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第十五章 不欲尚盈

[郭店簡本] 甲本一組:古之善為士者,必非溺(微妙)玄遠,深不可識,是以為之頌(容)。夜(豫)乎其若冬涉川,猷(yóu)(猶)乎其若畏四鄰,儼乎其若客。渙乎其若釋,屯乎其若樸,坉乎其若濁。孰能濁以朿(靜)者將舍(徐)清,孰能安以動者將徐生。保此道者不欲尚盈。

[帛書甲本] 第十五章:古之善為道者,微眇玄達,深不可志。夫唯不可志,故強為之容。曰:與(與)呵!其若冬涉水。猷呵!其若畏四鄰。嚴呵!其若客。渙呵!其若凌澤。沌呵!其若樸。湷呵!其若濁。曠呵!其若浴。濁而情之,餘清;女以重之,餘生。葆此道,不欲盈。夫唯不欲盈,所以能敝而不成。

[魏王弼本] 第十五章:古之善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儼兮其若客;渙兮其若凌釋;敦兮其若樸;曠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濁;孰能濁以靜之徐清?孰能安以靜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道德經,第十五章 不欲尚盈

[詞義比較]:

1、為士-為道,微妙-微眇,玄遠-玄達-玄通,可識-可志。

2、豫,猶豫,遲疑,引申為慎重、謹慎。另通“與”,豫政,參與政事。

3、川,①兩邊為岸,中間為水,特指河流,如川源、川水;②平原、平地,如川地、一馬平川。

4、猷,①計劃,謀劃;②道、法則,如“秩秩大猷”;③功績,如猷績。此處結合後面的“畏”,畏懼,害怕,如同羊看見虎豹,身子一激靈,並放低姿態,這叫畏,立即警覺,隨時準備計劃逃跑。故而這裡的猷有警覺、謀劃、防備的意思。猶,①如同;②遲疑;③通“猷”,謀畫之意。

5、儼,昂頭,形容恭敬、莊重。嚴,鄭重、莊重、威嚴。

6、渙,渙散、鬆懈,例如:渙然冰釋,指冰遇熱消融,比喻疑慮、困難或誤會完全消除。

7、凌,特指冰,澤,通“釋”,解散之意。

8、屯(tún),囤積、集聚;屯(zhūn),艱難、困頓、吝惜。坉,用草袋裝土築牆或堵水,古同沌。沌,混沌愚昧無知的樣子。敦,厚道、樸實。樸為樸的繁體字。

9、湷(hún),古通渾,渾,水不清、汙濁,渾厚。浴,古通谷。濁為濁的繁體字。

[章段分析]:

1、為士者與為道者,士,在各個時段在意義上有區別,就以現代人來看,古代的士是區別於民且在等級、能力和貢獻上要高於民的一類稱呼,而在老子時代,稱為古之士,顯然,這裡的士比老子還要早。由於“道”這個稱呼是後人老子而起,故而在此之前,是沒有道這個稱呼的,即使有這個稱呼,可能也不是本篇要講的意思,所以,在老子之前的為道者那時只能被稱為“為士者”,即使各個版本後面叫做為道者,也可能是老子之後作者更改的結果,因為老子已經把道定性了,那後面的人乾脆就以“道”稱呼了。

如果道是宇宙萬物的規律,那麼為道者或為士者很顯然是學習並利用這種規律去為人處世、驅兇避險、甚至是掌控天下的人。

道德經,第十五章 不欲尚盈

2、“微妙玄遠-微眇玄達-微妙玄通”,“妙”,神奇,奇妙;“眇”,微小,眇小。單從意思上都很好解釋,但這裡蘊含的邏輯沒幾個人很好的去推理。共計六個字:微、妙、玄、通、達、遠。這是一個對外界事物認知的過程,對於前三個字很顯然是事物自身的特點或某種階段:細微、微小,奇妙、好奇,玄之又玄;而通、達、遠很顯然是為道者最終所具備的特點。眇本就有微小的意思,故【帛書甲本】有重複,而且在意思上缺乏遞進的邏輯關係。前面講到“常道”,這只不過是認識事物的具體方法,而微、妙、玄、通、達、遠是在這個常道方法下,為道者的認知所達到的不同境界。

