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讀《孔乙己》|世界只有咸亨酒店那麼大,我們都是其中可笑人


再讀《孔乙己》|世界只有咸亨酒店那麼大,我們都是其中可笑人

以前上到《孔乙己》的時候,老師最後和我們說,長大後千萬不要做文中的“孔乙己”。

於是我們努力著改變自己,上學時好好學習,上班時,努力工作。可是到頭來卻發現,這世界上真的是有階級的,階級跨越真的不是靠努力就能完成的。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一開始可能也是和年少的孔乙己一樣,讀過書、有點特立獨行的樣子,穿著長衫,心懷夢想,相信自己有朝一日能夠科舉中榜。

可是步入社會後,經歷著各種殘酷的事實,我們中,有些人沉默了,為了討生活,忘記了曾經的初衷,變成了“短衣幫”、變成了“店夥計”,要是有點資本的,開了一家店,做個市儈的“店掌櫃”;更有些人,背叛自己,搖身一變成了“丁舉人”,剩下的人,還是成了中年“孔乙己”,不倫不類,不高不低,處於一個尷尬的境地,卻依舊強撐著臉面留下“茴”字四種寫法的笑談。

咸亨酒店啊,就像我們處的世界那麼大,而我們最終都成了店中可笑的人。

再讀《孔乙己》|世界只有咸亨酒店那麼大,我們都是其中可笑人

論述文章中留白的作用,挖掘孔乙己人性的閃光點

在魯迅寫過的作品中,最常見也最有特點的寫作手法就是留白。文中對主人公的身世和經歷大量的留白不僅讓文章變得短小精煉,而且還給讀者留下了無限的想象。

《孔乙己》恰恰就是這樣的典型作品。整篇文章並不長,對孔乙己的介紹也僅僅是酒店夥計的所見所聞。這就好像是魯迅筆下的阿Q一樣。

我們並不知道孔乙己的真實身世,甚至他的名字都不知道。我們能知道的僅僅是酒館那些短衣幫的捕風捉影的傳聞,而且並不一定真實,以及孔乙己在酒店的生活片段。

那麼我再重新以一個新角度看待“孔乙己”時,我開始對他好奇起來。

比如孔乙己為什麼會淪落至此?他為什麼會遊手好閒?孔乙己為什麼不要命的跑到丁舉人家偷書?孔乙己為什麼沒有名字?

這些都是迷,我們一無所知,當然,這些迷我們已經無法解開了。但我在那天晚上依然開始遐想孔乙己身上的謎底。

孔乙己本來是個讀書人,字寫得是極好的,雖然沒中秀才,但既然讀過書,家中曾經也一定是殷實的,後來為什麼就家道中落了呢?

哪怕淪落街頭,他也不願意賣掉或者丟掉身上的破爛的長衫,這件衣服對他有何意義呢?如果僅僅是為了維持讀書人身份,想必也是個有些骨氣的人,卻又為何去貪墨別人家的物品呢?

如果真是人口中的好吃懶做,卻又為何不偷財物而是偷書?如果真的是以偷竊為生,品行應當很差,為何在咸亨酒店的信用那麼好呢?

丁舉人是當地的鄉紳名望,誰都知道不好惹,他孔乙己哪裡來的膽子敢去偷他家的書的?孔乙己在被打斷腿的半年裡,又發生了什麼事清?他最後一次喝酒的四文錢到底哪裡來的?他都摔斷腿了,為何掙扎著要來喝一碗酒?

真正讓一個人物變得有趣而真實,是發生在他身上的種種矛盾的疑點。而這些疑點就會讓我們隱隱覺得在孔乙己的身上肯定發生了一些根本看不到的事實,也正是這些事實可能就是造成孔乙己現狀的這種悲劇的真相。

