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史雜談:打仗前的威逼利誘,上古時代3次戰前誓師

堯、舜、禹的歷史故事奠定了遠古的盛世圖景,刻畫了歷代文人尊崇的德治理想。上古競於道德,行仁義而得天下,成為大家的主流印象。然而,從夏、商、周開始已經出現了血與火的鬥爭,不再溫情脈脈了。這在《史記》關於幾次戰前誓師的記述中,已經顯露端倪。

趣史雜談:打仗前的威逼利誘,上古時代3次戰前誓師

夏啟作《甘誓》

禹之後,先後立了皋陶、益作為禪讓繼承人,但天下最終還是歸了禹的兒子啟。這也必然引起仍然主張公開推選的部落不滿。其中,有扈氏這個部落尤其不服,公然表示不要聽啟的。啟作為夏朝開國之君,必須征伐有扈氏,於是就大戰於甘。甘這個地方,就是今天的陝西戶縣附近。

趣史雜談:打仗前的威逼利誘,上古時代3次戰前誓師

戰前,夏啟把六軍將領叫來,進行戰前動員,並讓他們向全體將士傳達誓詞,這是《甘誓》。在這篇誓師講話裡,夏啟除了罵有扈氏不能順應天意,還著重對將士們說:“用命,賞於祖;不用命,戮於社,帑戮女。”意思是,認真執行命令的,在祖先前受獎賞;不服從命令的,在土地神主前處死,把你的妻子、孩子都降為奴隸。

有了這樣的獎懲機制,將士們不可能不作戰英勇,於是才滅了有扈氏,平定了天下。

趣史雜談:打仗前的威逼利誘,上古時代3次戰前誓師

這也說明,從夏朝開始,已經不是天下為公,而是家天下了,世襲制從此取代禪讓制。

商湯作《湯誓》

夏朝經歷了大約470年,到夏桀時終於把天下搞得相當亂,夏桀本人眾叛親離,後來作為商朝開創者的成湯開始崛起。

成湯平定了不守禮法的葛國諸侯、作亂的昆吾氏等,又修仁德、得人心,得到伊尹等賢臣輔佐,大家都願意聽他的,最後時機成熟了,就開始攻伐夏桀。

趣史雜談:打仗前的威逼利誘,上古時代3次戰前誓師

成湯也把眾人都叫過來,說明其實並不是他敢於作亂,而是夏朝君主實在有罪不像話,老百姓都忍不下去了,寧肯與他同歸於盡。關鍵是,成湯還說:如果你們能和我一道按照天意去討伐夏桀,我就厚厚地賞賜你們;如果不從誓言,“予則帑戮女,無有攸赦”。不僅嚴厲懲罰,而且不會赦免!

成湯還說“吾甚武”,自稱武王,打敗了夏桀,隨後又逐步平定了天下。這就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湯武革命。

湯武革命成功後,告誡各位諸侯國君,一定要好好為黎民服務,勤勤懇懇幹好工作。“予乃大罰殛女,毋予怨。”也就是說,如果幹得不好的話,我會重重處罰你們,到時候可別再怨恨我。

趣史雜談:打仗前的威逼利誘,上古時代3次戰前誓師

這表明不僅要仁德,還要有強制的權力和強大的武力,在強大實力的支撐下,才能管好天下。

成湯由此改正朔,易服色,崇尚白色,建立了商朝。

周武王作《太誓》

商朝前後經歷了554年,到了商紂王時,實在糟糕。眾所周知,他寵信妲己,酒池肉林,殘殺忠良,在敗家的道路上一路狂飆,把商朝徹底玩壞了。與此同時,周文王和周文王的兒子周武王卻廣施仁政,迅速崛起,最後由武王伐紂,終結了商朝。

趣史雜談:打仗前的威逼利誘,上古時代3次戰前誓師

1990年電視劇《封神榜》中的周武王姬發

說起來周文王已經開始打基礎,低調行善,籠絡人心,諸侯遇到事都會來找他。有虞、芮這兩個地方的人起了爭執,也要來找周文王評理,但是,他們進了周界之後,驚訝地發現耕者讓地界、民眾讓長者,相當和諧友善。虞、芮兩邊的人還沒見到文王,就已經感到很慚愧了,紛紛說:“吾所爭,周人所恥,何往為?”我們那爭來爭去的,人家這卻以之為恥,這一比我們真是不像話,去找文王淨是丟人。於是就都回去了,從此相互禮讓。文王不愧是行仁義而王天下。

趣史雜談:打仗前的威逼利誘,上古時代3次戰前誓師

但是,到了周武王伐紂時,情況就有所不同了。在武王十一年周曆二月甲子日黎明,準備進行牧野之戰,武王戰前宣誓,除了慰問將士,展示實力,罵紂王自絕於天,還要求大家必須步調一致,別貪殺突進,別迎擊投降的商朝士兵,並且強調:“勉哉夫子!爾所不勉,其於爾身有戮。”就是一定要努力盡心啊,不努力、不盡力,要被處死的。

這說明,仁厚如周武王,在起義戰爭面前,也是要求大家高度緊張的。戰爭是流血的政治,是你死我活的較量,革命不是請客吃飯,不能搞溫良恭儉讓那一套。即使是仁義之師作戰,也必須團結一致,不能放任自流,必須有紀律和懲罰約束。

趣史雜談:打仗前的威逼利誘,上古時代3次戰前誓師

結果,牧野之戰中商紂王的軍隊雖然很多,但是都無戰心。周武王駕車衝擊,“紂兵皆崩畔紂”,都潰散投降了。商紂王也穿戴珠玉寶衣,自焚在了大火裡。

周朝從前1046年到前256年,經歷了大約800年。其中,到了周幽王烽火戲諸侯,被殺於驪山下,周平王繼位東遷,周室就開始衰微了。

趣史雜談:打仗前的威逼利誘,上古時代3次戰前誓師

歷史自此進入了春秋、戰國時代,戰爭日益頻仍,貴族精神沒落消亡,士大夫階層逐漸興起。與禮崩樂壞、道德淪喪相伴隨的,是諸侯之間不再競於道德,而要逐於智謀了。一場宏大的社會轉型也在群雄逐鹿中拉開了帷幕。

道德仁義是人們嚮往的理想,真正奪取勝利,還是要靠實力;但奪取勝利並不是最終目的,最終的目的,是作為勝利者去施行道德仁義。

文|烏衣白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