首先,你能見到“細微”這個特點,第二步,好奇心-“妙”促使著你去仔細觀察這個“細微”,第三步進入到“玄”的狀態。很多人對“玄”的理解本身就很玄,實際上,玄就是門檻、玄關,打個比方,一輛車從一個行人身上擦身而過,太玄了,意思就是,差點死了,又剛好沒死,似是而非,處於模糊與通明的分隔地帶。如同一個人考慮一個問題,似乎接近答案,但又感覺哪裡不對,這就是處於“玄”這個階段。第四步就是跨過玄這個門檻,終於通關了,叫做“通”,只有通了之後,才能到達或接近你要見的那個答案或那個“她”,這叫“達”,只有達這個境界,才能繼續下一個問題或進入到更高的層次,叫做“遠”。

所以,“為道者”具有明察秋毫、玄妙通達的特點。“深不可識”,識,認識、識別,看見,清晰,清楚等意思,即當為道者進入到通、達、遠的境界時,將“深不可測”。

3、“若冬涉川”,如同冬季過河,如履薄冰,小心翼翼,故前面的“豫”當“謹慎”講。“若畏四鄰”,“畏”有因害怕、恐懼而伏倒的意思,如同一隻狗遇到一頭狼,因害怕而放低身姿悲哀鳴泣。故這裡的“猷或猶”具有害怕、防範、警覺的意思。“儼乎其若客”,儼,昂頭,形容恭敬、莊重,有點像日本軍官開會,做直點,莊重點。即使做客也得要有客的樣子,出門在外,人家之所以當你是客,是因為你守規矩,懂分寸,進到人家如同鬼子進村,能把你當客,那都見鬼了!“渙乎其若釋”,渙,放鬆、鬆懈,釋,冰釋、消融,可見,這裡的放鬆是一個慢慢的過程,而非一下就放鬆了,那叫崩塌或垮塌。“屯乎其若樸”,屯、沌、敦,意思上差不多,敦厚、老實、渾渾噩噩、呆板之意。“坉乎其若濁”,坉、湷、混意思上相近,都為混的意思,該段主要敘述為道者的優點,所以,混是褒義詞,具有高深莫測,讓人看不清,讓人高看。“曠兮其若谷”,曠,空曠,形容胸懷寬廣,虛懷若谷。

4、【郭店簡本】“孰能濁以靜者將徐清,孰能安以動者將徐生”。這句話是根據楚簡本,對文字進行梳理的結果,“濁以靜者,安以動者”對仗工整,即以靜對濁,以動對安。“孰能濁以靜者將徐生”,可以水作比方,盛取一杯混水,讓它靜置,雜質必然慢慢沉降下來,水也會慢慢變的清澈。我們在面對問題時,往往一開始都是一頭霧水,大腦一片混亂,如同一潭汙濁的混水,看不透其中的內涵;在面對危險時,也會亂了方寸,慌不擇路,往往會讓事情變得更加糟糕。所以,此時最應該做的是讓自己先安靜下來,把當前的形勢給分析分析,讓它呈現真實的面貌,第二,事情本身可能也是在發生變化,這就叫以靜制動。“孰能安以動者將徐生”,安,安靜、安寧,安於現狀,固步自封,腐朽不堪,對應前面的“靜”和“清”,即當事態清洗、明瞭,面對安於現狀的事實,就是思考、做與動的事情了——找方法,讓事情的進展慢慢顯示出生機與希望。這就叫以動制靜。所以,這就形成了一個完整的邏輯線:面對複雜問題——靜下心來——分析、理清思路;當事情呈現出其真實的面貌,一切都盡在把握,一切都確定、安定下來後,就要採取行動,付諸實施,這樣才能使事情換髮生機和希望,即最終解決問題。這才是為士者和為道者正確的做事方式。

