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蘇軾還幹過水利工程?歷史上那些治過水的名人

昨天,國家水利部官網公佈了第一批"歷史治水名人",一共12位。分別是

大禹、孫叔敖、西門豹、李冰、王景、馬臻、姜師度、蘇軾、郭守敬、潘季馴、林則徐李儀祉。網友們紛紛表示,入選的個別人物超出了我的知識範疇。那我們今天就來科普一下,除了大禹、西門豹、李冰、郭守敬、林則徐和近代著名的水利學家李儀祉(這幾位要麼太知名了,要麼就是近代人物,資料齊全,大傢俱體可以百度)之外的幾位名人,他們是誰,以及他們是怎麼治水的。


孫叔敖:助力楚莊王爭霸的大功臣

原來蘇軾還幹過水利工程?歷史上那些治過水的名人

孫叔敖

孫叔敖是春秋時期的楚國人。公元前602-前593年間,孫叔敖擔任楚國令尹,在淮南修築了芍陂(quèbēi),大大改善了當地的農業灌溉條件,顯著提高了當時的糧食生產能力。

原來蘇軾還幹過水利工程?歷史上那些治過水的名人

芍陂

芍陂所在的淮南地區位於大別山北麓餘脈,地處南北氣候過渡帶,且降水量分佈不均勻,芍陂未修築之前,這裡夏秋雨季極易因暴雨引發洪澇災害,雨季過後又常發生大面積旱災。簡單地概括一下,就是地形+季風過渡區,旱的時候旱死,澇的時候澇死。為了改變這種狀況,孫叔敖利用這裡東西南三面地勢高而形成的落差,在古安豐縣城南的一大片低窪地圍出一個人工湖,引東面積石山、東南面龍池山以及西南面龍穴山的山溪水彙集入湖,蓄水用於農業灌溉。為保障充足的灌溉水源,他還在陂塘西南開鑿子午渠,引淠水入塘。到了雨水豐沛的年份,為了防止湖水氾濫,孫叔敖在陂塘的西、北、東三面分別開鑿了5個閘門,做洩洪之用,"水漲則開門以疏水,水消則閉門以蓄之"。由此,芍陂"輪廣一百餘里,灌田數萬餘頃",開始了2600多年的灌溉歷史。

原來蘇軾還幹過水利工程?歷史上那些治過水的名人

有了穩定的灌溉水源,淮南地區成為楚國穩固的後方糧倉,從此楚國在江淮地區的統治大為鞏固,可以有力地防禦吳、越兩國侵犯,實現沿淮而下吞併徐夷,並進而北上與齊、晉爭奪陳、宋等國的軍事擴張戰略。可以說,孫叔敖在江淮地區的農業建設為楚莊王的"一鳴驚人"提供了物質保障。


王景:一個普通的名字,一段不普通的故事


原來蘇軾還幹過水利工程?歷史上那些治過水的名人

王景 像

古語云:"黃河平, 天下寧。"黃河治理一直是中國水利的重大問題,在數千年的黃河水利史中,無數仁人志士在防洪治河上彈精竭慮、苦心謀劃,只為求得水患一時稍息。王景就是其中之一。

歷史上,王景治理黃河後,黃河出現了很長一段時間的安瀾。後人研究這段黃河安瀾的歷史時,對王景大為推崇:"王景治河,塞汴河歸濟,築堤修渠,自滎陽至千乘海口千餘里,行之千年。閱魏、晉、南北朝,迨唐、五代,猶無河患,是禹後一大治。"

"王景治河,千年安瀾"的形容也許有些誇大。譚其驤先生(就是主編《中國歷史地圖集》的那位)將古代黃河決溢的歷史分為唐以前和五代以後兩期,並指出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是整個流域內森林、草原的逐漸被破壞,溝渠、支津、湖泊的逐漸被淤廢。也就是說,自古黃河河患的癥結,應從泥沙處找尋。後來經過姚漢源先生的考證,說王景治河雖然沒有達到千年安瀾的功效,但是"三十幾年無決溢,百來年的小康"這樣的局面確實有的。

原來蘇軾還幹過水利工程?歷史上那些治過水的名人

黃河安瀾

王景出身琅琊王,其八世祖愛好天文,常常夜觀星象。公元69年時,開始著手治理黃河。王景治黃河,確實很有方法。他"十里立一水口,令更相洄注",也就是黃河河堤上每隔十里建一座水門,將這些水門修復改造成下部為帶有闡口的溢流堰,用"堰流法"控制河水來回流動,在兩堤間滯洪沉沙,納清固堤。這樣形成的一個有效的疏洩洪水的系統,減少了下游河堤的壓力,有效地減少了黃河氾濫的概率。


