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傳統村落、歷史文化名村——水鄉西石

山東省傳統村落——西石


【導讀】西石村,進入峨莊森林公園的第一個村莊,也是峨莊最大的村莊。總面積12.0128㎞², 1415口人,位於峨莊西北6公里,北緯36º29′東經118º09′。山東省傳統村落、山東省歷史文化名村。有三佛山、水鄉西石、擱筆寨、老虎架、草峪嵧等勝景。

山東省傳統村落、歷史文化名村——水鄉西石


該村約建於明代初年。據考,明永樂年間(1403—1424年)石姓兄弟二人由泰安遷來。分別在峨莊河東、西兩岸定居。據石氏族塋碑載:“吾石祖自泰安府駝來山前遷居於西石家莊為業”。村初以方位、姓氏命名西石家。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博山縣誌》載稱“西石家”。1958年始稱西石。

山東省傳統村落、歷史文化名村——水鄉西石


下面,跟您說說山東省傳統村落、歷史文化名村——西石村的事。

老家的記憶之

山東省傳統村落⑥西石

西石是峨莊地區最大的村子,所謂最大就是人口最大,面積最大,有著豐富的人文景觀、自然景觀,人文軼事,山山都有迷人的景緻,溝溝都有神奇的傳說,發展旅遊蘊含著極大地潛力。三教堂、劉奉山、諾大的植物園——草峪嵧,擱筆寨,猴子崖、婆婆崖等,都吸引著遊人流連忘返。水鄉西石的開發,成為人們休閒度假的最佳去處。

山東省傳統村落、歷史文化名村——水鄉西石


【西石黨組織發展片段】

1938年春,西石村的石毓璽、石毓美、劉書長廣、劉守佃等人,先後在萊蕪響泉村,博山區李家鄉韓莊,池上鄉陳幢等地,參加上級舉辦的青年骨幹訓練班學習並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後在李培蘭、孫伏武(後叛變)的幫助下,於1938年3月建立了西石村黨支部。書記先是石毓璽,後是劉殿富。劉殿富於1948年下半年至1949年7月,曾任淄河區( 太河區)區長。

山東省傳統村落、歷史文化名村——水鄉西石


1940年5月,日軍向載根據地發起大掃蕩,形勢開始惡化。國民黨新四師吳化文部,在峨莊一帶製造“無人區”。同年6 月,為了便於聯繫,開展活動,博山縣委指示,將西石村黨支部劃歸歸太河鎮支部領導。太河鎮鎮長王明璋(字文峰),鎮自衛團團長張世密同志兼任鎮支部書記。當時,給西石支部規定了兩項任務:(一)專門通過西石支部給博山縣委傳送太河鎮收集到的各種情報,當好地下交通員;(二)通過西石支部石毓璽、劉書長等人的小商販身份,從敵佔區給縣政府購買匹、藥品等急需物資,送往縣政府駐地李家莊、瓦泉、羊峪一帶。西石村黨支部接受任務後,挑選了石毓美、劉殿鈞兩名黨員為地下交通員,他們通過太河鎮交通員張錫賢聯繫工作,傳送情報。1941年10月,淄河區太河鎮劃歸益臨淄博邊區,自此,他們經常去四縣聯合辦事處送信。1942年4月,峨莊區正式建立,區委書記張國峰(女),後是孟傑。區長孫伏克,後是侯伯言。區公所在東島坪廟。這時,西石村黨支部重新劃歸峨莊區委領導。到1948年底,西石黨支部有黨員40餘名。

