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文、宮崎駿都愛他,這個男人的音樂太扎心

姜文、宮崎駿都愛他,這個男人的音樂太扎心

童年的教育會影響人的一生。

生於1950年的久石讓,2歲時就在父親的引導下接觸鋼琴,4歲開始學小提琴。

4歲到7歲這段時間裡,他常常被帶到電影院,平均每年要看300來部電影。

音樂和電影,在他幼小的心靈上埋下了未來事業的種子。

大學時在東京國立音樂學院學習的經歷,又讓他懂得如何作曲。

姜文、宮崎駿都愛他,這個男人的音樂太扎心

出道之初,久石讓嘗試了很多電子樂和實驗音樂,發表於1982年的專輯《Information》就是當時的產物。

聽他早期的專輯,你會驚歎,怎麼那麼多抖腿神曲?!

大叔要是參加樂隊的夏天絕對會引領潮流。


風之谷

有些人,註定要相遇,註定要互相成就。

1983年,久石讓認識了他的長野老鄉宮崎駿,從此,兩人一步步走上各自事業的巔峰。

姜文、宮崎駿都愛他,這個男人的音樂太扎心

他們合作的第一部動畫電影是《風之谷》,環境保護主題。

久石讓給這部影片的配樂,有戰鬥、危險和緊張的開始,又有溫暖廣闊的結局,而最經典的,當屬童聲版的娜烏西卡主題曲。

娜烏西卡純真、善良,她用生命守護著王蟲、自然,也保衛著村民。

音樂裡天真的童聲,透明清澈,未經雕琢,沒那麼準確,卻因此成就了完美,和娜烏西卡正好相稱。

這首歌的演唱者,是久石讓時年僅4歲的女兒藤澤麻衣。

姜文、宮崎駿都愛他,這個男人的音樂太扎心

天空之城

愛,是一種信仰。

再大的苦厄,只要心中有愛,互相伴隨,就沒什麼可畏懼。

提起《天空之城》,我們就會想起飛行島嶼拉普達,想起可以憑藉石頭飛翔的女孩希達,勇敢的男孩巴魯,他們所經歷的重重阻礙……

音樂傳達出故事主題和人物命運:悲傷抹不去溫暖,邪惡毀不掉純真,挫敗過後,仍會勇往直前。

姜文、宮崎駿都愛他,這個男人的音樂太扎心

《君をのせて》(伴隨著你)既是希達與巴魯攜手飛往遠方,尋找光明的奏鳴曲,也像久石讓與宮崎駿共同使命的投射:

用夢幻般的作品,給糟糕的現實世界撒下一道純真、溫暖的陽光,為我們撥開烏雲,看到內心中的“天空之城”,最純粹的自己。


龍貓

每個看過《龍貓》的人都希望養一隻龍貓。

龍貓,是很多人的精神避風港。

狀態再糟糕,心情再壞,只要定下心來,讓整個人沉浸進去。

跟著那一對小姐妹、龍貓、小男孩,在田野上、大樹下、老房子四處飛奔,抓蝌蚪、鑽樹洞、撿橡木果、趴在龍貓身上……就可以找到童年那種無憂無慮、天真爛漫的感覺。

久石讓的配樂,靈氣十足,透明得好像鄉村的空氣,柔軟得有如龍貓的毛髮,充滿了夢幻和詩意。

周杰倫曾說,“最喜歡久石讓先生的《龍貓》,配樂非常好聽,厲害之處就是聽著這個音樂,腦海裡能夠浮現故事的畫面。”

姜文、宮崎駿都愛他,這個男人的音樂太扎心

房間裡的灰塵小精靈散去時,《こわくない》(一點都不可怕) 音樂的開始是倉促緊張的,配合影片主題旋律響起孩子的叫聲,好像灰塵精靈發出的喊聲。

而我們,似乎也跟著小梅一起,變得勇敢了。

龍貓象徵大自然的神靈,整張專輯也像童話版本的祭祀音樂,神秘、聖潔,又幹淨、悠揚、充滿童趣。


魔女宅急便

總有一天,我們會離開父母,獨自成長。

就像13歲的魔法少女琪琪,她一個人,來到一個新的城市,生活、交友、打工養活自己。

在一路向前的旅途中,我們會失去很多東西,同樣和琪琪很相似,她失去了魔法。

“成長是一筆交易,我們都是用樸素的童真與未經人事的潔白交換長大的勇氣。”

