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膽小怕事怎麼辦?教你3招,讓孩子養出“熊心豹子膽”

前兩天,去老同學家玩的時候,一進門就發現她們家小孩子似乎有點不太對勁,儘管老同學多次讓孩子小敏出來叫我姐姐,可孩子卻一直抓著媽媽的褲腿,一副怯生生的樣子,一直沒有叫出口。

剛開始,我也沒太在意,後來跟老同學聊起孩子的事情,她才告訴我,原來,這孩子也不知道怎麼了,就是膽子特別的小,別的小孩都敢做的,小敏就是不敢。

比如,前兩天帶她去公園玩,很多小朋友都在玩滑滑梯,可是,她就是不敢;玩著玩著,也不知道哪裡跑進來一隻大黃狗,小敏一度被嚇到原地哭泣。

確實,從小敏的表現來看,她的膽量是要比其他孩子要小,而且,一點也不用懷疑,如果的父母管教方式有偏差的話,小敏的情況肯定會越來越嚴重。

心理學家發現:一個人在幼年和童年時期的恐懼如果沒有得到積極的引導,那麼,很可能會導致孩子出現心理上的問題甚至是心理障礙。

這並不是一個小問題,看起來也許不過是孩子稍微比別人膽小一點,可是如果引導方法不對,很可能會影響孩子的一生。

孩子膽小怕事怎麼辦?教你3招,讓孩子養出“熊心豹子膽”


一、孩子膽小的兩大原因:先天原因與後天原因

一個人的膽量小,大概可以分為兩種原因:先天原因和後天原因。

先天原因很簡單,就是孩子的基因與正常人比會有稍許不同,這導致他們天生就是比別人膽子小。是的,就是有天生的“膽小鬼”,而且,這種情況往往也是可以遺傳的,所以,你往往會看到,家族中有精神疾病的人,往往下一代也更容易患精神類疾病。

而後天原因則是因為孩子在過去的生活中,因為某些因素導致孩子特別膽小。

心理學家華生就做過這樣一個實驗:在1920年,他將一個只有8個月大的嬰兒“小艾伯特”帶進實驗室,並且,在每一次“小艾伯特”接觸毛絨玩具時,就狠狠的用錘子去敲擊鐵棒,鐵棒一下發出刺耳的聲音,“小艾伯特”也因此將毛絨玩具與刺耳的噪聲建議了聯繫。從那以後,小艾伯特再也不敢觸碰任何一點帶毛的動物,後天的恐懼在他心裡駐紮成功了。

由此,華生得出結論:人的情緒是可以後天習得的,即便是恐懼也可以後天養成的。人類就像機器,環境怎麼塑造、訓練,就輸出什麼樣的結果。

孩子膽小怕事怎麼辦?教你3招,讓孩子養出“熊心豹子膽”

這種後天形成的恐懼不僅是在孩子身上有效,在大人身上也會出現,我國就有一句諺語說的這種情況:“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

在電影《楚門的世界》中有更詳細的詮釋:導演為了讓楚門留在島上,刻意製造了一起父親在海上失事的事件,成功讓楚門對水產生了恐懼,並因此留在了島上。

正如心理學家調查發現:一個人如果在接觸某事物時受過傷,那麼他很大概率就會對此一類的事物都產生恐懼心理,並儘可能地遠離這些事物。

所以,一個人之所以膽小,往往都是有原因的,孩子膽小怕事的罪魁禍手,通常不是天生,而是這4件事。

孩子膽小怕事怎麼辦?教你3招,讓孩子養出“熊心豹子膽”


二、造成孩子膽小性格的罪魁禍首,往往是這4件事

通過前面華生與“小艾伯特”的案例,我們也可以得知,後天的恐懼是可以培養的,只要“方法得當”,因此,華生也有一句經典的名方言:“只要給我一打嬰兒,我可以將他培養成任何類型的人”。

而讓人覺得惋惜的是,造就孩子膽小性格的罪魁禍首,大多數都不是天生,而是這4種不正確管教方式所導致的。

1.對某些事物有過不愉快的體驗

還記得“小艾伯特”嗎?他在第一次接觸毛絨玩具時因為受到驚訝後,便討厭起一切帶毛的動物了。

本質上來說,對某類事物的初體驗,決定了一個人未來對某件事物的態度。

兒童心理學家認為:孩子有恐懼心理、不敢嘗試新事物,往往是中樞神經系統對外界的刺激過於敏感,而導致敏感的根本原因,就是因為經常在某類事物中體驗不佳。

2.接觸環境太少所致

家長們在第一次送孩子去幼兒園時,大部分孩子都會哭鬧個不停,而他們哭鬧的本質,往往不是因為要離開父母,而是因為他們要獨自去接觸一個新的環境。而當這個新環境適應後,他們就也就不再哭鬧了。

這其實也就是孩子膽量大小背後的真相,孩子接觸的環境越多,他往往就越膽大;孩子接觸的環境越少,他就越膽小。而待在同一種環境中時間久了,孩子的性格就會慢慢向一種方向傾斜。

3.受模仿的對象所致

人類在幼年時期是特別喜歡模仿的,尤其是喜歡模仿親近的人,比如說父母。所以,當他們看到父母不願意做某件事情時,他們也會因此對某事產生恐懼,因為他們覺得既然萬能的父母都不敢去做,那麼這事一定很危險,並因此產生恐懼。