山東省傳統村落、歷史文化名村——水鄉西石


山東省傳統村落、歷史文化名村——水鄉西石


山東省傳統村落、歷史文化名村——水鄉西石


1950年8月,太河區西石中心小學成立,王明新同志任校長,博山縣人民政府文教助理翟仲坤到此祝賀。1953年12月,為解決山區農民農業生產急需的資金,幫助互助組購買耕牛、農具等,峨莊地區五個鄉中有西石、十畝地、峨莊成立了三處農村信用社。1954年春,春西石村辦起了兩個農業生產合作社。一個有32戶組成,社長劉立長,副社長劉儒長。一個社有21戶組成,社長劉守社,副社長劉殿家。1955年3月,區委書記閻子華和呂佃遠區長,到西石村勘察三教堂泉水的情況,鼓勵大家興修水利。當即與社長劉立長、劉殿家商定,從三教堂泉水發源地,橫跨30餘米寬的河灘,架設木製水渡槽,將水引入西地澆地60餘畝。1979年12月,公社黨委、管委決定對糧食畝產比上年畝增百斤以上的東坡、石安峪、孫家坪、西石、魯子峪、下端士、西東峪、柳花、石溝、西島坪、上端士、東東峪十二個大隊分別進行了表彭和獎勵。1980年秋,首先推行大包乾農業生產責任制,範圍限制在山旱由麥地和春田以內,大片水澆地仍由生產隊集體經營管理。大包乾責任制較大程度地調動了社員的生產積極性,這在全區山區農村是實行“大包乾”較早的單位之一。

西石村從此走上改革開放的發展之路。

山東省傳統村落、歷史文化名村——水鄉西石


山東省傳統村落、歷史文化名村——水鄉西石


山東省傳統村落、歷史文化名村——水鄉西石


【三教聖地】

三佛山,是進入峨莊的第一座有名的山巒,在西石村的北面,此山的山頂,有三個突兀的石巖,遠遠望去,宛如佛祖的雕像,深厚而凝重,因之名曰三佛山。三佛山上,綠樹茵茵,松柏、黃櫨、荊棘等灌木交錯叢生,綠樹掩映下依山而建的三教堂,集道、佛、儒之教為一體,稱之為“三教同垣”,因其名日:三教堂。

山東省傳統村落、歷史文化名村——水鄉西石


原三教堂(攝友石志江提供圖片)


山東省傳統村落、歷史文化名村——水鄉西石


山東省傳統村落、歷史文化名村——水鄉西石


山東省傳統村落、歷史文化名村——水鄉西石


據記載,三教堂始建於大唐貞觀年間,初建立有石碑以記,其碑及碑文已遺失,最早叫“圓明觀”,當地的百姓俗稱“唐子廟”,為先師毛蒙率眾修建。分為幾個建築群,即河畔山腳的正殿,半山坡的半崖庵,懸崖頂的玉皇閣。這裡共分上、下、前、後、半崖庵、玉皇頂六個院落。前院有靈官廟、大山門、裝鼓樓、碾房;後院有太山殿、爐神姑廟;上院有碑林一處並文昌閣、玉皇閣、純陽閣、仙臨月級房;下院有佛爺大殿、萬仙亭、齋堂院、娃娃殿、倒坐觀音閣;半崖庵有白衣祠、地藏祠、老仙師廟;玉皇頂有山門五院和上院三合院組成,上院有玉皇大殿、三宮殿、鎮武殿。總建築群有七十二個凱旋門,十九級石護梯臺階和大圓門,有抬頭望井口,低頭觀明月景觀。閣殿牆上,壁畫比比皆是,逼真異常,栩栩如生。其中的二十四孝圖,封神西遊圖及各種山水花草飛禽走獸等圖像更是活靈活現栩栩生輝。一九五七年,山東省美術輕工學院曾在此實地教學。令人惋惜的是,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經濟的發展,現代文明的不斷滲透,風雨坅灌,人為因素,諸多因素糾合在一起,三教堂的部分景觀已風光不再山腳下的正殿被柏油公路穿越而過,許多遺址難以重現。

山東省傳統村落、歷史文化名村——水鄉西石


山東省傳統村落、歷史文化名村——水鄉西石


在三教堂原鐘鼓樓西側的碾房旁邊,有一棵腰圍約3米多的白楊樹,樹幹吞吃石碑,俗稱“楊吞碑”。其中外露一碑文,上載有《大唐貞觀彌陀寺》字樣,由此可以斷定三教堂的修建年代。這棵白楊樹歷經千年,浮腫枯朽,1947年被風颳倒,石碑也難覓去向。重修時間當是清朝萬曆年三十三年。同年仲冬曾立石碑一座,上載:大明國山東青州府益都縣懷德鄉太河社,古有三教堂創修“玉皇地藏殿”,領袖劉德同,募緣僧人海松,徒弟求江等。又重修碑記,主村道人為李來素、李來住、李來緒。後又於大清光緒二十四年,由道人劉復光各村再次重修;民國五年,道人部至誠,曾收徒弟2名;朱慶和,房宗元,均為本鄉人,解放後返俗從事教育工作多年,從以上簡略記述,可見續傳歷史久矣。

