條件,降低田間溼度,減少病害的發生。

4、及時用化學藥劑防治

藥劑防控是根據病害中短期監測預報,在小麥拔節期明顯見病或孕穗至抽穗期病葉率達到5%時進行化學統防統治,具體的防治時間、藥劑用量根據當地植保專家的指導進行防治。

春季流行區大田噴藥防治方面,一般在發病初期,採用三唑類、烯唑類為主的高效低毒內吸殺菌劑噴霧防治。

常見的有:每畝用15%三唑酮粉劑80-100g、 25%烯唑醇粉劑30-40g或12.5%懸浮劑40mL、30% 戊唑醇·吡唑醚菌酯懸浮劑40ml, 25%吡唑醚菌酯懸浮劑25ml、430g/l 戊唑醇懸浮劑製劑量20ml,240g/L 噻呋酰胺懸浮劑、38%氟環唑懸浮劑15ml、75%戊唑·百菌清75%可溼性粉劑、20%烯肟·戊唑醇懸浮劑20ml等,防效都在80%以上。可以

與氰烯菌酯、吡蟲啉、磷酸二氫鉀、蕓薹素等復配,可同時防治鏽病、白粉病、赤黴病、穗蚜蟲,防早衰,促灌漿結實。

小麥條鏽病致小麥減產40%以上,甚至絕收,如何高效防治?

總結

小麥是我國農業生產中的重要農作物,現階段小麥的種植面積不斷擴大,但是種植過程中病蟲害現象也越來越多。小麥條鏽病是小麥栽培過程中的主要疾病,發病迅速、危害嚴重,在小麥栽培過程中要加強對小麥條鏽病的防治,加強病情監測的工作力度, 搞好預測預報,以預防為主,做到防治結合,提高小麥的產量和質量。

在防治過程中,無論是拌種還是藥劑噴霧,一定要合理選擇藥劑,沒有最好,只有最適合。一定要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交替使用不同的藥劑進行防治。

此外,每畝用1000 億芽孢 / 克枯草芽孢桿菌可溼性粉劑20克、 2%嘧啶核苷類抗菌素水劑500克等生物農藥在發病初期噴施,防治小麥條鏽病,也具有較好的效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