馬臻:杭之有西湖,猶人之有眉目;越之有鑑湖,猶人之有腸胃


原來蘇軾還幹過水利工程?歷史上那些治過水的名人

鑑湖之父 馬臻

馬臻,東漢人,在會稽任太守時主持修建的鑑湖工程,使紹興平原成為了著名的魚米之鄉。

紹興,古為會稽郡。會稽一帶北臨滄海,南傍群山,平原多沼澤,曾經被稱為"從海底撈上來的土地"。每當山洪暴發,平原即成茫茫澤國;而乾旱之時卻無水用於溉田。加之杭州灣時有怒潮上溯,農田常被海水淹漬,導致顆粒無收。在這樣的水環境下,百姓貧困,生計維艱。

原來蘇軾還幹過水利工程?歷史上那些治過水的名人

紹興古城

當年東漢會稽郡郡守馬臻走馬上任,經過詳細查勘,馬臻提出了修建鑑湖工程的規劃設計方案:在歷代修築的湖堤的基礎上增築新堤,使新堤和舊堤連成一座共長127裡的大堤,包圍了原來眾多的大小湖泊,形成了周長310裡、寬約五里的鑑湖,又名長湖、鏡湖。馬臻在湖中間又修了一條六里長的驛道作為湖堤,把鑑湖分成東湖和西湖兩部分。由於堤壩面高出農田丈餘,從而形成自流灌溉的的態勢。從此以後,天干時就打開水閘灌溉農田。雨季到來時,又可通過鏡湖將水洩入杭州灣。

原來蘇軾還幹過水利工程?歷史上那些治過水的名人

東西湖分堤

據史料記載,鑑湖修成以後,整個會稽山北部平原從此免遭洪水之苦,曹娥江以西約9000頃土地平疇千里,稻香陣陣。


姜師度:致關輔珠金之潤的人


原來蘇軾還幹過水利工程?歷史上那些治過水的名人

姜師度

姜師度(653-723年),唐代魏州魏縣人。曾任縣尉、縣令、刺史、御史中丞、大理寺卿、司農卿、河中尹等職,最後官至將作大匠。他生活在充滿希望的初唐時期。自古以來,農業都是帝國的根本,受到了統治者的重視。與農業的盛衰息息相關的水利,也受到了朝廷的重視。唐朝在中央尚書省下專門設有水部,"掌天下川瀆坡池之政令,以導達溝洫,堰決河渠。凡舟楫灌溉之利,鹹總而舉之。"還頒佈了全國統一的水利法律《水部式》,將發展水利作為考核地方官吏政績的標準。

在這樣有力的號召下,天下各地方的官吏自然都把水利和農業的建設放在了心上。在初唐浩大的興修水利大潮中,姜師度正是這樣一位佼佼者。

神龍三年(707年),河北威縣一帶洪澇災害嚴重,姜師度"廢渠新用",在今河北威縣附近利用大河故瀆開浚張甲河排除洪澇。此外,他還在清池縣(今滄州市)東南開了兩條渠道:一條下注毛氏河,一條下注漳水,用來引水灌溉農田。據查,姜師度擔任河北道監督兼支度營田使之職不過四五年,在轄內興修的水利工程可考的就有七處, 由此可見他投身水利事業的熱情和勤奮精神。

姜師度主持修建的最有成效、影響最大的水利工程當數古通靈陂工程。開元七年(719年)姜師度轉任同州(在今陝西大荔)刺史,他重修通靈陂,在黃河上作堰導水,引黃河水入渠,增加了渠水的水量,將灌溉面積增長至六十餘萬畝,緩解了長安城100萬居民的糧食需求,因此還收到了唐玄宗的褒獎。

原來蘇軾還幹過水利工程?歷史上那些治過水的名人

通靈陂今日俯瞰

蘇軾:原來除了會寫詩,他還會治水?

原來蘇軾還幹過水利工程?歷史上那些治過水的名人

蘇軾 像

蘇軾(1037-1101),宋朝人, 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山)人,是北宋著名文學家、書畫家、散文家、詩人、詞人,豪放派詞人代表。作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蘇軾,其文學造詣向來為後人所仰慕。但是相比其文才,蘇軾的治水之才同樣為人景仰。

蘇軾治水足跡幾乎遍佈他所任職的各地,多虧蘇軾,不然"人之眉目"的西湖今天可能已經不復存在了。蘇軾先後兩度出任杭州"地方官",都發現西湖雜草叢生,淤泥遍野,就快要消失了。如果西湖消失了,那麼西湖周邊的農田如何灌溉?漁民又該如何生活呢?為此他上書朝廷,要求整治西湖,最終得到了朝庭的支持。

當時的西湖"湖田葑田積二十五萬丈,而水無幾",清理淤泥的工程量巨大,蘇軾利用自己的聰明才智,將清理的淤泥在湖中築起一道長堤。為保持湖水連通,長堤上還築有六橋,後來稱為映波、鎖瀾、望山、壓堤、東浦和跨虹六橋。堤上兩旁種植芙蓉、楊柳,最終成為一條"橫絕天漢"的湖上通道。如果今天去遊西湖,還可以見到的那座堤,就名叫"蘇堤"。

原來蘇軾還幹過水利工程?歷史上那些治過水的名人

今日 蘇堤


潘季馴:以堤束水,以水攻沙,黃河不能分流!


