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教育:新西蘭這樣做

性教育是一個全球性教育課題,其有效實施關係青少年成長,影響家庭和諧與社會穩定。但目前依然有許多人談性色變,學校也沒有權威的標準和課程。本期特別關注納入國家課程體系的新西蘭性教育,尤其是其頒佈的《性教育指南》,為性教育如何實施評價提供了有效借鑑。

————————————————

在新西蘭,性教育被認為是影響青少年福祉和美好生活的關鍵,政府和社會各界始終高度關注。1999年,性教育被納入新西蘭國家課程體系,成為學校健康和體育以及人際關係教育的一部分。此後,新西蘭越來越關注青少年性教育問題,出臺了一系列政策和指南以保障性教育的有效實施。

立法規範 頒佈指南 性教育成為學校必修課

自1999年以來,性教育一直是新西蘭學校健康和體育課程中的一個關鍵學習領域。2001年,為響應新西蘭衛生部實施高質量性教育計劃的倡議,新西蘭修訂後的《教育法》規定,所有州立學校必須設置性教育課程作為必修課。

這一舉動實則是出於新西蘭對青少年健康統計數據的關注,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衛生統計數據一直顯示與其他多數經合組織國家相比,新西蘭青少年的性傳播感染和意外懷孕的發生率更高,而實施全面的性教育被視為減少青少年性健康風險的關鍵舉措。

2001年之前,新西蘭各學校是否開設性教育課程由董事會或校長決定,而全國進行強制性教育取消了學校的自主權,公立學校必須為學生提供某種形式的性教育,學校性教育課程成為青少年獲得有關性健康知識的重要來源。然而,學校董事會和校長仍然有權決定性教育課程實施的時間、場所和方式。性教育課程自主開展的後果是各校的性教育計劃在課程理念、教學方式等方面差異很大,這在性行為、人際關係等主題的展現和講授方面均有所體現。

1999年,新西蘭國家課程中的健康與體育課程明確了性教育的含義,不僅包含生殖和性健康等知識,還意味著與實現人類福祉有關的方法與技能,包括社會生態安全和人類健康等。國家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性教育是一個終身過程,教育學生有關性的知識,幫助其端正對性行為的態度,保障其健康發展,以及增進他們之間的人際關係”。

隨著性教育課程的不斷開展,有關青少年性健康的研究越來越多,有關各方對性教育的理解更加深入,加之社會環境的不斷變化,新的性教育課程指導應運而生。2015年,新西蘭教育部制定並頒佈了《性教育——校長、董事會成員和教師指南》(簡稱《性教育指南》),對性教育的內容按照各個學段予以規定,同時進一步明確實施和評價策略。

《性教育指南》的總體目標是為學校董事會、校長和教師提供有效且高質量的性教育方案,從而推動新西蘭性教育課程的全面開展,保障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發展。

由淺入深 循序漸進 中小學實施13年性教育

在新西蘭國家課程標準中,性教育不僅包括性與生殖等生理知識,還包括性別認同、人際關係、友誼、健康和社會等知識。同時,新西蘭性教育還涉及更廣泛的關係教育領域,包含社會和情感學習以及預防欺凌教育,幫助青少年兒童瞭解自己並以積極和尊重的方式與他人交流,為每個人創造健康安全的身心環境。

因此,在新西蘭的教育體系中,性教育的內容非常豐富,其實施也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教育目的除了讓學生掌握必要的性知識,還旨在通過課程的學習瞭解自己,掌握相關的生理心理知識和應對技能,學會以一種樂觀和健康的方式與他人相處。

新西蘭按照學生的生理和心智發展,在長達13年的小中高學校生活中有步驟地由淺入深進行教育,甚至還將其列入“高考”考試內容。

新西蘭的性教育包含在體育與健康課程中,包含身心和諧健康、社會與性、性健康、態度和價值觀等概念,從低到高分為八個級別,每個級別都有三個大目標——與性發育相關的知識、情感和技能;人際關係技巧和態度;處理人際關係並認真思考社會中的性現象。課程內容依據學生年齡段設置,不同年齡或者發育階段不同的學生接觸到的性教育內容存在差異。

