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9000公里獻給你

穿越9000公里獻給你

:能借個火嗎

:可以,我穿越9000公里就是為了將它獻給你。


——《阿爾法城》戈達爾

戛納電影節60週年,組委會在全球範圍內邀請了35位與戛納有“交情”的國際大導,以“電影院”為主題,各拍攝一部三分鐘短片,王家衛的這部《穿越九千里獻給你》就是其中一部。


穿越9000公里獻給你 | 我不是有劇本的希區柯克


王家衛在短片中講述了一個少年在電影院裡的一場春夢。隨著情緒的遞進,帶有宗教意味的大提琴旋律響起,《巴赫無伴奏組曲第一組》將影片昇華到了另一個高度。結合影院的畫中話,導演對電影深厚的感情表現的淋漓盡致。片幅很小隻有三分鐘,沒有任何一句對話,只有銀幕上播放的影片對白。而影院在播的影片正是讓-呂克·戈達爾(Jean-Luc Godard)的作品《阿爾法城》,《阿爾法城》戈達爾的經典作品,時逢戛納電影節60週年,王家衛導演的致敬之情顯而易見。


穿越9000公里獻給你 | 我不是有劇本的希區柯克

穿越9000公里獻給你 | 我不是有劇本的希區柯克

穿越9000公里獻給你 | 我不是有劇本的希區柯克

穿越9000公里獻給你 | 我不是有劇本的希區柯克

(阿爾法城片段)

戈達爾的《阿爾法城》是一部科幻電影,講了一個被機器人控制的城市,人類一切的喜怒哀樂都被禁止,所有思想都被控制,如有違反規定者將會被就地處決。生活在外部世界的記者,遇見阿爾法城裡的女主娜塔莎,第一句臺詞是“能借個火嗎?” “可以,我穿越9000公里就是為了把它帶給你。” 這個火就是火種,代表著文明和希望。這句臺詞放在王家衛戛納獻禮短片中再合適不過了。


那麼,王家衛想通過《阿爾法城》致敬些什麼呢?

穿越9000公里獻給你 | 我不是有劇本的希區柯克

(少年王家衛與父母)

1963年5歲的王家衛隨父母從上海到香港生活。性格內向、不會說粵語,少年王家衛把歡樂都寄託都在了尖沙咀的影院裡。地處香港,王家衛接受東西方不同文化的浸潤,他從國內看到國外,從發乎於情止於禮的《小城之春》到新浪潮時期的《精疲力盡》...王家衛用眼睛觀察著電影的變遷。


上世紀60年代,二戰之後的人們處於戰爭的傷痛之中。法西斯垮臺、斯大林去世、不光彩的越南戰爭...使得青年一代理想破滅,無處安放的信仰與苦悶困惑等字眼聯繫在了一起。當時國內正處於動盪之中,66年之後中國電影幾乎停滯。而正是這個時期,世界電影發生了影響深遠的一次運動——法國新浪潮電影運動。這一時期的文藝作品帶有強烈的時代印記,側重於關注人的生活和內心世界。運動分為兩個部分“左岸派”和“新浪潮”,作家電影即“左岸派”,這一創作流派大多為有過切膚的戰爭之痛,多為閱歷豐富的作家、電影人等。他們受弗洛伊德的性心理學和潛意識學說影響,認為文藝作品是人下意識的象徵表現,具有夢境的象徵意義。電影的功能則在於緩解與釋放觀眾和作者本能的慾望。這一創作流派的藝術作品側重於關注人的精神活動,以及宏大寬廣的生命主題,創作週期較長且具有極強的哲學慎思。代表作有《去年夏天在馬里昂巴德》《廣島之戀》等。

作者電影即“新浪潮”,這一理論學派側重於對生活和真實的描寫。他們接受巴讚的兩個學說:1、電影是現實的漸近線 2、場面調度理論。其中導演們的“作者理論”都被收集在巴贊創立的《電影手冊》裡。作者理論派提出“個人風格化”,強調導演應該成為電影的製作人、攝像機是導演的眼睛、電影敘事應打破傳統的戲劇敘事模式,他們的作品多采用第一人稱,具有半自傳性質,創作週期較短且鼓勵即興創作,這一理論學派對後世影響深遠,代表作有:《四百下》《精疲力盡》等。


這場運動使所有人意識到,電影作為“第七大藝術”,它的表現方式不僅僅是“敘事”,就像文學作品不僅只有小說一種,也有賦、詩歌、散文等多種形式。告訴我們要用哲學思辨、精神學分析、美學審美的方法去觀看一段“藝術作品”而非宏大理性的“敘事筆記”。這也是為什麼我們看不懂某些電影的原因。


戈達爾在《法外之徒》中說:“他就是一隻無鳥腳,只有在死的時候才能被人看見。”王家衛深受其作者理論影響,在《阿飛正傳》中的臺詞也提到過,“我聽別人說這世界上有一種鳥是沒有腳的,它只能夠一直的飛呀飛呀,飛累了就在風裡面睡覺,這種鳥一輩子只能下地一次,那一次就是它死的時候。” 王家衛電影裡的伏筆在其他電影中都是有跡可循的,他構建著導演中心論的影像王國。與其說戈達爾對王家衛影響深遠,不如說是法國新浪潮運動,所以他在向這場運動的這些人致敬。誰能想到當時那個怯生生的害羞男孩,會成為世界級的大師導演呢?


穿越9000公里獻給你 | 我不是有劇本的希區柯克

李安導演說出了大家的心聲。

穿越9000公里獻給你 | 我不是有劇本的希區柯克

公粽號:薄荷專欄 分享繽紛多彩的觀影體驗

(歡迎分享,轉發。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