山東省傳統村落、歷史文化名村——水鄉西石


山東省傳統村落、歷史文化名村——水鄉西石


當年,三教堂香火鼎盛,正殿門邊石刻兩行字,幾經風雨侵蝕,走近方能看清,為“淨而連心洗,焚香帶性燒”。而最有弘揚價值的是玉皇閣門上的一副對聯,全用會意字組成,按其讀音,無論古今,均無法暢讀,書為“ ”橫批是“玉京金厥”。這幅對聯,上聯講的是“道家內煉之道”,下聯講的是“德行修持”。楹聯先運用“會意法”組成怪字,再用怪字組成對聯。據記載,此聯在全國極為少見,另見安徽毫州老君廟、瀋陽太清宮道觀和西安終南山老子祠等三處存有次楹聯。該對聯應讀作“玉爐燒煉延年藥,正道修行益壽舟”。此聯如何被人譯出,又是否準確無誤,均不得而知。筆者自知道該楹聯後,幾經查詢,有人據字意解釋一二,不管是否與當初造出楹聯者本意是否相符,卻去總算道出了謎底。此楹聯現僅存一聯,另一聯在上世紀三十年代末的一次戰鬥中,毀於炮火,慶幸的是,很多好事有心之人,早將此聯抄錄收藏,才不至於給後人留下太多的遺憾。

山東省傳統村落、歷史文化名村——水鄉西石


山東省傳統村落、歷史文化名村——水鄉西石


山東省傳統村落、歷史文化名村——水鄉西石


至半崖庵,有地藏王殿和白衣廟,除山上的玉皇閣外,上世紀九十年代,人們又投資興建寶塔一座及居士屋、用膳房。只有對面的三佛山下,樹木旺盛,一派蔥蘢。曾見過秋月的三佛山美景,翠柏美廬,紅綠相間,互為映襯,互為點綴,晚秋勝景,渾然天成,如三教合一,水乳交融。

山東省傳統村落、歷史文化名村——水鄉西石


山東省傳統村落、歷史文化名村——水鄉西石


山東省傳統村落、歷史文化名村——水鄉西石


第二級臺階的右手位,有道教先師李來緒的墓地。墓旁矗立的石碑頂端勒有“道範永昭”四個大字,雄渾蒼勁。四字下面,刻有“全真李公墓碑誌”,以下是豎排的碑文。此碑為“清乾隆歲在上章……”等字樣。

從碑文的記述中我們可以得知,李來緒,字邵遠,為本鄉東島坪人氏“生有仙骨”,膠然撥俗,精通藥理,施藥濟石,鄉邑之人莫不稱其功,先師在觀中修養三十餘年,端坐而逝。

山東省傳統村落、歷史文化名村——水鄉西石


山東省傳統村落、歷史文化名村——水鄉西石


山東省傳統村落、歷史文化名村——水鄉西石


山東省傳統村落、歷史文化名村——水鄉西石


此墓及碑證明先師李來緒為東島坪的三大能人之一,一是李松,二是李來緒,三是半仙奇人李吉清。

從李來緒先師的墓碑上我們還可以看出,當時三佛山的美麗與壯觀,殿橫閣矗,時時倒影,清鴨泛溪之類的描述,道出了三教聖地的仙境,難怪居士不絕,香火鼎忘,遊人不斷了。

歲月悠悠,見證著歷史的沉重,物是人非,昭示著社會的文明與進步。如今的三教堂,依然灌木叢生,山溪淳淳,鳥語花香,一年四季獨具特色,沒有人為的汙染,沒有雕琢的痕跡,因其景美,因其博大,吸引著無數的遊人,或修身養性,或欣賞風光,或作畫或吟詩,終年不絕。

山東省傳統村落、歷史文化名村——水鄉西石


【貞孝可風】劉繼的故事

古代的齊國有一種“長女不嫁”的習俗。《漢書•地理志》雲:“民家長女不得嫁,名曰巫兒,為家主祠;嫁者不利其家。民至今以為俗。”關於這種習俗,《戰國策•齊策》中也有記載。