新西蘭的小學生一般5歲入學。在小學低年級(1-3年級),學生著重學習成長髮展、人體、友誼和家庭關係。例如,描述成長的變化,識別身體部位和發育需求;討論家庭關係,瞭解和尊重多元的家庭結構類型;質疑和討論有關性別的刻板印象和性別規範,採取行動支持他人的幸福,學習發展友誼的技能;瞭解與關係和身份相關的基本人權;學會表達感受,為建設積極包容的環境作貢獻。

在小學中高年級(4-6年級),學生側重瞭解青春期變化和身體成長髮育,會涉及與人類生育有關的知識。學習描述社會信息和刻板印象如何影響人的幸福,積極肯定自我和他人的權利;反思友誼,建立積極的人際關係;識別網絡和社交媒體環境中的風險和問題;學習如何獲取醫療資源。

在小學7-8年級,這一階段成為學生性教育學習的過渡期。學生在已有知識的基礎上,討論親密關係和異性之間的相互吸引力,強調尊重和溝通;瞭解受孕和分娩的過程;瞭解社區的醫療保健資源;批判性審視大眾媒體中的性文化;建立自信,學習表達自我,辨識欺凌和歧視事件,質疑和討論性別規範。

在初中階段(9-10年級),學生將學習異性之間交往和性健康的有關知識,包括管理自己的性健康,獲得醫療資源等;學習有關懷孕、避孕和性傳播疾病等知識;肯定性別多樣性和性別認同,評判有關性行為的文化信息;學習如何獲得幫助和支持。

在高中階段(11-13年級),學生側重對性別、性和性健康有關的各種問題進行學術探索。例如探討人際壓力、社會規範、性別認同和與性健康有關的文化議題;討論健康的兩性關係和其中的安全與風險問題;肯定多樣性、兩性人權和積極的性行為,鼓勵尋求支持和醫療保健。

完備機制 構築文化 學校推行全面性教育

《性教育指南》指出,雖然專門的性教育課程至關重要,但在全校範圍內展開更廣泛的學校方案和支持服務,將大大提高學生的福祉,確保性教育的成功實施。因此,新西蘭性教育除了在課堂教學中進行,還體現在更為廣泛的校園生活與環境中。

第一,發揮學校董事會、校長和中高層領導的關鍵作用,構築積極向上的校園文化。領導層為學校奠定關鍵的基調,推動建設積極和包容的校園環境,為成功實施性教育方案創造文化條件。在這種文化中,學生和教職工感受到充分的尊重、支持和安全。

第二,在校園環境和生活的諸多細節中體現對多樣性的包容和珍視。例如,校服可能會強化性別規範,學校考慮設計性別中性的校服供學生選擇;對於部分學生來說,廁所可能不是一個安全空間,學校定期巡查,檢視廁所設施,保證學生能夠選擇安全空間;在需要邀請伴侶的校園活動(比如學校舞會)中,對於非異性的伴侶參加表示許可。

第三,在學校進行全面的性教育,關注與性有關的欺凌,包括伴隨性別歧視的言語攻擊、與性有關的髒話以及涉及性方面的攻擊行為,建立完備的應對校園欺凌的機制。許多校園暴力的原因有可能由不健康的戀愛觀和青春期荷爾蒙旺盛導致的易怒情緒引起,而這些都是性教育的範疇。

第四,為學生提供獲得衛生保健服務的途徑,建立健全學校醫療機制。

第五,與校外有關機構和團體合作,根據其文化、價值觀及宗旨甄選與學校匹配的活動,在課堂之外為學生提供專業的知識和技能支持。

第六,充分傾聽學生、家長和教職工的聲音,發揮學校與性教育相關的機構和組織的作用,為學生提供及時的幫助與支持。

第七,建立全校審查機制,將性教育的實施作為常規工作進行週期檢查,審核標準有:是否建立一套可行的全校性教育方案、課程內容能否兼顧性健康知識等。

培訓教師 家長參與 性教育有效開展的關鍵要素

新西蘭特別注重對性教育教師進行專業化培訓,允許家長參與性教育課程內容制定,關注性別認同,尊重種族多元,這些特色是新西蘭性教育開展取得成效的關鍵。

對教師進行專門的性教育培訓。在新西蘭,所有授課教師均有相關教育資質並登記註冊。中學性教育教師必須在性教育領域有自己的專業研究方向,小學性教育教師必須接受與性教育有關的培訓,或者在學校加入專屬的工作坊進行學習。所有的性教育教師都會與業界工作者合作,商討性教育課程的教授內容。

