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病相怜,竟在绝望处

人害怕孤独,并不是害怕孤独本身,而是害怕孤独背后的生存危险。

连城诀2-7|同病相怜,竟在绝望处

同病相怜,说的是两个生同样病痛的人,因为能够彼此理解而相互怜惜对方。

为什么能够彼此理解?当然是因为他们生同样的病。你重感冒了,鼻涕横流。我也感冒了,也鼻涕横流。所以,我能理解你的这种痛苦,那些没得过重感冒的人,可能就理解不了你。

因为我可以理解你,有与你同样的感受,所以咱们就会感觉很亲切。

连城诀2-7|同病相怜,竟在绝望处


狄云在第二章刚遇到丁典时,也出现了类似的感受。

金庸这样描写:“他坐了一阵,茫然打量这间牢房。那是约莫两丈见方的一间大石屋,墙壁都是一块块粗糙的大石所砌,地下也是大石块铺成,墙角落里放着一只粪桶,鼻中闻到的尽是臭气和霉气。他缓缓转过头来,只见西首屋角之中,一对眼睛狠狠的瞪视着他。狄云身子一颤,没想到这牢房中居然还有别人。只见这人满脸虬髯,头发长长的直垂至颈,衣衫破烂不堪,简直如同荒山中的野人。他手上手铐,足上足镣,和自己一模一样,甚至琵琶骨中也穿着两条锁链。”

按照这种描写,阴森森的牢房,一个虬髯大汉,琵琶骨中也有两条锁链,读者的第一感觉应该是,场面好恐怖啊。

但读者是客观视角,不是本位视角。人家狄云可不这么想。看到这个虬髯大汉,“狄云心中第一个念头竟是欢喜,嘴角边闪过了一丝微笑,心中想:‘原来世界上还有如我一般不幸的人。’”

狄云不仅不感觉恐怖,反而欢喜!

为什么?

狄云不是正常人?看来不是,从他的言语和体态去看,应 该是正常人没错啊。

但他咋感觉欢喜呢?原因在这里,“原来世界上还有如我一般不幸的人”。

为什么狄云想到这个世界有如他一般不幸的人,就会欢喜呢?

俗话说,高处不胜寒。人走到高处,如果孤独,就会感觉到寒冷,心中难受。

受罪呢?受罪当然是在低处。低处不胜熬。人们都害怕在低处走不出来,就会感到很难受、很煎熬。狄云在人生最低潮,被冤枉本来已经非常痛苦,这还被穿了琵琶骨,在环境如此恶劣的地方受罪。诸多负面处境合为一体,简直像一个千钧重棒迎头砸来。

谁能不痛苦?狄云当然也是痛苦的。

如果这个痛苦只有他一个人受,他会倍感煎熬。

如果有还有一个同位人遭受同样的痛苦呢?

这符合人的心理吗?

是的,符合人的心理。大家在人生体会中,多少且迟早都会有类似经历。

人为什么有这种心理呢?

高处不胜寒,是因为孤独;低处不胜熬,也是因为孤独。

人为什么害怕孤独?

因为孤独意味着风险,甚至是危险。

作为从自然中演化出来的动物,人之所以能够战胜大型猛兽,成为万物灵长,根本原因在于通过智慧人与人串接成联盟。

也就是说,联盟是人得到生存的根本法门。

谁不想稳定生存呢?要想稳定生存,就需要处于稳定的人际联盟之中。

孤独呢?

孤独当然意味着,自己被抛弃出人际联盟之外。

这就很危险了。随时随地可能遭遇危险,可能被敌人攻击,同时没有人帮助自己。这种处境很脆弱。身在这种处境的人,内心肯定很难熬。

所以,人害怕孤独,并不是害怕孤独本身,而是害怕孤独背后的生存危险。

如果孤独不仅不危险,反而孤独的人最容易生存,并且能够生活得很幸福,或者起码比合群的人生活更加幸福,谁不愿意孤独呢?

肯定到处都有人刻意寻找孤独。李白所谓“自古圣贤皆寂寞”,说的是他们自己思想水平高,因为在身边找不到同类而被迫孤独,并不是说他们主动孤独,热爱孤独。

有了一个与自己遭遇相同或者类似的人,对方就会分担自己的痛苦。这就意味着起码有一个人在实质上是自己的同位者。

对人际联合的内在渴望,就会在对方身上找到投射和满足。

这样就使自己因为孤独而必然产生的难熬心绪,有了发泄和适度消解的出口。自己也就不容易陷于孤独和绝望之中,也就更容易活下去。

这就是同病相怜的内在意义。

俗话说,难兄难弟的情谊最令人难忘。共同经历过生死的弟兄,心底往往沉淀出深厚的感情,根本原因就在于在危难之际,对方的陪伴,适度消解了自己的生存危险,使自己内心处于坦然之中。如果双方再能相互帮助,甚至救对方的命,那么情感就会更加深厚。

在煎熬的牢狱,在这样令人绝望的环境中,丁典和狄云成为难兄难弟,开启了极为难熬但又可能光彩照人的共同经历。

那么,他们又将怎么对待彼此呢?


【作者简介】赵泰融,写作爱好者。写作目的:探索思想并努力用通俗方式介绍给读者,希望对他们的思维有所启发。写作方向:学术、评论、小说和感悟。按照写作方向,将逐渐撰写“闻道”、“雕龙”、“品读金庸”、“百家说”、“思想小说”、“奋斗者”和“人伦”等系列文章。


连城诀2-7|同病相怜,竟在绝望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