原來蘇軾還幹過水利工程?歷史上那些治過水的名人

哎呀,沒找著潘先生的彩圖

潘季馴(1521—1595年),浙江湖州人。從明世宗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至神宗萬曆二十年(1592年)的27年間,他四次負責黃河、淮河和運河的治理,卓有成效。

明朝永樂年間的時候,遷都北京,為了保證南方的戊子能及時運到北京,所以疏浚了京杭大運河中的會通河段,這本來是一件好事。但是這樣一來就將黃河與大運河溝通,而黃河下游,歷來是主流遷徙不定,並常常氾濫成災的。這一溝通以後,黃沙的泥沙進入了大運河,淤塞了運河河道,經常引起漕運中斷。

為了保證運河暢通,朝廷採取了"分流殺勢"的治黃方略,將黃河的水從多處分流。我們都知道,黃河,一碗水,半碗沙,所以早就有人說過"水分則勢緩,勢緩則沙停,沙停則河塞"的道理。河道一旦淤積,河床抬高,要氾濫那就是一場雨的事。果不其然,黃河氾濫了。為了保護鳳陽、泗州的皇陵不被水淹,朝廷又採取了"北堵南疏"的方針,任憑黃河的水向南岸氾濫。到嘉靖晚期,黃河下游竟一度分岔13股南下,災情嚴重。6年間,朝廷換了6任治河的官員,災害依然如故。當初只顧著皇陵,做事時顧頭不顧腚,現在百姓遭殃了。

原來蘇軾還幹過水利工程?歷史上那些治過水的名人

黃河氾濫的衛星圖

嘉靖四十四年七月,當黃河再次在沛縣決口,縱橫數百里一片汪洋,朝廷一片驚惶。同年11月,明廷任命了一向勤政有為、政績顯著的潘季馴為總理河道(明代主持治河的最高官員),協助工部尚書兼總理河漕朱衡開展工作。

潘季馴勞踏勘了黃河下游許多急流險段,又深入河工和黃河沿岸的百姓之中,傾聽治黃的看法和建議。他深深感到,開河分水是一種消極的治河方法,因此他提出了"開導上源,疏浚下流"的治黃方案,反對從前將洪水向南方分流的做法。希望經過"開上浚下",結束黃河漫流的現狀,實現"水歸一槽"的目標。但是朝廷拒絕了"開導上源"的建議,只同意"疏浚下流",你問為什麼?沒有錢嘛。嘉靖朝差點就破產了。但是潘季馴據理力爭,朝廷只能忍痛答應修復部分舊河。朱衡和潘季馴兩人帶領9萬多勞工,開始投入到緊張的施工之中。很快便開出新河140裡,修復舊河52裡,修築大堤3萬多丈,石堤30裡。

隆慶三年七月,黃河自沛縣決口,九月淮河又決口。黃淮並溢,洪水橫流。朝廷再次任命潘季馴為總理河道兼提督軍務。通過上次治水的經驗,潘季馴深深感到不能把黃河問題同一般清水河流等同起來,也不能完全採用適於清水河流的方法來治黃。他說:"黃流最濁,以鬥計之,沙居其六。若至伏秋,則水居其二矣。以二升之水,載八升之沙,非極汛溜,必致停滯。水之力大則沙隨水走,水之力微則水走沙積"這就是黃河的特性。於是"以堤束水,以水攻沙"的思想在其腦中形成,可惜朝廷的經費有限,潘季馴只能親督5萬民工堵塞了11處決口,在徐州至邳州西岸修築了縷堤3萬餘丈,疏浚了匙頭灣以下淤河,並修復了舊堤。此次治水"束水攻沙"的成效大顯,河道深廣如前,漕運暢通。

原來蘇軾還幹過水利工程?歷史上那些治過水的名人

潘季馴擔任總理河道期間,對舊有的27萬多丈堤防閘壩進行了整修加固。在黃河兩岸修築堤壩34.7萬丈,新建堰閘24座,土石月堤護壩51處,堵塞決口和疏浚淤河30萬餘丈,使黃、淮、運河保持了多年的穩定,實現了運河暢通,黃河安瀾的宏偉目標。

"以堤束水,以水攻沙"的思想是潘季馴半生治水方略的核心,也是其後300年人類治理黃河的圭臬。我國古代治河思想的演變,大體經歷了"壅障-分疏-束水"這樣一個辯證的發展過程,而潘季馴的思想和實踐完成了從"分疏"到"束水"的第二個否定過程。他的治河理念不僅從根本上動搖了千餘年來人們在治河問題上的傳統觀念,而且對於此後300多年來人類治理黃河的工作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原來蘇軾還幹過水利工程?歷史上那些治過水的名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