教師在課程開始時,通常會從學生的立場出發,提出他們最為困惑的問題,幫助他們思考解決辦法。新西蘭相關研究團隊發現,當性教育課程被有序規劃並由博學、與時俱進的教師教授時,學生的學習會有更加出色的效果。為此,新西蘭為教師開發了一系列資源,包括性教育課程規劃和教學指導等,在數據收集、課程設計、教學策略等方面豐富教師知識,提高教師的專業技能,幫助教師調整心態、建立自信,以更好的狀態和能力進行性教育課程的講授。

家長參與性教育課程內容的制定。通常新西蘭相關部門會出臺國家教育指導方針,地方委員會在遵守指導方針的前提條件下,根據本地具體情況與學校、社區展開溝通諮詢,每兩年起草一次包括性教育在內的健康課程內容設置和執行大綱。在起草期間,家長可以就性教育課程設置提出問題、分享意見、表達觀點。具體的諮詢章程由學校決定,諮詢結束後,學校管理委員會將商議並最終決定健康課程的相關教授事宜。

此外,新西蘭家長在孩子接受性教育的過程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不僅能夠為孩子的健康成長營造一個良好的環境,而且可以有效防止不良現象對孩子身心發展的消極影響。在日常生活中,家長可以做問題的提出者和孩子的傾聽者,詢問孩子對待性的看法、是否願意講述潛藏在心中的小秘密,讓孩子把在課堂中學習瞭解到的性知識和自己分享,將這些知識與日常生活串聯在一起,變得生活化。

關注性別認同。雖然新西蘭社會對性多樣性的態度越來越包容,但作為非異性戀者的年輕人在學校環境中仍面臨許多挑戰,往往處於邊緣化的境地,常常被周圍人所孤立,在獲得醫療保健的支持上面臨著更大障礙,他們往往感到來自學校的支持較少。

因此,《性教育指南》堅持將性別認同和性教育放在人際關係教育中。新西蘭教育部相關負責人表示,學校有幫助兒童和青少年處理複雜人際關係、培養性別認同能力的特殊責任。學生應通過性教育建立性別認同,培養同情心,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感受和信仰,明確人與人之間的界限。

尊重種族多元。新西蘭是一個種族多元的國家,並以多元文化著稱,其教育體系反映了獨特多元的社會,歡迎不同種族、宗教信仰以及處於不同階層的人參與教學和學習活動。《性教育指南》指出,“在不同的社會文化背景下,人們對性的理解是不同的。教師可以幫助學生批判地思考性文化,在教學中融入多元的概念與內容。融入不同社群的文化(例如新西蘭歐洲裔人、毛利人、太平洋島民、亞裔或其他社群),能夠增進所有學生的知識和對性的理解”。

《性教育指南》的撰寫也是一個共同合作的過程,毛利與太平洋島民背景的專家學者參與其中,最大程度上確保政策文件與他們整體的理念相一致。此外,在《性教育指南》的語言表達中,不同族群有清晰的命名,這些都體現出新西蘭性教育對種族多元的尊重。

地位較低 專業不足 性教育亟待解決的幾大問題

據新西蘭教育部的數據,得益於新的性教育方式,新西蘭15-19歲的年輕女性墮胎率從2007年的27‰下降到2012年的16‰,處於世界先進水平。

2017年5月開始,新西蘭教育審查辦公室先後訪問了116所學校,對性教育課程的實施效果進行評估。在對每所學校進行走訪時,都會針對“學校如何通過進行性教育來提升學生福祉”這一問題進行評估研究。審查報告顯示,多數學校達到了課程實施的最低標準,能夠確保學生有機會學習性教育的相關知識。

