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貨幣給群眾支付獲得感加了一個“選擇項”

疫情期間,“雲”經濟、宅經濟正在見證產業塑性的轉變,“零接觸”消費體驗既契合特殊時刻的安全需求,又拓展延伸了消費方式的空間邊界。如果說,“雲”時代、數字經濟給消費體驗注入層次感,那麼“數字貨幣”到來,正是與之“配搭”的支付多元化。從消費到支付,兩者無縫對接、默契耦合,同時“在線”,正在群眾日常生活生產的路上創造下一個奇蹟。


數字貨幣給群眾支付獲得感加了一個“選擇項”


日前,一張央行數字貨幣在農業賬戶內測的照片,在網絡流傳,消息不脛而走,引發人們熱議、紛紛歡呼,“數字貨幣來了”。儘管說,當前數字人民幣還處於信息技術體系研發測試的內容階段,但對數字人民幣邁入現實生活的期許熱盼,顯然在廣大群眾心中鋪墊下了伏筆。除對數字貨幣的使用憧憬、支付體驗和好奇感觸之外,有幾個問號同樣停在人們腦海裡有待拉直。

一是數字貨幣與虛擬貨幣,如比特幣有何區別?集頂層設計、標準制定、功能研發、聯調測試為一體的數字貨幣,穩步、安全、可控、創新、使用的原則保障,決定了數字貨幣“用來花的,不是用來炒的”本質要義。且知,數字貨幣與紙質貨幣同為法定貨幣,具有相等國家信用、法償性、安全性和價值。換而言之,數字貨幣是紙質貨幣的“雲身”。此外,價值基礎和保值性足以提振公眾接納並使用的信心。

二是當微信、支付寶等移動支付高度發展,數字貨幣有沒有開拓的必要?首先,數字貨幣是央行發行、國家信用,其本質是價值貨幣,而移動支付本質是支付方式;正因概念不同,前者可以現金流方式一樣進行支付,而後者卻需通過綁定銀行卡進行操作,無法直接進行消費支付。再次,數字貨幣和移動支付都離不開手機,但前者不受網絡信號影響,只要安裝DC/EP數字錢包,就能實現“雙離線支付”,更高效、更便捷、更時尚,預見了數字貨幣更廣遠的前景。更為人性化的一點,數字貨幣在支付印跡上可“匿名”,有著傳統移動支付無可比擬的私人消費“保密性”。

三是數字貨幣發行會不會刺激通貨膨脹?數字貨幣以數字化貨幣的方式替代流通中的紙鈔和硬幣,通俗來說用1元等值的數字化貨幣代替口袋裡的1元現金。所見,數字貨幣是貨幣數字形態化,為了減少流通成本和提高支付效率,而非在紙幣發現的基礎上“另搞一套”。加上,數字貨幣發行實行雙層運營模式,由央行把數字貨幣兌換給銀行或其他運營機構,再由機構兌換給群眾,安全性和保值性到位。

天工人巧日爭新,滿眼生機轉化均。網絡信息時代,利益訴求多元,前者為後者創造了很多可能。數字貨幣以獨特的價值優勢與魅力特性,正在撬動“無現金時代”的到來。當然,群眾消費支付慣性下,“線上”支付與現金支付將會並存,但數字貨幣在拓展群眾支付獲得感和幸福感景深上,不失為多加了一個“選擇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