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香山、五味和、亨得利-這些響噹噹的溫州老字號

五味和、老香山、亨得利……你知道的這些溫州老字號,其實在創辦之初,都與寧波商人有關。


清末民初,溫州商界有句俗諺:“無寧不成市”。這裡所說的“寧”,指的是寧波。在一定的歷史時期,寧波商人在溫州商界發揮了重要作用。


從閩幫到寧幫


溫州是浙南閩北商品的集散市場,商業素稱繁盛。近代以前由於溫州本地商業資金不夠雄厚,且因溫州對外交通不便,溫州地區的對外商業貿易主要依靠外地客幫進行。


老香山、五味和、亨得利-這些響噹噹的溫州老字號

▲溫州城老照片


清乾隆十四年(1749)浙江巡撫方觀承在奏摺中提到“溫州府為閩浙商賈雲集之地”,其中“閩”指福建商幫,“浙”指寧波商幫。1763年,溫州知府俞文漪撰文,羅列了福建汀州在溫州經營杉木商黃濟川等204人姓名,閩商在溫州的規模可見一斑。


當年,溫州各地開了很多南貨店,經營的是從溫州以南的福建等地運來的貨品,可見在18世紀中期,閩商對溫州商界的影響巨大。


清光緒二年(1876),中英《煙臺條約》簽訂後,溫州與宜昌、蕪湖、北海一起被列為通商口岸;但一開始本地交通航運並不發達,民船貨運主要依靠寧波、台州、福建和廣東的船隻。


正因為此,在通商口岸初闢之時,對外貿易大部操在閩幫之手,次為寧幫,而臺幫又次之,此外還有“贛幫”、“廣幫”、“蘭(溪)幫”等。按照今天的說法, 他們都是新溫州人。本地幫因交通不便,少有出外經商,僅在本地有一部分勢力。


老香山、五味和、亨得利-這些響噹噹的溫州老字號

▲溫州城老照片


老香山、五味和、亨得利-這些響噹噹的溫州老字號

▲溫州古城東門外


借溫州開埠的契機,寧波幫先後創建了“寶華”、“永寧”、“永川”三家輪船局,在東門建造碼頭、倉庫。從此,就有寶華、永寧、永川三艘輪船常川於溫、甬、滬線,解決了溫州航運上的一大難題。


十九世紀九十年代開始,隨著新興的寧商在上海的興起,及其對周邊經濟影響的加強,溫州商權開始轉移於寧商之手。《甌海關十年報告(1892-1901年)》記錄:“溫州城內有四個會館,即台州、江西、福建和寧波。寧波會館最為重要,本口岸的貿易主要掌握在他們手中。”到清末民初,在溫州的寧波商人實力超過了傳統的福建商人。


因此,清末民初,溫州工商業界有了“無寧不成市”的說法。“寧幫”投入資金多,經營項目廣,幾乎佔據所有重要行業。從清道光年間起直至清末民初,不論是五馬街、南北大街、信河街,溫州市區的很多街巷,都有“寧幫”的大戶。


老香山、五味和、亨得利-這些響噹噹的溫州老字號

▲溫州城老照片


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以後,隨著溫州地區交通的進步,溫州本地商人迅速成長壯大,溫州商貿發展呈現出本土化的趨勢。此後,溫州出現了以許漱玉、楊雨農、翁來科、李毓蒙、汪晨笙、吳百亨等為代表的本地商人,本地商貿發展繁榮。


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溫州本地商人活躍起來,在五馬街湧現了一大批當時著名商號,並在五馬街蓋起了洋樓,其中包括許漱玉的“許雲章百貨”、“博甌”等。而吳百亨的“擒雕”牌煉乳也正出現在這段時間。


與此同時,以寧波商人為代表的外地商幫經過數代的經營,也逐漸融入溫州本地,成為地道的溫州本土商人。


寧商一倉庫失火

搶救出來的木耳佈滿花柳塘河


清末民初,溫州的經濟發展不及寧波。當時,寧波多殷商巨賈,經濟實力雄厚;而溫州,最大的財主僅有13萬銀,商業資金薄弱。


老香山、五味和、亨得利-這些響噹噹的溫州老字號

▲溫州城老照片


當時,寧波幫在溫州涉及南北貨業、藥材業、醬園業、洋廣貨業、錢莊、銀樓業等,在溫州市場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如今還開在溫州五馬街區的老字號,如五味和、老香山、亨得利,以及如今開在市區各處的葉同仁藥店等,都是民國時期的寧波商人在溫州開設的。


根據《舊溫州軼事錄》(蘇虹著)記載,南北貨的裕大行,是寧波籍高麟如、戎獻深、李韓英三人合開,職工人數最盛時達70餘人。天津、鎮江、上海、寧波、漢口、營口、福建等地均派駐人員。經營業務無所不包,存貨之多遠近聞名,經常堆滿八個棧房。光緒末年有一堆棧失火,搶救出來的木耳佈滿花柳塘河;災後剩餘物資尚可開幾家店。