道德經,第十五章 不欲尚盈

道德經,第十五章 不欲尚盈

【帛書甲本】“濁而情之,餘清;女以重之,餘生”。這裡的情,通“靜”,比較難理解的是後面一句,前面都在講為道者具備的特點。突然來了一句“女以重之,餘生”,顯得非常不妥,當截取出土文檔時,發現“女”的右上角似有一點,貌似是安字“宀”缺失,後面的人誤當成“女”字;“重”字只是文檔中的偏旁,而動的繁體字為“動”,應該是缺失了“力”,後人誤當成“重”,這樣一來,很多都是在錯誤的基礎上生搬硬套,套也要套出一個道理來,並拿出其他章節和史文進行佐證,當問題脫離合理邏輯的時候,很多問題都會變得讓人難以理解。所以,不論別人講什麼,邏輯一定要通,僅管你是“老子”!另外我們還可以從另一個角度去推測:“濁”對應後面的“清”,意思相反,那麼“生”肯定要對應前面的一個字:“死”或“亡”——相近的有“靜”、“寧”、“安”等等。

道德經,第十五章 不欲尚盈

假如就按“女以重之,餘生”,那如何去套解?一是“妄”,而“妄作兇”,很顯然是不妥甚至矛盾的。二作“如”或“汝”,假如你以上面的內容為重,那麼就會慢慢顯示出生機,那麼這與“濁而情之,餘清”不對稱了。三是按“女”字本身理解,就有看到另外一個關鍵字“重”,重為坙根,根在下為重,靜也,枝在上為輕,動也,重根以靜候輕枝之動,負陰以靜,抱陽以動,所以“重為根本”,即以女性或母性為根本,才能讓人類萬物繁衍生息,這也讓人聯想到母系社會女性的地位。但這樣理解的話就脫離了前面的內容,也構不成一個完整的方法論。

【魏王弼本】“孰能濁以靜之徐清?孰能安以靜之徐生”。這裡將後面一句的“動”改成了“靜”,從頭靜到尾,符合封建社會和“道教”唯靜的思想體系。但就事情和問題的本身來說,任何缺乏行動力的事情往往是辦不好的。

5、【郭店簡本】“保此道者不欲尚盈”,此道,顯然是前面的“孰能濁以靜者將徐清,孰能安以動者將徐生”這一方法論。不欲,無慾,不想,斷絕掉胡思亂想,以靜能制動,以不變應萬變,思想或內心反而能夠變得充盈,充實,所獲滿滿。人為什麼煩惱,想的太多了!即使當個沒心沒肺的普通人,活的往往會比其他人要更快樂——盈也,為道者更應該懂這個道理。尚,作“仍然、卻”講。

【帛書甲本】“葆此道,不欲盈。夫唯不欲盈,所以能敝而不成”。簡本後面一句話沒有,而帛書甲本出土文物中“所以能敝而不”這幾個字是缺失字體。不欲盈不是不想盈,而應為不欲而盈,“敝”,破舊、破敗,衣不蔽體,因衣服太破爛而不能遮擋。“敝而不成”,不是貶義詞,反而是能夠“破除缺點,革除陋習”而不斷進步、成功。

【魏王弼本】“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又將“夫唯不欲盈”改成了“夫唯不盈”,即將原意“不欲而盈”直接改成了“不盈”,而且還能新成。所以很多修道者,往往修錯了方向,修的很是痛苦,這裡的修道者,指的是“道或道家”的修道者,追隨者。

道德經,第十五章 不欲尚盈

【章段翻譯】:

古代善於為道之人,必然微-妙-玄-通-達-遠,深不可測,故而勉強稱頌或形容如下:

謹慎起來,如同冬天涉水過河;

警覺起來,如同防範四鄰進攻;

莊重起來,如同要去赴宴做客;

放鬆起來,如同冰雪緩慢溶釋;

敦厚起來,如同未雕琢是木料;

胸懷寬廣,如同山谷寬廣空曠;

迷惑起來,如同濁水混沌不堪。

誰能以平靜和淡定面對渾濁不堪的現狀,待它慢慢變的清晰?

誰能以思考和行動打破裹步不前的當下,讓他出現生機希望?

持有此道者,能夠靜下心來,摸清事情的規律(不欲),自然能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尚盈)。

[本章總結]:本章主要闡述為道者的特點:微-妙-玄-通-達-遠,深不可測,舉例並闡述了為道者在面對各種困難和問題時的具體表現。給出了為道者面對問題的具體方法:以靜對濁,待徐清,以動對安,將徐生,即“動靜以道”,最終給出了按此方法做事的好處和總結:“不欲尚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