魯迅正是用留白的這種方式,將孔乙己身上的各種無法揭露和解釋的迷點、疑點深埋著,起到對整個社會的批判的作用。

或許,在孔乙己的過去和我們一樣,年少時有過一段可歌可泣的浪漫的初戀,也有著一段感人肺腑的親情,或者是有過不少曾經可以為自己兩肋插刀的兄弟。

孔乙己或許不是好吃懶做,他的身上有著難以言說的隱秘,也可能在我們看不到的地方,又有著屬於他的骨氣和道義的堅持。

我們在孔乙己給酒店門前的小孩兒分了幾顆茴香豆,仍然可以看到他的身上的一些善良和可愛,在面對“店夥計”時,他想要教他“茴”的四種寫法時,仍然可以看見他的人性之善。

魯迅沒有直接去寫他的善良,並不代表他沒有,而是整個社會沒有看到,整個社會也不願看到。他們能看到的只有帝王將相、才子佳人。

而屬於人生失敗者的真善美,卻早已被流言蜚語所蓋去,到最後連這些流言蜚語都隨著他的死亡而徹底消失。

就像文中所說的,“孔乙己是這樣的使人快活,可是沒有他,別人也便這麼過。”

再讀《孔乙己》|世界只有咸亨酒店那麼大,我們都是其中可笑人

從長衫和短衣幫兩個階層利益來分析孔乙己的矛盾之處及他為何不做短衣幫活計的原因

在魯鎮,人大概分為兩個階層:短衣幫和長衫。

在咸亨酒店,站著喝酒的是短衣幫,而長衫則在包廂裡坐著喝酒;短衣幫沒錢最多隻能點些煮鹽筍和茴香豆這樣的素菜,長衫則有錢吃的都是比煮鹽筍和茴香豆貴上十幾倍的葷菜。

在這篇文章中,很明顯短衣幫是窮苦的體力勞動者,而長衫則是腦力勞動者,就是讀書人。

但在咸亨酒店,就有這樣一個人,我們無法將他劃階層,他就是站著喝酒卻穿著長衫的孔乙己。

孔乙己讀過書,寫得一手好字,可惜沒有進學,他按理說是屬於腦力勞動者,應該穿長衫的;但是,他卻很窮,只能站著喝酒,只能吃茴香豆,又應該劃在短衣幫的階層。

為何本該穿著長衫的孔乙己就只能站著喝酒呢?因為他家裡窮,又沒有進學,又不會賺錢的手段,所以越來越窮,最後只能站著喝酒了。

但是為什麼只有孔乙己是站著喝酒的呢?

我相信,整個魯鎮與孔乙己同病相憐的肯定不在少數,為何只有他站著喝酒、穿著長衫?

以前上課老師說,是因為長衫是讀書人身份的象徵,孔乙己也不願和那些短衣幫為伍。這句話,前一段我認同,但我覺得不止這一個原因。

或許是因為孔乙己心中的夢想,幾十年的窮苦困境都沒有放棄的夢想,整個天下讀書人的夢想: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他孔乙己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

老師說的後半句:孔乙己不願和短衣幫為伍。我不敢苟同。畢竟在文章中,他若真不願和短衣幫為伍,又為何主動教夥計識字,分茴香豆給短衣幫的孩子們呢?

但是孔乙己不願幹短衣幫的活,我是認同的,以前老師都是帶著批判的意味說他眼高手低,但是我們換個角度延伸來想想,孔乙己不願幹短衣幫的活真的只是出在他的好吃懶做上嗎?

當然不是!

首先人在社會上,都是有分工的,孔乙己也稱得上是讀書人吧,那讀書人自當做讀書人該乾的事情。雖然他身材高大,但身為讀書人,卻也不該去擠壓短衣幫原本就狹窄的生存空間。

因為他一旦去做了短衣幫的活,不就是在搶短衣幫的飯碗嗎?在一個鎮上工作職位大概都是一個蘿蔔一個坑吧,他幹了活,是不是就意味著會有一個短衣幫因沒活幹而吃不上飯。

如果他讀了那麼多書,到頭來幹了體力活,那麼他是不是枉費了從前的努力。

一旦這麼多會識字又會算的落魄讀書人都去搶短衣幫的飯碗,時間一久,會不會提高短衣幫從事活計的門檻,那麼那些大字不識的短衣幫,連體力活都沒得幹,他們還能笑得出來嗎?