再如藥材業的葉同仁,是寧波籍葉心培於清康熙四年所開設,至1957年公私合營時,已近300年曆史。其所以能如此經久不衰,是因其資力雄厚,又擅長經營,且重視商品質量和信譽之故。


老香山、五味和、亨得利-這些響噹噹的溫州老字號

▲葉同仁


近代溫州中藥行業的興起,

寧商功不可沒


溫州國藥業,在全市錢莊、綢布、南北貨、國藥、醬園、當鋪六大行業中,居第四位。由“寧(波)幫”、“蘭(溪)幫”和“本地幫”於清雍正年間(1723~1736)開設,其發源地,就在五馬街東頭的曹仙巷。


以後逐漸往西,1858~1868年,在新街口和大同巷先後出現葉同仁堂藥棧、老香山堂。


寧波幫的藥商屬為近代溫州中藥行業的興起發揮了主導作用。為了儘快融入溫州社會,他們還重視挖掘溫州人祈求“福”、“會”的民俗資源,吸取溫州獨有的“攔街福”等民俗活動中的要素,充分利用藥王殿作為聚會活動平臺,以此促進情誼和市場開發。


開銀行、辦小學,支持地方公益


寧波幫還於宣統二年(1910)在溫州設立“四明” 銀行分行。對於支持溫州工商界資金週轉,活躍商品流通,繁榮溫州市場,起著巨大作用。他們還建立“四明公所”、寧波會館,作為寧商在溫州長期固定的聯誼組織。他們對溫州的地方公益事業和慈善事業給予很大支持,深受市民的稱讚。據說,當年溫州曾有一家“永清小學”,創辦基金來源大部分是寧波幫店主捐獻的。


溫州老一輩工商界人士深有感觸地說:“早先若無寧波幫, 溫州市面不可能這樣繁榮。”


當年寧波人在溫州創辦的著名老字號


國藥


葉三寶藥棧 清道光三年(1823),開在紗帽河口,秘製“賽空青”(眼藥)等中成藥,頗享盛譽。該藥棧是清嘉慶八年(1803),慈溪人葉子漸在府學巷口擴展為“葉三寶國藥號”(零售)。1930年,選送白茯苓,參加首屆西湖博覽會,獲優等獎。1956年,與乾寧齋、三徐堂併入葉同仁堂藥棧,成立公私合營溫州市國藥聯合制藥廠。


葉同仁堂藥棧

1858年(清咸豐八年)夏,開設在五馬街新街口。為西廓外葉同仁堂國藥號的分支機構。創始人為慈溪鳴鶴鄉人葉心培。1670年以二十貫(每貫1000文)買下西門外“王同仁”中草藥鋪,更名“葉同仁堂”,經營中藥配方藥材,製售丸散膏丹。同仁棧建築面積4870多平方米,藥材齊全,批零兼營。配製獨具特色的丸散膏丹等中成藥,主銷浙南、閩北等地。最著名的是煎制“阿膠”,嚴格精選黑背驢皮煎製成“純黑驢皮膠”。


老香山、五味和、亨得利-這些響噹噹的溫州老字號

▲葉同仁


老香山堂 由寧波人李蔚創辦於清同治七年(1868)。開設在五馬街上岸西頭。現為五馬街唯一保留的、較大規模的中藥店。

老香山、五味和、亨得利-這些響噹噹的溫州老字號

▲1966年的老香山堂


三餘堂藥棧 清光緒廿一年(1895),慈溪人葉苑新開設在五馬街(今36弄3號)。自制三餘神粬、午時茶、賽空條(眼藥)等中成藥,效驗甚靈。後轉讓給樂清虹橋人胡松樵經營。


鐘錶


亨得利鐘錶眼鏡行 1932年,寧波人周倫昆到溫州大街(現解放街)開設,五馬街(今29號)為其分部。經營範圍延續上海“亨得利”,主要包括:鐘錶修配、眼鏡批零,零件、貨品,均從上海接運過來。


錢莊


公大當店 1889年(清光緒十五年),由寧波人王植三、石仁孝、陳清瀾在五馬街開辦。


銀行


四明銀行 1922年,溫州中國銀行與四明銀行,是溫州僅有的兩家銀行。由寧波人創辦,開設在大同巷。


南北貨


正豐和蜜錢店 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由五味和老店制蜜錢工人趙金鄉,邀一董姓寧波人,開設於五馬街中段。


五味和 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慈溪楊王村人楊直欽,在五馬街開設“五味和”分店,稱為新號。2006年12月,鼓樓街78號五味和老店舊址(約1880年前後開設),被市政府公佈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老香山、五味和、亨得利-這些響噹噹的溫州老字號

▲五味和新店


餐飲


鄭生記菜館

1920年代,寧波人鄭洪熹在大同巷開設。先後易主同鄉餘佐才、鄭崇寬。名牌菜首推“寧炒鱔”。1936年曾開設在五馬街中央大戲院樓下。上世紀30年代後期閉歇。民國初期,溫州本地出現四家大菜館“福聚園”(福建幫)、“醒春居”(福建幫)、“鄭生記”(寧波幫)、“新冰壺”(本地幫),都集中在五馬街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