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學史——先秦文學(二)

上一章我們有講到春秋戰國之前的文學。

這一章我們來講解【春秋戰國】時期的文學特點。

中國文學史——先秦文學(二)

一、春秋戰國時期

進入春秋戰國之後,社會正在逐步發生巨大轉變,而文學作品無論從內容上還是藝術上都有了進一步的發展,但是文學形式主要還是詩歌和散文。

中國文學史——先秦文學(二)

1、詩歌——《詩經》和《楚辭》

(1)《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收錄詩歌305篇,世稱“詩三百”,編定於春秋時代,在內容上分為風、雅、頌,手法上則以賦、比、興為主。

《詩經》原名《詩》,戰國時被儒家奉為【六經】之一,但並沒被社會認同,直到漢朝置“五經”博士,才被官方尊為經典,稱為“詩經”。

《詩經》在內容上是風、雅、頌,具體則包括以下幾方面——周民族的史詩、頌歌與怨刺詩、婚戀詩、農事詩、徵役詩、愛國詩

《詩經》的藝術成就包括:樸實自然的藝術風格,生動形象的賦比興手法,優美和諧的語言藝術。

中國文學史——先秦文學(二)

(2)《楚辭》是繼《詩經》之後產生於戰國後期中國南方楚國地區的一種新的詩體,以屈原的作品為代表,加以宋玉等人的創作集合而成,是中國詩歌的第二座里程碑。

因為是以有楚國地方特色的樂調、語言、名物來進行創作的,故名【楚辭】。

其中以屈原的《離騷》為代表作,所以“楚辭”又稱“騷體”。

屈原:《離騷》、《九歌》、《九章》、《天問》、《招魂》

宋玉:《九辯》

中國文學史——先秦文學(二)

2、散文——“歷史散文”和“諸子散文”

(1)歷史散文——《尚書》、《春秋》、《國語》、《左傳》、《戰國策》

《尚書》是我國最早的一部歷史文獻,大體是春秋以前歷代史官所收藏的政府重要文件和政治論文的選編。《尚書》原稱作《書》,後被儒家尊為經典,才叫做《書經》。一般認為,“尚”與“上”通,“尚書”就是“上古之書”。由於後世流傳的版本問題,《尚書》有“今文尚書”和“古文尚書”之分。文字“佶屈聱牙”,語言“晦澀難懂”是其特點。

《春秋》是現存的中國第一部編年體魯國簡史。共18000餘字,卻記載了242年的歷史。“微言大義”和“春秋筆法”體現了《春秋》的思想特點和語言特點。但是“諱”的思想卻是值得批判的。

《國語》是我國最早的一部國別體史書。相傳為魯國的盲人左丘明所作,但實際上是各國史料彙編而成,並非作於一人、一時、一地,大約在戰國初年或稍後彙編成書。全書共21卷,分別記載周、魯、齊、鄭、楚、晉、吳、越八個國家的史事,因為是以記言為主,所以稱“國語”。其包括的年代是西周末年到春秋時期。

《左傳》又名《春秋左氏傳》,相傳是左丘明為了解釋《春秋》而作。它與《公羊傳》《穀梁傳》一起合稱“春秋三傳”。《左傳》和《春秋》幾乎是一脈相承,但是《左傳》的最大特點是記載歷史詳細完整,情節豐富,不像《春秋》那樣太過於簡略

《戰國策》是經西漢末年的劉向編纂成書,按照東周、西周、秦、齊、楚、趙、魏、韓、燕、宋、衛、中山12國的順序,分為33篇。主要是以“諸子百家”中的“縱橫家”一派的言論謀略彙編而成,反映了戰國時期錯綜複雜的政治形勢和社會形勢。

中國文學史——先秦文學(二)

