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郊以嫦娥奔月的典故,影射詩人當時社會的現狀

月 袁郊

嫦娥竊藥出人間,藏在蟾宮不放還。后羿遍尋無覓處,誰知天上卻容奸!

袁郊,字之儀,朗山(今河南確山縣)人,唐昭宗在位時,他當過翰林學士。他是晚唐著名的“傳奇(短篇小說)”作家。《全唐詩》僅錄其詩四首。這四首詩分別詠月、霜、露、雲,頗具藝術風采。在古代,月與文人結下了不解之緣。文人在寫景、抒情甚至發議論時都要用上它。於是各種佳篇名句數不勝數。那些信手拈來,,點染情意的章句不說,單就以月為題,專事詠吟的篇什也盈盈可觀。

袁郊以嫦娥奔月的典故,影射詩人當時社會的現狀

詩人袁郊

對月的描寫,各出心裁,有寫月形、月色的,如“初生似玉鉤,裁滿如團扇”(庭羲《詠秋月詩》);“澄江涵皓月,水影若浮天”(蕭繹《望江中月影詩》);有寫月情的,如“人禁明月不可得,洞行卻與人相隨”(李白《把酒問月));有的還引進了與月有關的美麗神話傳說,諸如吳剛、嫦娥、桂樹、宮兔等等,引人遐思不已。這其中,許多篇章是將寫月與寫情聯繫起來,像謝莊《月賦》中的“美人近兮音塵闕,隔千里兮共明月”,李白《靜夜思》中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等,已經成了誦在眾口的名句。

袁郊以嫦娥奔月的典故,影射詩人當時社會的現狀

《嫦娥奔月》典故中的后羿與嫦娥

也有一些篇章是詠月託意的,如宋太祖趙匡胤的《詠月》詩:“未離海底千山暗,才到天中萬國明。”像袁郊這樣,詠月論政的短詩還較少。這首詩引入了嫦娥奔月的故事,加以敷衍生發,從而寄託深意。“嫦娥竊藥出人間,藏在蟾宮不放還。”二句概寫嫦娥奔月的經過。《淮南子·覽冥訓》載:羿請不死之藥於西王母,未及服用,其妻嫦娥竊而食之,奔入月宮。“蟾宮”,即月宮。《後漢書·天文志》注說嫦娥奔月後變成蟾蜍。

袁郊以嫦娥奔月的典故,影射詩人當時社會的現狀

《嫦娥奔月》圖

後人據此謂月宮為蟾宮。“不放還”指月宮的主宰者不讓嫦娥迴歸人間。二句雖是直錄神話傳說故事,但“不放還”三字顯然帶著詩人的虛構色彩。底下二句便純然在虛構中借題發揮:后羿遍尋無覓處,誰知天上卻容奸!其實后羿遍尋與否,向來書中並無記載。這裡全憑詩人按詩中的故事的邏輯敷衍而成。后羿是人間男子,妻子嫦娥既然已奔上月宮,他當然是踏遍鐵鞋無覓處了。而知情人如詩人者,卻知道嫦娥離開人間之後藏在蟾宮,而主宰蟾宮的“天”卻容許她藏匿,不驅遣她回人間為自己的偷竊行為服罪。

袁郊以嫦娥奔月的典故,影射詩人當時社會的現狀

《嫦娥奔月》圖

所以發出了感慨和義憤:誰知道天上竟還允許作奸犯科者躲藏著!我們知道,關於嫦娥,更多的文學作品是傾注著作者對她的讚美、同情與憐愛的。李商隱的名詩就說:“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嫦娥》)毛澤東同志的遊仙詞也寫:“寂寞嫦娥舒廣袖,萬里長空且為忠魂舞。”(《蝶戀花》)像袁郊這樣把嫦娥當作一個不可容忍的作奸犯科之婦來寫,實在是構思新奇。更何況筆鋒所指,直向“上天”。細繹詩意,倘若不是上天“容奸”而“不放還”,則后羿終能尋回嫦娥,了此一樁竊案。

袁郊以嫦娥奔月的典故,影射詩人當時社會的現狀

《嫦娥奔月》圖

而事實竟是相反,“竊”犯逍遙於蟾宮之中!這是上天對犯罪者的縱容和包庇。袁郊生活在晚唐時期,官場腐敗,尤其是宦官的為非作歹,已經到了令一切正直人士髮指的地步。而許多“作奸犯科”者獲得上官乃至朝廷和皇帝的庇護,這也是不容置疑的。由於資料不足,我們無法斷定作者此詩借題發揮和指桑罵槐的確切含意,但“誰知天上卻容奸”一句,容易引起讀者對人間現實的聯想,其客觀意義是不可低估的。至於詩中構思的奇特、敘寫的順達、結構的精妙,都是顯而易見,足資借鑑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