比如,前一段時間,我在遛狗時,遇到了兩對帶孩子的媽媽,前者在看到我的小狗後,微笑著對孩子說:“這是什麼呀?小黃狗,狗是人類的好朋友呦!快去跟小狗打招呼。”於是,孩子原本的恐懼一下轉變成了試探,甚至試探性的伸出手想要摸一摸小狗。

而後者呢,看到小狗後立刻帶著孩子“逃走了”,一邊走一邊說:“誰跑得慢,就要被狗咬了!”小孩原本並不恐懼小狗,可媽媽這麼一說,他一下慌了,一邊在後面狂叫:“媽媽,我怕狗”,一邊追著媽媽而去。

很明顯,因為家長在面對相同的情況時給出的不同反應,導致孩子們也形成了不同的性格反應。

前者由恐懼轉變成了好奇,而後者由好奇變成了恐懼。因此,我們可以反推理地說,一個慫孩子背後,往往也有一個慫家長。

4.被先入為主的“標籤”影響所致

在心理學上,有一個“標籤效應”,它說的是當一個人被一種詞語名稱貼上標籤時,它就會作出自我印象管理,使自己的行為與所貼的標籤內容一致。

簡單的說,就是如果家長經常叫孩子“膽小鬼”,那麼孩子就會真的覺得自己膽子小了,從而徹底變成膽小鬼。

這正如美國心理學家貝克爾所說:“人們一旦貼上某種標籤的話,它就會成為標籤所認定的人。”

孩子膽小怕事怎麼辦?教你3招,讓孩子養出“熊心豹子膽”


三、孩子膽小怕事怎麼辦?教你3招,讓孩子養出“熊心豹子膽”

1. 利用系統脫敏法,幫助孩子解除恐懼

什麼是脫敏訓練法?

我們可以這樣理解,恐懼的產生是因為人們將恐懼的事物與恐懼情緒掛鉤了,而脫敏訓練法就是讓人們嘗試將兩者的聯繫切斷。

比如說,“小艾伯特”原本很害怕毛絨玩具,可是,如果先讓他只是遠遠的看著毛絨玩具,然後慢慢把毛絨玩具拿進,最後再讓“小艾伯特”接觸毛絨玩具,甚至把玩毛絨玩具,就能一步一步消除他對玩具的恐懼。

而這就是脫敏訓練法的核心:通過一次又一次的接觸,讓人們對原本敏感的事物不再敏感。

也就是說,如果你家小孩膽小不敢社交,你就可以安排孩子多參加一些社交活動,一開始是幾個人的,後面是十幾個人的,孩子接觸得多了,自然膽量也就大了。

但是,要注意得是,孩子不要操之過急,要讓孩子自己慢慢接觸,讓孩子一步一步脫敏。

2. 家長做出良好的帶頭作用,消除孩子內心的恐懼

當家長髮現孩子的恐懼是因為模仿自己所致時,我們就要先克服自己的恐懼,然後再去告訴孩子:“這沒什麼可怕的,你看我不是就做到了嗎?”

家長的行為對於孩子來說有莫大的影響,如果孩子看到家長害怕,他們也會跟著一起害怕;但如果他們看到家長並不恐懼,孩子內心的恐懼也會減弱。

所以,為了讓孩子有更大的膽子,家長需要先克服自己這一關,然後告訴孩子:“這一點也不可怕。”

3.利用表揚與鼓勵,幫助孩子消除“膽小鬼”標籤

心理學家蘇珊·福沃德博士在《中毒的父母》一書中寫道:"小孩是不會區分事實和笑話的。他們會相信父母說的有關自己的話,並將其變為自己的觀念。"

有些孩子的膽小,其實是被父母的貼標籤所致的,好在我們可以利用表揚與鼓勵讓孩子慢慢擺脫“膽小鬼”的標籤。

那麼,具體怎麼做呢?

首先,在孩子勇敢跨出第一步時,家長要及時的給予表揚和鼓勵,讓孩子及時得到家人們的認可。

比如,當恐懼社交的孩子第一次嘗試著跟別的孩子打招呼時,家長們可以蹲下摸摸孩子的頭說:“哇!你表現得真棒!將來一定會有很多小朋友找你玩的。”

其次,在日常生活中,也要儘量營造一些積極的氛圍,讓孩子慢慢成為一個積極膽大的人。

比如說,當孩子接觸到了新事物時或者去接觸原本恐懼的事物時,可以不吝嗇的誇獎孩子,告訴孩子:“他是最棒的孩子”。

對於孩子的成長來說,其實每一次鼓勵,都能讓孩子再進一步,哪怕只是一個眼神的讚許。

這些鼓勵的話也許聽起來有點“傻氣”,可是它卻會成為孩子內心裡的聲音,當孩子內心裡充滿鼓勵時,他自然也就不再害怕了。

正如小莉老師在《同理心養育》一書中所說:“當孩子跨越,及時給予反饋,讓他知道自己已經有很大的進步,從而激勵他接受接下來的挑戰。

孩子膽小怕事怎麼辦?教你3招,讓孩子養出“熊心豹子膽”


最後想說,孩子膽子小並不是一個特別大的問題,但卻是一個需要家長用心管教的事情。

所以,如果你發現自家孩子膽子小、不願意接觸新事物,那麼最好及時調整管教方式,幫助孩子克服膽小害怕的心理,真真正正成為一個“膽大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