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读《孔乙己》|世界只有咸亨酒店那么大,我们都是其中可笑人


再读《孔乙己》|世界只有咸亨酒店那么大,我们都是其中可笑人

以前上到《孔乙己》的时候,老师最后和我们说,长大后千万不要做文中的“孔乙己”。

于是我们努力着改变自己,上学时好好学习,上班时,努力工作。可是到头来却发现,这世界上真的是有阶级的,阶级跨越真的不是靠努力就能完成的。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一开始可能也是和年少的孔乙己一样,读过书、有点特立独行的样子,穿着长衫,心怀梦想,相信自己有朝一日能够科举中榜。

可是步入社会后,经历着各种残酷的事实,我们中,有些人沉默了,为了讨生活,忘记了曾经的初衷,变成了“短衣帮”、变成了“店伙计”,要是有点资本的,开了一家店,做个市侩的“店掌柜”;更有些人,背叛自己,摇身一变成了“丁举人”,剩下的人,还是成了中年“孔乙己”,不伦不类,不高不低,处于一个尴尬的境地,却依旧强撑着脸面留下“茴”字四种写法的笑谈。

咸亨酒店啊,就像我们处的世界那么大,而我们最终都成了店中可笑的人。

再读《孔乙己》|世界只有咸亨酒店那么大,我们都是其中可笑人

论述文章中留白的作用,挖掘孔乙己人性的闪光点

在鲁迅写过的作品中,最常见也最有特点的写作手法就是留白。文中对主人公的身世和经历大量的留白不仅让文章变得短小精炼,而且还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想象。

《孔乙己》恰恰就是这样的典型作品。整篇文章并不长,对孔乙己的介绍也仅仅是酒店伙计的所见所闻。这就好像是鲁迅笔下的阿Q一样。

我们并不知道孔乙己的真实身世,甚至他的名字都不知道。我们能知道的仅仅是酒馆那些短衣帮的捕风捉影的传闻,而且并不一定真实,以及孔乙己在酒店的生活片段。

那么我再重新以一个新角度看待“孔乙己”时,我开始对他好奇起来。

比如孔乙己为什么会沦落至此?他为什么会游手好闲?孔乙己为什么不要命的跑到丁举人家偷书?孔乙己为什么没有名字?

这些都是迷,我们一无所知,当然,这些迷我们已经无法解开了。但我在那天晚上依然开始遐想孔乙己身上的谜底。

孔乙己本来是个读书人,字写得是极好的,虽然没中秀才,但既然读过书,家中曾经也一定是殷实的,后来为什么就家道中落了呢?

哪怕沦落街头,他也不愿意卖掉或者丢掉身上的破烂的长衫,这件衣服对他有何意义呢?如果仅仅是为了维持读书人身份,想必也是个有些骨气的人,却又为何去贪墨别人家的物品呢?

如果真是人口中的好吃懒做,却又为何不偷财物而是偷书?如果真的是以偷窃为生,品行应当很差,为何在咸亨酒店的信用那么好呢?

丁举人是当地的乡绅名望,谁都知道不好惹,他孔乙己哪里来的胆子敢去偷他家的书的?孔乙己在被打断腿的半年里,又发生了什么事清?他最后一次喝酒的四文钱到底哪里来的?他都摔断腿了,为何挣扎着要来喝一碗酒?

真正让一个人物变得有趣而真实,是发生在他身上的种种矛盾的疑点。而这些疑点就会让我们隐隐觉得在孔乙己的身上肯定发生了一些根本看不到的事实,也正是这些事实可能就是造成孔乙己现状的这种悲剧的真相。

