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從諫如流到不喜臣下進諫,李世民經歷了什麼?

大家好!今天史努比和大家聊聊唐太宗李世民由登基之初到執政晚年態度的變化。


由從諫如流到不喜臣下進諫,李世民經歷了什麼?

李世民經過玄武門之變後不久便登上了皇位,改元“貞觀”,並做出了一系列益國益民的措施,史努比就不在此贅述了。其中,最為後人所津津樂道的是李世民“從諫如流”的氣度。相比於秦皇漢武,李世民在這一點上無疑是歷代帝王裡做的最優秀的,尤其是和魏徵組成的明君直臣的“CP”,更是成為一段佳話。然而,他和魏徵之間的君臣關係,真是這樣嗎?

由從諫如流到不喜臣下進諫,李世民經歷了什麼?

其實,明君直臣的千古佳話,是兩人心照不宣地出演對手戲,刻意營造出來的政治作秀。李世民極具權謀之術,並不像人們印象中的那樣不計前嫌,他對武德舊臣尚且滿懷戒心,更不用說作為建成幕僚的魏徵了。所以,太宗重用魏徵,一是看中他的才華,二是藉此人營造明君的形象。

由從諫如流到不喜臣下進諫,李世民經歷了什麼?

魏徵從小就好縱橫權變之術,對於太宗用意自然心如明鏡。他明白,要想取得生存和更高地位,就必須幫著太宗打造明君形象,而最好的辦法就是進諫,進諫越多、越激烈,就越不會有危險。雖然太宗啟用了魏徵,但待他與房玄齡等自己的親信還是有很大區別的,儘管表面上把魏徵捧得很高。

由從諫如流到不喜臣下進諫,李世民經歷了什麼?

這從魏徵死後李世民為其做的兩件事中可以看出來。魏徵去世後傷心的李世民為他撰寫石碑上的碑文,給了他千年一遇的禮遇,然而不久以後,李世民得知魏徵暗中將自己的奏疏副本交給了史官褚遂良,為的就是名垂青史,於是勃然大怒,

下令解除了衡山公主和魏徵之子的婚約,並讓人砸了碑文(無異於開棺鞭屍),還與魏家斷絕了一起往來。其實魏徵雖有罪,但罪不至此,李世民有點“借題發飆”的成分。

由從諫如流到不喜臣下進諫,李世民經歷了什麼?

到李世民統治後期,揆諸史實可以發現,唐太宗明顯懈怠,對臣下進諫也經常聽不進去。究其原因有二:一來像魏徵這般“敢”直言進諫的人少之又少,無人“束縛”。晚年的李世民大興土木、濫用民力,卻沒有臣下敢上奏阻止,有上表阻止的,也被李世民一票回絕。

由從諫如流到不喜臣下進諫,李世民經歷了什麼?

二來李世民深知自己明君的形象久矣,不需要像執政初期,為了鞏固地位而刻意“作秀”塑造明君形象。然而,畢竟是千古一帝,李世民自己也認識到了這一點,在垂暮之時交代李治要引以為戒,不要在這方面效仿他,並且要求停止一切建造活動,喪事從簡,總算沒有晚節不保。

由從諫如流到不喜臣下進諫,李世民經歷了什麼?

好了,本期就說到這裡,有誤的地方請小夥伴們指出來,史努比一定改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