姜文、宮崎駿都愛他,這個男人的音樂太扎心

久石讓給魔女的主題曲《めぐる季節》聽起來像一個芭蕾舞演員的腳尖觸碰著地板,小心翼翼又歡快輕盈。

音樂提醒我們身負重擔,不可疏忽,又鼓勵我們,要樂觀,要自信,堅強地走下去。

琪琪最終做到了,她找回了飛行的能力。

我們也可以。

我們會繼續成長,發現更精彩的自己。


幽靈公主

《幽靈公主》的戲劇衝突比宮崎駿之前的作品更強烈,畫風也更“黑暗” 。

久石讓在配樂中大量使用絃樂,一改往日的清新靈動。

音樂帶我們抵達一個久遠的年代,那裡山水遼闊,原野蒼茫,而基調是蒼涼的,濃濃的宿命感。

姜文、宮崎駿都愛他,這個男人的音樂太扎心

故事男女主角阿桑與阿西達卡第一次相遇時,蒼涼的主題曲又被轉化成了優美的愛情故事。

前世今生,命中註定。

帶唱詞版本由日本著名的假聲男高音米良美一完成。

他的聲音乾淨渾厚,像一匹狼,在為森林而悲鳴,又像篝火邊的老婦,將一段遠古傳說娓娓道來。

“到不了的地方都叫做遠方,回不去的世界都叫做家鄉,我一直嚮往的卻是比遠方更遠的地方。”

配樂中《來自東方的少年》一曲還被《天龍八部》等中國武俠影視劇引用,東方英雄的命運總是相通的。

一樣的大氣磅礴,一樣的蕩氣迴腸。


千與千尋

成長總是要面對各種各樣的問題。

如果說魔法少女琪琪的困難來自外部,那麼,千尋則更多來自內心,更深層的惡。

故事中的油屋(溫泉洗浴中心),正是人類貪婪、圓滑、麻木的投射,作為闖入者,千尋將怎樣面對?

一起變得油膩?

還是保持自己?

千尋選擇了善良。

她是所有人中能力最弱的,不經世事,笨拙,經常犯錯,膽怯。

可她又是最強的,憑著自己想要活下去,想要拯救父母、朋友的信念,她克服了一切的困難,拯救白龍,拯救無臉男……

姜文、宮崎駿都愛他,這個男人的音樂太扎心

久石讓配樂的主題旋律有三段:

《夏日的一天》柔弱安靜,千尋剛剛出場,她需要別人的保護;

《那一天的河川》響起時,千尋看到變成豬的父母,孤獨無依;