鲁迅正是用留白的这种方式,将孔乙己身上的各种无法揭露和解释的迷点、疑点深埋着,起到对整个社会的批判的作用。

或许,在孔乙己的过去和我们一样,年少时有过一段可歌可泣的浪漫的初恋,也有着一段感人肺腑的亲情,或者是有过不少曾经可以为自己两肋插刀的兄弟。

孔乙己或许不是好吃懒做,他的身上有着难以言说的隐秘,也可能在我们看不到的地方,又有着属于他的骨气和道义的坚持。

我们在孔乙己给酒店门前的小孩儿分了几颗茴香豆,仍然可以看到他的身上的一些善良和可爱,在面对“店伙计”时,他想要教他“茴”的四种写法时,仍然可以看见他的人性之善。

鲁迅没有直接去写他的善良,并不代表他没有,而是整个社会没有看到,整个社会也不愿看到。他们能看到的只有帝王将相、才子佳人。

而属于人生失败者的真善美,却早已被流言蜚语所盖去,到最后连这些流言蜚语都随着他的死亡而彻底消失。

就像文中所说的,“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

再读《孔乙己》|世界只有咸亨酒店那么大,我们都是其中可笑人

从长衫和短衣帮两个阶层利益来分析孔乙己的矛盾之处及他为何不做短衣帮活计的原因

在鲁镇,人大概分为两个阶层:短衣帮和长衫。

在咸亨酒店,站着喝酒的是短衣帮,而长衫则在包厢里坐着喝酒;短衣帮没钱最多只能点些煮盐笋和茴香豆这样的素菜,长衫则有钱吃的都是比煮盐笋和茴香豆贵上十几倍的荤菜。

在这篇文章中,很明显短衣帮是穷苦的体力劳动者,而长衫则是脑力劳动者,就是读书人。

但在咸亨酒店,就有这样一个人,我们无法将他划阶层,他就是站着喝酒却穿着长衫的孔乙己。

孔乙己读过书,写得一手好字,可惜没有进学,他按理说是属于脑力劳动者,应该穿长衫的;但是,他却很穷,只能站着喝酒,只能吃茴香豆,又应该划在短衣帮的阶层。

为何本该穿着长衫的孔乙己就只能站着喝酒呢?因为他家里穷,又没有进学,又不会赚钱的手段,所以越来越穷,最后只能站着喝酒了。

但是为什么只有孔乙己是站着喝酒的呢?

我相信,整个鲁镇与孔乙己同病相怜的肯定不在少数,为何只有他站着喝酒、穿着长衫?

以前上课老师说,是因为长衫是读书人身份的象征,孔乙己也不愿和那些短衣帮为伍。这句话,前一段我认同,但我觉得不止这一个原因。

或许是因为孔乙己心中的梦想,几十年的穷苦困境都没有放弃的梦想,整个天下读书人的梦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他孔乙己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老师说的后半句:孔乙己不愿和短衣帮为伍。我不敢苟同。毕竟在文章中,他若真不愿和短衣帮为伍,又为何主动教伙计识字,分茴香豆给短衣帮的孩子们呢?

但是孔乙己不愿干短衣帮的活,我是认同的,以前老师都是带着批判的意味说他眼高手低,但是我们换个角度延伸来想想,孔乙己不愿干短衣帮的活真的只是出在他的好吃懒做上吗?

当然不是!

首先人在社会上,都是有分工的,孔乙己也称得上是读书人吧,那读书人自当做读书人该干的事情。虽然他身材高大,但身为读书人,却也不该去挤压短衣帮原本就狭窄的生存空间。

因为他一旦去做了短衣帮的活,不就是在抢短衣帮的饭碗吗?在一个镇上工作职位大概都是一个萝卜一个坑吧,他干了活,是不是就意味着会有一个短衣帮因没活干而吃不上饭。

如果他读了那么多书,到头来干了体力活,那么他是不是枉费了从前的努力。

一旦这么多会识字又会算的落魄读书人都去抢短衣帮的饭碗,时间一久,会不会提高短衣帮从事活计的门槛,那么那些大字不识的短衣帮,连体力活都没得干,他们还能笑得出来吗?