(2)諸子散文——《論語》、《墨子》、《老子》、《莊子》、《孟子》、《荀子》、《韓非子》、《呂氏春秋》。

《論語》是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語錄體”書籍,反映了孔子“仁與禮”的政治觀念、“有教無類”、“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該書言簡意賅,含蓄雋永,是早期語錄體散文的優秀之作。

《墨子》一書是墨子弟子及其後學彙編的一部有關墨子言論和墨家學派思想的著作。反映了墨家“兼愛、非攻、尚賢”的政治主張,代表了下層勞動人民的思想。這與儒家學派維護封建等級制度的思想是截然不同的。該書平白質樸,不重視文采,明辨是非,講求實用,邏輯性很強。

《老子》又叫《道德經》,為老子所著。老子名叫李耳。全書五千多字,所以稱“五千言”。反映了以老子為代表的早期道家學派“無為而治”、“小國寡民”的政治主張。該書言簡意賅,引人深思,哲學味道很強。在文辭上“韻散結合”,善用比喻,對後世駢文和賦體的產生有很大的影響。

《莊子》一書為莊子所著,反映了他“安時處順”、“物我兩化”、“自在逍遙”、“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的精神境界和人生追求。與《老子》更關注社會和政治不同的是,《莊子》更注重個人的養生保全之道。從文學藝術的角度來看,可以說,《莊子》是諸子散文中最富有文采的,天馬行空的想象、形象生動的比喻,以及寓言式的小故事,都讓此書毫不枯燥,寓教於樂,令人百讀不厭。

《孟子》主要記載了儒家學派第二位大師孟軻及其弟子的思想言行。反映了孟子“性善論”、“仁政與王道”、“為政以德”、“保民而王”的思想見解和政治主張,以及追求“捨生取義”、“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善養浩然之氣”的大丈夫精神。《孟子》的文采主要體現在他的論辯藝術上。孟子非常善於辯論,善用比喻和寓言故事增強自己論辯的感染力和說服力,明朗爽快,鋒芒畢露,符合他敢愛敢恨的直爽性格。

《荀子》是戰國後期儒家學派的最後一位大師荀況的著作。他主張“人性本惡論”,所以很鍾情於“人治”、“法令”等字眼。他的思想不守舊,能夠變通和與時俱進,提出“制天命而用之”、“法后王”等進步觀念,具有樸素的唯物主義精神。該書文辭嚴謹,條縷分明,結構完整,當然也不乏文采。

荀子的弟子很多,最著名的兩個就是韓非和李斯。韓非是法家代表,而李斯作為秦始皇的丞相,曾向秦始皇提出“以吏為師”、“焚書坑儒”等建議並得以施行。

《韓非子》是法家代表人物韓非的著作。韓非是荀子的學生,受老師“人性本惡論”的影響,他的思想漸漸流於法家,並最終成了法家的集大成者。他主張“以吏為師”、“不期修古、不法常可”、“重實用,輕文采”、“法術勢並舉”,是申不害、商鞅等法家人物的後繼者和革新者。《韓非子》一書體論不一,又有長篇或短篇專論,也有互相辯論之文。文字多用寓言故事宣揚法家思想,是諸子散文中運用寓言故事最多的,比如“守株待兔”、“濫竽充數”、“自相矛盾”等。

《呂氏春秋》是呂不韋任秦國丞相時召集手下門客編寫的一本著作,是中國歷史上最早集體編纂的一本百科全書式的著作。由於成書人物眾多,思想不一,所以這本書也算是“雜家之言”。雖然各種思想都有包含,但它的主要思想是道家思想。此書放言無憚,指責時政毫不避諱,很有現實針對性。而且章法嚴謹,條理清晰,採用豐富的寓言故事和歷史故事來論說“因時制宜”、“因人制宜”、“因地制宜”的進步思想,比如“掩耳盜鐘”、“刻舟求劍”等都是膾炙人口的好故事。

中國文學史——先秦文學(二)

堅持原創,及時分享文史知識。我是【太白老師】,如果文字對您有幫助,歡迎評論、點贊、轉發、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