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史——先秦文学(二)

上一章我们有讲到春秋战国之前的文学。

这一章我们来讲解【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学特点。

中国文学史——先秦文学(二)

一、春秋战国时期

进入春秋战国之后,社会正在逐步发生巨大转变,而文学作品无论从内容上还是艺术上都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但是文学形式主要还是诗歌和散文。

中国文学史——先秦文学(二)

1、诗歌——《诗经》和《楚辞》

(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诗歌305篇,世称“诗三百”,编定于春秋时代,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手法上则以赋、比、兴为主。

《诗经》原名《诗》,战国时被儒家奉为【六经】之一,但并没被社会认同,直到汉朝置“五经”博士,才被官方尊为经典,称为“诗经”。

《诗经》在内容上是风、雅、颂,具体则包括以下几方面——周民族的史诗、颂歌与怨刺诗、婚恋诗、农事诗、征役诗、爱国诗

《诗经》的艺术成就包括:朴实自然的艺术风格,生动形象的赋比兴手法,优美和谐的语言艺术。

中国文学史——先秦文学(二)

(2)《楚辞》是继《诗经》之后产生于战国后期中国南方楚国地区的一种新的诗体,以屈原的作品为代表,加以宋玉等人的创作集合而成,是中国诗歌的第二座里程碑。

因为是以有楚国地方特色的乐调、语言、名物来进行创作的,故名【楚辞】。

其中以屈原的《离骚》为代表作,所以“楚辞”又称“骚体”。

屈原:《离骚》、《九歌》、《九章》、《天问》、《招魂》

宋玉:《九辩》

中国文学史——先秦文学(二)

2、散文——“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

(1)历史散文——《尚书》、《春秋》、《国语》、《左传》、《战国策》

《尚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大体是春秋以前历代史官所收藏的政府重要文件和政治论文的选编。《尚书》原称作《书》,后被儒家尊为经典,才叫做《书经》。一般认为,“尚”与“上”通,“尚书”就是“上古之书”。由于后世流传的版本问题,《尚书》有“今文尚书”和“古文尚书”之分。文字“佶屈聱牙”,语言“晦涩难懂”是其特点。

《春秋》是现存的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鲁国简史。共18000余字,却记载了242年的历史。“微言大义”和“春秋笔法”体现了《春秋》的思想特点和语言特点。但是“讳”的思想却是值得批判的。

《国语》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别体史书。相传为鲁国的盲人左丘明所作,但实际上是各国史料汇编而成,并非作于一人、一时、一地,大约在战国初年或稍后汇编成书。全书共21卷,分别记载周、鲁、齐、郑、楚、晋、吴、越八个国家的史事,因为是以记言为主,所以称“国语”。其包括的年代是西周末年到春秋时期。

《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相传是左丘明为了解释《春秋》而作。它与《公羊传》《谷梁传》一起合称“春秋三传”。《左传》和《春秋》几乎是一脉相承,但是《左传》的最大特点是记载历史详细完整,情节丰富,不像《春秋》那样太过于简略

《战国策》是经西汉末年的刘向编纂成书,按照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12国的顺序,分为33篇。主要是以“诸子百家”中的“纵横家”一派的言论谋略汇编而成,反映了战国时期错综复杂的政治形势和社会形势。

中国文学史——先秦文学(二)

(2)诸子散文——《论语》、《墨子》、《老子》、《庄子》、《孟子》、《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语录体”书籍,反映了孔子“仁与礼”的政治观念、“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该书言简意赅,含蓄隽永,是早期语录体散文的优秀之作。

《墨子》一书是墨子弟子及其后学汇编的一部有关墨子言论和墨家学派思想的著作。反映了墨家“兼爱、非攻、尚贤”的政治主张,代表了下层劳动人民的思想。这与儒家学派维护封建等级制度的思想是截然不同的。该书平白质朴,不重视文采,明辨是非,讲求实用,逻辑性很强。

《老子》又叫《道德经》,为老子所著。老子名叫李耳。全书五千多字,所以称“五千言”。反映了以老子为代表的早期道家学派“无为而治”、“小国寡民”的政治主张。该书言简意赅,引人深思,哲学味道很强。在文辞上“韵散结合”,善用比喻,对后世骈文和赋体的产生有很大的影响。

《庄子》一书为庄子所著,反映了他“安时处顺”、“物我两化”、“自在逍遥”、“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精神境界和人生追求。与《老子》更关注社会和政治不同的是,《庄子》更注重个人的养生保全之道。从文学艺术的角度来看,可以说,《庄子》是诸子散文中最富有文采的,天马行空的想象、形象生动的比喻,以及寓言式的小故事,都让此书毫不枯燥,寓教于乐,令人百读不厌。

《孟子》主要记载了儒家学派第二位大师孟轲及其弟子的思想言行。反映了孟子“性善论”、“仁政与王道”、“为政以德”、“保民而王”的思想见解和政治主张,以及追求“舍生取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善养浩然之气”的大丈夫精神。《孟子》的文采主要体现在他的论辩艺术上。孟子非常善于辩论,善用比喻和寓言故事增强自己论辩的感染力和说服力,明朗爽快,锋芒毕露,符合他敢爱敢恨的直爽性格。

《荀子》是战国后期儒家学派的最后一位大师荀况的著作。他主张“人性本恶论”,所以很钟情于“人治”、“法令”等字眼。他的思想不守旧,能够变通和与时俱进,提出“制天命而用之”、“法后王”等进步观念,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精神。该书文辞严谨,条缕分明,结构完整,当然也不乏文采。

荀子的弟子很多,最著名的两个就是韩非和李斯。韩非是法家代表,而李斯作为秦始皇的丞相,曾向秦始皇提出“以吏为师”、“焚书坑儒”等建议并得以施行。

《韩非子》是法家代表人物韩非的著作。韩非是荀子的学生,受老师“人性本恶论”的影响,他的思想渐渐流于法家,并最终成了法家的集大成者。他主张“以吏为师”、“不期修古、不法常可”、“重实用,轻文采”、“法术势并举”,是申不害、商鞅等法家人物的后继者和革新者。《韩非子》一书体论不一,又有长篇或短篇专论,也有互相辩论之文。文字多用寓言故事宣扬法家思想,是诸子散文中运用寓言故事最多的,比如“守株待兔”、“滥竽充数”、“自相矛盾”等。

《吕氏春秋》是吕不韦任秦国丞相时召集手下门客编写的一本著作,是中国历史上最早集体编纂的一本百科全书式的著作。由于成书人物众多,思想不一,所以这本书也算是“杂家之言”。虽然各种思想都有包含,但它的主要思想是道家思想。此书放言无惮,指责时政毫不避讳,很有现实针对性。而且章法严谨,条理清晰,采用丰富的寓言故事和历史故事来论说“因时制宜”、“因人制宜”、“因地制宜”的进步思想,比如“掩耳盗钟”、“刻舟求剑”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好故事。

中国文学史——先秦文学(二)

坚持原创,及时分享文史知识。我是【太白老师】,如果文字对您有帮助,欢迎评论、点赞、转发、关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