同时这么做也是在拉低读书人的认同感。

所以说,孔乙己能不能干短衣帮的活计,根本不是他一个人的事,而是关乎着两个阶层的利益。孔乙己的不幸,不在于他自己,而是他生在了悲哀的社会。

理想的社会,应当是物尽其用,人尽其才的。

但这样的社会,却不存在。

再读《孔乙己》|世界只有咸亨酒店那么大,我们都是其中可笑人

孔乙己的大智若愚和短衣帮的大愚若智、孔乙己的人生追求和短衣帮的浑浑噩噩形成强烈对比

鲁迅的短篇小说是短小精悍的,他不会多写一个与文章无关的字,比如在文章中他开头讲到“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现在每碗要涨到十文”,这句话正是在暗讽物价的飞涨和货币的贬值。

在文章中,鲁迅曾用大量的文字描写,酒店往酒里掺水的原因何在呢?

从描写我们可以看到,酒店老板为了让酒的利润大点,不惜换掉不会偷偷往酒里掺水的伙计,而短衣帮为了防备小伙计往黄酒里掺水也做了很多功夫,这些都揭露了酒店老板的奸诈,小伙计一开始的单纯和短衣帮的斤斤计较。

但孔乙己对于伙计倒酒的事,都是不闻不问,到底这手里的酒有没有掺水,他也不知道,看起来真是傻得不行。

可小说的结尾,却写孔乙己摸出几文钱对老板说了一句:“这回是现钱,酒要好。”

或许有很多老师都讲过,孔乙己一开始的是“排”钱,最后是“摸”钱,却忽略了这一句话。

“酒要好!”

我们是否可以这么理解,孔乙己其实自始至终都知道酒店往酒里掺了水,但他从不说破,也没像短衣帮那样斤斤计较。

如果我们往深点想,酒店往黄酒里掺水其实也不足为奇,毕竟“无奸不商”啊,像短衣帮这样纠缠不清其实意义也不大,根本解决不了问题,他防得了初一,防不了初五,仿得了样子太傻的小伙计,防不了其他狡猾的伙计。

所以,既然改变不了,还不如顺其自然。不计较,也落个清净。

再读《孔乙己》|世界只有咸亨酒店那么大,我们都是其中可笑人

孔乙己在教小伙计识字时说了一句“将来做掌柜的时候,记账要用”,而听到的小伙计却暗想自己的等级离做掌柜的还远呢,以及他还嫌弃孔乙己“讨饭一样的人,也配教我么?”

这两个反应可以看出,在小伙计的心中,人的命运是几乎不会改变的,他从来没想过自己会有一天能当上掌柜,他也不会想到自己会不会有一天沦落到和孔乙己一样的讨饭的地步。

他没有人生追求,也不懂得居危思安。一直,浑浑噩噩的,只知道和其他的短衣帮一起取笑孔乙己,却没有在孔乙己这面镜子上反思过。

再读《孔乙己》|世界只有咸亨酒店那么大,我们都是其中可笑人

特别的角色:看客。

在这篇文章里,有一个很特别的角色:看客。

看客总是以别人的故事为乐趣,麻木不仁,浑浑噩噩,没有独立的思想,甚至没有独立的人格。

小伙计、短衣帮、酒店老板都是孔乙己人生路上的看客,他们看着孔乙己从小康掉入贫困、窘迫的生活,他们看着他被人打断腿,从未想过施以援手,冷漠无情。

年少的我们也一样是个过客,站在上帝的角度同情、批判着孔乙己。

经过二十多年的世事变迁、沧海桑田,当年的小伙计已经人到中年,并且远离了鲁镇和咸亨酒店,但是他依然对孔乙己和自己当时对孔乙己的态度,耿耿于怀。

这其实所蕴含的复杂的情感,依然可以感受到,尽管文字上保持冷漠,但情感上还是露出了对孔乙己的关心和后悔。

多年以后的我们,从象牙塔般的学校出去,接受着社会上的种种磨炼,如今再看孔乙己,是否感同身受呢?

随着年龄的增长,会不会去理解孔乙己的无奈呢?

在文章的最后,说:“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我想,孔乙己怎么会死呢?

他一直都在。

在历史车轮的碾压下,还有着无数的孔乙己。

有你,有我,还有很多很多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