同時這麼做也是在拉低讀書人的認同感。

所以說,孔乙己能不能幹短衣幫的活計,根本不是他一個人的事,而是關乎著兩個階層的利益。孔乙己的不幸,不在於他自己,而是他生在了悲哀的社會。

理想的社會,應當是物盡其用,人盡其才的。

但這樣的社會,卻不存在。

再讀《孔乙己》|世界只有咸亨酒店那麼大,我們都是其中可笑人

孔乙己的大智若愚和短衣幫的大愚若智、孔乙己的人生追求和短衣幫的渾渾噩噩形成強烈對比

魯迅的短篇小說是短小精悍的,他不會多寫一個與文章無關的字,比如在文章中他開頭講到“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現在每碗要漲到十文”,這句話正是在暗諷物價的飛漲和貨幣的貶值。

在文章中,魯迅曾用大量的文字描寫,酒店往酒裡摻水的原因何在呢?

從描寫我們可以看到,酒店老闆為了讓酒的利潤大點,不惜換掉不會偷偷往酒裡摻水的夥計,而短衣幫為了防備小夥計往黃酒裡摻水也做了很多功夫,這些都揭露了酒店老闆的奸詐,小夥計一開始的單純和短衣幫的斤斤計較。

但孔乙己對於夥計倒酒的事,都是不聞不問,到底這手裡的酒有沒有摻水,他也不知道,看起來真是傻得不行。

可小說的結尾,卻寫孔乙己摸出幾文錢對老闆說了一句:“這回是現錢,酒要好。”

或許有很多老師都講過,孔乙己一開始的是“排”錢,最後是“摸”錢,卻忽略了這一句話。

“酒要好!”

我們是否可以這麼理解,孔乙己其實自始至終都知道酒店往酒裡摻了水,但他從不說破,也沒像短衣幫那樣斤斤計較。

如果我們往深點想,酒店往黃酒裡摻水其實也不足為奇,畢竟“無奸不商”啊,像短衣幫這樣糾纏不清其實意義也不大,根本解決不了問題,他防得了初一,防不了初五,仿得了樣子太傻的小夥計,防不了其他狡猾的夥計。

所以,既然改變不了,還不如順其自然。不計較,也落個清淨。

再讀《孔乙己》|世界只有咸亨酒店那麼大,我們都是其中可笑人

孔乙己在教小夥計識字時說了一句“將來做掌櫃的時候,記賬要用”,而聽到的小夥計卻暗想自己的等級離做掌櫃的還遠呢,以及他還嫌棄孔乙己“討飯一樣的人,也配教我麼?”

這兩個反應可以看出,在小夥計的心中,人的命運是幾乎不會改變的,他從來沒想過自己會有一天能當上掌櫃,他也不會想到自己會不會有一天淪落到和孔乙己一樣的討飯的地步。

他沒有人生追求,也不懂得居危思安。一直,渾渾噩噩的,只知道和其他的短衣幫一起取笑孔乙己,卻沒有在孔乙己這面鏡子上反思過。

再讀《孔乙己》|世界只有咸亨酒店那麼大,我們都是其中可笑人

特別的角色:看客。

在這篇文章裡,有一個很特別的角色:看客。

看客總是以別人的故事為樂趣,麻木不仁,渾渾噩噩,沒有獨立的思想,甚至沒有獨立的人格。

小夥計、短衣幫、酒店老闆都是孔乙己人生路上的看客,他們看著孔乙己從小康掉入貧困、窘迫的生活,他們看著他被人打斷腿,從未想過施以援手,冷漠無情。

年少的我們也一樣是個過客,站在上帝的角度同情、批判著孔乙己。

經過二十多年的世事變遷、滄海桑田,當年的小夥計已經人到中年,並且遠離了魯鎮和咸亨酒店,但是他依然對孔乙己和自己當時對孔乙己的態度,耿耿於懷。

這其實所蘊含的複雜的情感,依然可以感受到,儘管文字上保持冷漠,但情感上還是露出了對孔乙己的關心和後悔。

多年以後的我們,從象牙塔般的學校出去,接受著社會上的種種磨鍊,如今再看孔乙己,是否感同身受呢?

隨著年齡的增長,會不會去理解孔乙己的無奈呢?

在文章的最後,說:“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

我想,孔乙己怎麼會死呢?

他一直都在。

在歷史車輪的碾壓下,還有著無數的孔乙己。

有你,有我,還有很多很多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