而最後一曲《歸日》則由歡欣鼓舞歸於平靜悠揚,千尋救出父母,也完成了個人的成長。

這段經典的旋律越往後越讓人覺得孤單、悲傷、遺憾,大概就像每個人的遭際,一切人事,變動不居,最終我們只能一個人面對人生。

但,餘味又是溫暖的。

冒險路上的真情交織,給了我們繼續向前的動力。

微小而純淨的心靈互相碰撞,讓我們得以透過油膩看清真相。

不要忘記你的名字,不要忘記你的本真。

姜文、宮崎駿都愛他,這個男人的音樂太扎心

哈爾的移動城堡

宮崎駿的動畫裡總是有愛,總是有美麗的相遇,這一次也不例外。

女主角蘇菲過著一塵不變的生活,她很自卑,18歲被施法變成90歲。

男主角哈爾帥氣風流的外表下,是一顆軟弱而孤獨的心。

愛,讓他們擁有活出自己的勇氣,擁有改變的勇氣。

姜文、宮崎駿都愛他,這個男人的音樂太扎心

宮崎駿對“愛”反應在音樂上的要求是,整部電影只用一首主題曲,其它全用變奏。

要喜悅中有悲傷,還要能呼應人物年齡的變化,久石讓感到亞歷山大。

終於,經過不斷推翻重寫,他創作出了經典的 《人生旋轉木馬》。

其中最受聽眾喜愛的變奏段落,是男女主角相遇時的《空中散步》。

一段華爾茲,奏響了哈爾與蘇菲的愛情。

少男金髮披肩,耳墜閃亮;少女草帽優雅,裙襬飄揚。

音樂中有試探、有心動,終至打破疑慮。

於是,他們跳起空中圓舞曲,手拉手飛越城市上空,飛越紛繁的人群。

如此浪漫的邂逅,每個少女都無法抗拒。

姜文、宮崎駿都愛他,這個男人的音樂太扎心

那年夏天,寧靜的海

久石讓和北野武的合作,一樣的奪目。

與宮崎駿不同,北野武導演呈現的視聽世界是暴力血腥的、黑色幽默的。

不過,他影片中人物冷峻外表下的溫情,卻又那麼動人。

久石讓的音樂,就是提醒觀眾電影畫面以外的信息。

姜文、宮崎駿都愛他,這個男人的音樂太扎心

1991年,北野武拍了《那年夏天,寧靜的海》,講述兩個聾啞人的愛情故事。

小人物,平平無奇,沉默,而在東方人特有的內斂背後,是熾熱的火花。

影片結尾,輕飄飄的新世紀音樂一層層鋪墊,縹緲,清透。

女主把她和男主的合影貼在衝浪板上,切遠景,她走向大海深處,身後留下一串腳印。

《Silent Love》的歌詞用英文和日語唱著,沉默的愛,再見。更悲傷的小提琴奏響,如泣如訴。

衝浪板帶著他們的照片在海上飄飄蕩蕩。

他們的愛,比海更深。

花火

花火寓意速生速朽,光輝時絢爛無比,暗淡時也由不得你挽留。

殘酷,美麗,就像人生,短暫而無奈。

主角警官阿西的人生一步步走到谷底, 久石讓選擇用大提琴的聲音,冷靜,沉鬱,配合北野武的固定鏡頭,奏出一段沉重的華爾茲。

影片結尾,阿西和妻子在警察的追擊下逃到海邊,窮途末路。

姜文、宮崎駿都愛他,這個男人的音樂太扎心


主題曲《Hana-Bi (Reprise)》的變奏響起,悽婉,肅殺,預示兩人生命的終點來臨。

當放風箏的女孩出現,在沙灘上奔跑,音樂開始跳躍,希望似乎來臨。

可是,沒有翅膀的風箏是飛不起來的。

女孩的“動”與夫妻二人的“靜”形成對比,死亡的氣息從音符中傾瀉而出。

他摟住她的肩膀,兩聲槍響,音樂戛然而止,一切都安靜了。

沉寂。


菊次郎的夏天

一部溫柔的電影。

片中的兩位主角都缺乏母愛,並且為此難過。

幸運的是,這兩個年齡相差甚遠的小男孩和大男孩找到了彼此,他們一起冒險,相互溫暖。

《Summer》的旋律是他們內心深處的柔情,久石讓再次用音符揭示未經北野武直接表達的那一部分。

曲子裡那股明亮、向上、歡快的力量,不僅伴隨著正男和菊次郎成長,也溫暖了很多或孤單沉默、或吊兒郎當的男孩。

姜文、宮崎駿都愛他,這個男人的音樂太扎心

他們回憶小時候和小夥伴遊泳爬樹,暗戀小女孩,回憶起父親,想象自己將會成為什麼樣的男人,還有人排隊發誓考上好大學……

