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华作品里的现实,还有这些我们还不知道


余华作品里的现实,还有这些我们还不知道


在余华的作品里,人,生的自由,死的随机,在看不到阳光的作品里,每个人下一秒都有可能搭上通往地狱的班车。

死亡,是余华作品的主旋律,在他的很大部分的作品中,死亡总是来得那么简单,人走的总是那么突然。死亡,在我们现实生活中非常避讳的词,在余华的笔下成了家常便饭。在他最近的一部小说《第七天》中,从火葬场开始,最后到乱坟岗结束,以一个亡灵的视角审视这个现实的世界。在这七天之中,第一人称“我”来叙述所见所闻,开篇就是“我拿着号码牌,排队去火葬场火化。”


“浓雾弥漫之时,我走出了出租屋,在空虚混沌的城市里孑孓而行。我要去的地方名叫殡仪馆,这是它现在的名字,它过去的名字叫火葬场。我得到一个通知,让我早晨九点之前赶到殡仪馆,我的火化时间预约在九点半。”------------《第七天》原文开头


《第七天》以第一人称“我”,来写死亡甚至火化,好像是读者自己经历了一次死亡,可以想象火葬场旁昏黄的天空,在庄重严肃的气氛和难以品味的空气中,人该是一种怎样的感受。抛开其主题不谈,余华的书很多时候并不能让人在闲暇时光中感受阅读的快乐,读起来更多是令人窒息的压抑。


伍超的声音戛然而止,他停止前行的步伐,眼睛眺望前方,他的脸上出现诧异的神色,他看到了我曾经在这里见到的情景——水在流淌,青草遍地,树木茂盛,树枝上结满了有核的果子,树叶都是心脏的模样,它们抖动时也是心脏跳动的节奏。很多的人,很多只剩下骨骼的人,还有一些有肉体的人,在那里走来走去。

他惊讶地向我转过身来,疑惑的表情似乎是在向我询问。我对他说,走过去吧,那里树叶会向你招手,石头会向你微笑,河水会向你问候。那里没有贫贱也没有富贵,没有悲伤也没有疼痛,没有仇也没有恨……那里人人死而平等。

他问:“那是什么地方?”

我说:“死无葬身之地。----------《第七天》结尾


《第七天》并不是余华风格的个例,从《活着》、《兄弟》、《许三观卖血记》、《河边的错误》到《在细雨中呐喊》、《第七天》这些我读过的作品,其基调可以说没怎么变过,只不过在不同作品里体现的程度不同而已。而有意思的是余华上述的很多都使用了相同的封面,纯黑色的大背景下夹杂着星星点点的白色和血红色。

余华作品里的现实,还有这些我们还不知道

封面从某种程度上暗示了余华作品的风格,星星点点的温暖和短暂的安稳过后是突如其来的死亡和无尽的黑暗,追求安稳,却在动荡的大环境中颠沛流离,向往自由,却在物质与精神的撕裂中丧失自我。其中:《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和《兄弟》与这种风格最为相似。而在这几本书中数《活着》最为知名,影响力最大。《活着》这短短的一百多页纸中,时间跨越非常大,从国共内战,三反五清,大跃进到文化大革命等一系列社会变革中,完完整整的一个家到最后只剩下福贵孑孓一人,在这一系列亲人的死亡之后,富贵仍活着,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福贵的活着给人感觉就是单纯的为了活着而活着,“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从精神层面来说,活着的福贵已经死了,因为福贵的一生追求的仅仅是动物属性的活着,心脏在跳,血还在流,即可。余华通过刻画福贵这个人物,给活着的意义画上底线,“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有人说,这才是活着的本质--------为了活着而活着,不为某个人,某个东西,仅仅为了活而活,福贵就是如此。

可现实是,福贵单纯的为了活而活有多少是自己的主观意愿?在这两难之下,退与进均是难以规避的风险,更何况在社会变革的大背景之中渺小的普通个人并没有选择的权利!那些逆风而行的人,如:“三反五清”中的龙儿、文革时期的春生,等待他们的便是悲惨的结局。但顺势而为就可安然无恙吗?天灾人祸这种无差别伤害无关政治立场,身份地位,只是是在“恰当”的时候,给予伤害夺取性命。天灾人祸这种随机的伤害做到的公正,但却难以公平,福贵一家在一系列的打击之下,家人纷纷死去,在这种情况下福贵根本就没有选择的能力,剩下的最不坏的选项就是不死,当然也就等于活着。所以福贵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也就顺理成章。因为这个最低的需求都难以得到保证,哪有能力去奢谈其他,当然也就上文所说的不为活着以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为了活着本身而活不是人的主观能动,而是现实的残酷无情。余华的《活着》之所以残酷压抑,令人震撼就是因为这本书展现了动荡的年代悲惨的低层人民的生活状态,能活下来都是幸运,还能奢求什么?所以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是活着意义的基础,但不是活着意义的本质。基础的不一定代表本质。

那什么才是活着意义的本质呢?

在现有的现实条件下,辅助于人的主观能动,对活着物质品质和精神品质的追求。当连生活基础无法满足之时,大谈“主义”,空谈精神,可精神武装的头脑抵不过饥饿的肚子。所以在没有解决生存问题之前,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就是最高追求。目前,我们可以在当下的农村调研,“改革开放四十年感觉有什么变化?”我听到最多的是,“村里的路边水泥路”,“现在能吃饱了”,就这么多,那些所谓的“主义”、那些所谓的“民主、自由”在没有解决最基本的生活问题之前,都是骗人的政治话术。


我把他肩膀往下按,说道:“春生,你先坐下。

”我对他说,“你千万别糊涂,死人都还想活过来,你一个大活人可不能去死。

”我又说:“你的命是爹娘给的,你不要命了也得先去问问他们。”

春生抹了抹眼泪说:“我爹娘早死了。”--------《活着》福贵与春生的最后一别(“我”即福贵)


当有了一定的生活基础之后,活着就不单纯的是为了活着,这个时候可以说活着还包含为了相信的并值得追求的人和事而活着。所以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活着的意义是随着环境变化的,在吃饱穿暖之后,人是有野心有欲望的,善于修辞的人把野心和欲望称之为精神追求,可二者在我看来并没有本质的区别,无非都是略高于现实的一种期待。在现实中,自称无欲无求有多少是因求不得而“无欲无求”?当理想和现实彻底撕裂沦为两个相对独立的单体之后,出现的要么是苟于现实的“福贵”,要么是不切实际的“空想主义者”,而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现实与理想总是相互交织不断发展,命运总是给我颗糖,然后甩我一个巴掌。在这样矛盾纠结的状态中,面对无法改变的事实顺其自然,除此之外,追求应永不停歇。


余华作品里的现实,还有这些我们还不知道

《活着》这本书不管怎么解读,都只是个人感受,作为余华影响最大的一本书它的成功可能是方方面面的,在先锋作家的作品里《活着》怎么都绕不开,所以就先说了《活着》,但对于余华来说,唯一一本将我逗乐的是《在细雨中呐喊》,这也是我认为余华最好的一本书,以后再好好说这本书。


  索科教育寒假补课班开课啦!在线一对一辅导,线上视频授课,孩子足不出户在家轻松得高分,现在预约报名还有机会赠送免费试听课!更多优质视频课堂等你加入!


余华作品里的现实,还有这些我们还不知道


余华作品里的现实,还有这些我们还不知道

更多教育资讯关注索科教育

(本文图片文章摘抄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