山東省傳統村落、歷史文化名村——水鄉西石


山東省傳統村落、歷史文化名村——水鄉西石


山東省傳統村落、歷史文化名村——水鄉西石


話說清朝同治年間,峨莊西石村有一戶劉姓名法武(此名出自李守京《峨莊民間故事》,“劉繼”同)的,老兩口四十歲才得一女取名劉繼。此女長得聰明伶俐,惹人喜愛。十五歲時,慧悟聰穎,並知書達理,勝似一名頂天立地的男兒。老兩口惜仍是一名女兒家,不能成家立業,後繼香火,便商量給女兒找上門女婿。

此事被女兒知道後,堅決不從。並對父母說“請二老放心,我同樣給二老養老送終。”劉繼自此孝敬父母,勤儉持家,二老去世後,披麻戴孝,厚葬入殮。她的故事傳到了同治皇帝的耳朵裡,皇帝感其貞孝,親筆賜字:“貞孝可風”。 (根據李守京先生蒐集故事整理)

山東省傳統村落、歷史文化名村——水鄉西石


山東省傳統村落、歷史文化名村——水鄉西石


山東省傳統村落、歷史文化名村——水鄉西石


劉繼立碑的插曲

劉繼晚年因身後無子,便自己給自己立碑。將皇帝賜字勒於碑上。

關於劉繼立碑,還有一段小小的插曲。淄川區羅村劉家莊,有個叫劉敬儒的書生,學識了得,但在同治年間的三次大考,都因故未能成行。第一次是因為父親去世在家守孝。第二次得了瘧疾,重病在身。第三次,母親又因不幸去世,未能如願。劉敬儒一氣之下,索性再也不考了,便去峨莊當教書先生。因他滿腹經綸,又寫得一手好字,劉繼便慕名請他碑文,請一位姓畢的先生刻字。碑文刻好後,村裡有個半瓶醋子,非說劉敬儒寫的不好。劉繼沒辦法,說那你寫吧。半瓶醋子就把碑文抹掉了一半,自己寫。姓畢的先生來了,問他為什麼把碑文抹了,他說劉敬儒寫的不好,畢先生說,劉敬儒寫得很好啊!可是說話功夫,半瓶醋子把剩下的一半也抹掉了。畢先生很生氣,說:“那你寫!看你能寫成什麼樣。”結果半瓶醋子寫的自然與劉敬儒相差甚遠。沒辦法,劉繼只得跪請劉敬儒。劉敬儒只得再寫一次。這次因心裡有氣,故揮毫潑墨,一氣呵成,竟比之前寫的還要好。寫完碑文,劉敬儒放下筆就要走,劉繼硬是留下他吃飯,並送給他好酒好茶,作為報酬。但是,劉敬儒卻轉身向刻字的畢先生深深鞠了一躬,說:“我寫的不如你刻的好。你不嫌薄,就全收下。”原來,畢先生刻的字很好地再現了劉敬儒的寫字風格,受到了劉敬儒的敬重。

山東省傳統村落、歷史文化名村——水鄉西石


山東省傳統村落、歷史文化名村——水鄉西石


山東省傳統村落、歷史文化名村——水鄉西石


此碑兩米多高,碑帽下面還壓著一塊黃綢子,是皇帝的聖旨。原來聳立在西石村北三里路的一個叫五畝地崖子的地方,可惜已經無法讓人看到。

【現狀】西石村實現公共照明、自來水全覆蓋,村裡草峪嵧有醴雲礦泉水廠一處,年產大桶水50萬桶。發展觀光農業,新建西石溼地公園,面積達800多畝,新上旅遊觀光綠皮火車、餐飲住宿、漂流等項目,有餐飲農家樂十幾家,一次可接待500人同時就餐,帶動服務業的發展。

山東省傳統村落、歷史文化名村——水鄉西石


山東省傳統村落、歷史文化名村——水鄉西石


山東省傳統村落、歷史文化名村——水鄉西石


山東省傳統村落、歷史文化名村——水鄉西石


山東省傳統村落、歷史文化名村——水鄉西石


山東省傳統村落、歷史文化名村——水鄉西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