從一個調皮搗蛋,好動的小男孩,到負起人生責任,又從封閉情感到慢慢學會面對,過程漫長、艱苦。

抬起頭,笑一笑,向前走,不用害怕,我們並不孤單,總有人在照看著我們,或遠或近。

我們,一定可以成為一個更好的人。


太陽照常升起

有人說,姜文在電影配樂上太會“省錢”了,久石讓為《太陽照常升起》而作的主題曲就被他多次使用於不同的電影。

其實,毋寧說,這首曲子譜得太好了。

符合電影主題,也像是久石讓對姜文本人的描繪:浪漫、驕傲、激昂、雄渾、絢麗,陽剛硬朗的氣質裡藏著溫婉柔情。

電影《太陽照常升起》 的結尾,女主大喊“阿廖沙,別害怕”,音樂隨太陽一同升起。

“青春會成長,迷惘會散去。黑夜過後,太陽照常升起。”海明威說。

希望,是人活著的動力。

姜文、宮崎駿都愛他,這個男人的音樂太扎心

入殮師

電影《入殮師》曾獲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男主小林本來是大提琴手,失業後再次找到的工作是幫助死者整理儀容,讓他們體面離去。

主題曲《Memory》第一次出現,是在小林接觸第一個死者後。

心緒難平的他坐在黑暗中,拉起了大提琴,回想逝去的媽媽,和多年未見的父親。

第二次是工作漸入佳境後,小林在田埂上拉起大提琴,期間穿插他日常工作的畫面。

小林似乎明白了,入殮師是一份連接生命記憶的工作,不髒,更不簡單。

第三次出現在小林在為逝去的父親入殮之時,他發現臨死前的父親手中竟握著小時候的信物,萬千記憶隨音樂湧來,小林淚如雨下。

父親,原來沒有忘掉自己,原來是愛自己的。

親情、父子之間的愛,超越了死亡。

因原生家庭而產生的心結,都被這段畫面和音樂融化,催成了眼淚。

姜文、宮崎駿都愛他,這個男人的音樂太扎心

在這裡,主題曲《Memory》是一段輓歌,也是一首讚美詩。

莊嚴、悽美、憂傷,短短4分鐘的旋律,濃縮了一個人一生的華彩。

四季變換,萬物輪迴,只願“生如夏花之絢爛,死如秋葉之靜美”。


姨媽的後現代生活

導演許鞍華提供了一個寶貴的視角,讓我們走進中國中年女性的內心。

人到中年的知識青年姨媽,依然懷著少女般的幻想,心比天高。

你可以說是不切實際,也可以說那是熱愛生活。

久石讓給姨媽配的樂器是古琴,有中國和上海的味道,優雅別緻,婉婉動人,似乎世事練達,卻又透著一絲幽怨。

姜文、宮崎駿都愛他,這個男人的音樂太扎心


姜文、宮崎駿都愛他,這個男人的音樂太扎心

小市民的精明和善良,中年女性對愛情的輕信和渴望,最終都成夢一場。

姨媽不得不離開上海,別了,高架橋、梧桐樹、閃爍的霓虹燈;別了,倫敦腔和上海話;別了,青春,最美好的時光。

她回到東北農村,坐在市場上啃饅頭,不再是那個充滿活力的姨媽,不再對身邊小攤販收音機裡的京劇有什麼感覺。

姨媽,接受了命運殘酷的安排。

影片結束, 《後現代生活》曲子裡象徵她的那段古琴旋律依然不斷地在耳邊響起,令人唏噓。

姜文、宮崎駿都愛他,這個男人的音樂太扎心

久石讓的音樂柔美、浪漫,又不乏激情。

常常有人被他的音樂感動,為聽到那麼優美的旋律而落淚,久石讓為此感到很光榮,但他一直都強調:

“作曲並非為了討好他人。”

他一直堅持自己的創作和表達,就算是電影配樂,也沒想過要迎合導演,而是從電影內容、畫面出發去思考合適的音樂。

在《感動,如此創造》一書中,他提到畢加索,希望自己也能和他一樣,90歲仍不斷吸收新事物,不斷挑戰自己。

“今日的我要超越昨日的我,明日的我要勝過今日的我,以創作出更好的音樂為目標,不斷地超越自己。”

共勉。

姜文、宮崎駿都愛他,這個男人的音樂太扎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