首先,新西蘭全面的性教育使學生具備了必要的技能和知識,形成端正的態度和健康的價值觀,充分理解和尊重兩性關係。這些課程涵蓋了一系列主題,包括兩性特徵和性多樣性、親密關係中的溝通技巧、解剖學和生理學知識、青春期變化、性暴力以及與性相關的犯罪行為等。通過學習這些知識,學生能夠明辨是非,拒絕誘惑,提高自我保護能力。

其次,學校性教育課程的實施為所有學生創造了積極、包容、尊重的學習與生活環境,為學生提供了充足的安全感,這有利於提升學生的自我效能感,從而促進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發展,增進學生的福祉。在完全包容的學校環境中,因性與關係而引發的校園欺凌事件大幅減少,青少年違法犯罪率下降。

最後,性教育的全面實施改善了社會對性別及其規範的態度,有利於社會和諧穩定發展。學校在開展性教育課程時廣泛尋求了家長和社區的支持,通過定期協商和互動,形成對性教育一致的重視態度。教師在教學時,關注社會熱點事件,使用多種教學策略,包括組織角色扮演活動等,鼓勵學生思考和辯論不同的態度和價值觀,消除因性與關係而產生的歧視和傷害。

儘管新西蘭性教育取得了較大成效,但仍面臨不少問題有待解決,比如部分學校在性教育政策的有效執行上有障礙,表現為缺乏對全面性教育方法的具體規劃。造成這種情況的因素包括:在性教育中缺乏有效的評估和評價,教師進行性教育教學的信心和能力不足,性教育在所有學科課程中佔據較低的地位。

此外,一項關於性教育實施效果的研究表明,部分學校在性教育課程的教學過程中遇到了問題。

首先,由於有些學校在性教育課程的實施過程中未充分考慮“性”這一話題本身的敏感性與特殊性,採取了與其他學科相同的方式進行講授,造成性教育課程的低效,反而致使學生難以端正學習態度,害怕承認自己在性方面的無知,繼而增加了遭受性騷擾等問題的危險,在性教育的過程中受到傷害。

其次,學校由於難以接受學生可能發生性行為,在“性關係”“青春期變化”等課程內容的設置上有所欠缺,導致課程設置與學生的實際生活脫節,難以真正發揮性教育的實際作用。

最後,由於教師的專業性不足,在講授敏感話題時感到尷尬,難以恰當傳授性教育的知識,許多學生表示並不喜歡教師討論這些話題,導致性教育課程的參與度低。以上種種問題,都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新西蘭性教育課程的實際作用,阻礙了性教育課程對年輕人性健康的改善。

(作者單位系北京師範大學國際與比較教育研究院)

鏈接

性教育的教學策略與評估

由於性教育課程具有敏感性等不同於一般學科課程的特點,在實施上具備一定難度,因此採取行之有效的課堂教學策略和評估手段是確保教學成功的關鍵。新西蘭中小學性教育的實施策略主要包括兩方面。

有效教學。教師主要有如下幾條教學策略:(1)創造一個支持性的學習環境;(2)鼓勵反思性思維和行動;(3)增強新知識的關聯性;(4)促進相互學習;(5)與先前的知識和經驗建立聯繫;(6)為學習提供充足的機會;(7)進行探究性教學。

此外,鑑於信息通信技術已對青少年的生活產生巨大影響,新西蘭教師還充分挖掘在線學習的潛能,以獲得最佳教學效果。

全面評估。性教育課程的實施與其他學科一樣,注重對課程效果的全面評估。新西蘭性教育課程的評估倡導在不同時段採取不同的針對性評估方式,主要包括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兩種,形成性評價伴隨課程實施的全過程,可進行多次,動態掌握學生的學習進展;終結性評價在課程結束時進行,全面考察學生學習水平和教師教學效果。形成性評價通過持續性的及時反饋幫助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保障學生充足的學習動力,同時也有利於教師根據學生的學習效果及時改進教學方案。

此外,課程評價具有計劃性,評價方式靈活,評價主體多元,確保評價的公平公正,最終指向教學目標的達成。

《中國教師報》2020年04月08日第3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