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价暴跌的背后:2.5亿桶石油飘在海上,无“家”可归


快去买油?

2.5亿桶原油漂泊海上

前日美国原油刷出史无前例的负价格之后,很多人都在分析其背后原因,随着时间的推移,更多细节也慢慢浮出了水面。

当然,大原因只有一个:

新冠疫情造成全球交通系统大瘫痪,经济下行,石油需求前所未有地迅速崩溃。

全球航运巨头Clarksons Platou4月21日在一份研究报告中披露,储存在海上的石油已增至近2.5亿桶,全球海上储油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激增。

油价暴跌的背后:2.5亿桶石油飘在海上,无“家”可归

据外媒报道,交易商纷纷派遣油轮远征寻找最佳的储存地点,造成了一些“前所未有”的航运活动。例如,两艘原计划从印度发往欧洲的柴油类油轮已经改变航线,驶向储存空间更富裕的纽约。

比利时超大型油轮船东Euronav NV也说,随着现货市场走向“平流层”,船队中越来越多船只会被用作储存。

总部位于荷兰鹿特丹的Royal Vopak是全球最大的独立石油存储公司。该公司首席财务官 4月21日表示,新冠疫情下供过于求,交易商储存原油和精炼燃料的空间已经被占满。

按这位CEO的说法:“我们终端上石油的可用容量几乎卖光了,Vopak全球范围内的储存空间,只要不是还在维修中的几乎都没了,我听说其他地方也是这样。”

根据路透的统计,目前至少有60艘超大型油轮(VLCC)被用来储存多余的石油,而这些油轮的石油装载量高达200万桶/艘。

4月初时,被原油填满的VLCC数量还仅为25-40艘,而2月份更是不到10艘。更夸张的是,除了储能惊人的VLCC之外,贸易商们还使用了其他小型油轮进行储油。这导致许多港口停泊的船只数量大幅增加,甚至影响了其他海运业务的开展。

当前,由于石油需求很少,导致油轮不得不被当做储存仓库,在海上漫无目的的漂流者。

囤货砸手上?

上一次海上浮式储油的数量达到这么高的水平,还要追溯到2009年。但当时也不过1亿桶多一点。

在这些油轮中,可负载200万桶原油的超大油轮(VLCC)数量多达60艘。

油价暴跌的背后:2.5亿桶石油飘在海上,无“家”可归

随着人们疯狂抢租油轮,用来囤油的VLCC数量急剧增加。2月还不到10艘,到了4月初就大幅增加到了25至40艘。才半个月过去,又增加了一、二十艘。

抢租油轮的主要有两类:一是沙特等产油国,他们生产出来的原油太多了,销量增加远远落后于生产速度,以至于不得不用油轮来存储。


油价暴跌的背后:2.5亿桶石油飘在海上,无“家”可归


二是贸易商。他们囤油之所以如此疯狂,主要是因为产油国们大打价格战导致现货暴跌,需求又因疫情而崩跌,从而令市场的升水结构急剧扩增至历史罕见的水平。

在他们看来,与其现在在最便宜的时候出手,不如囤积现货用于数月后期货合约交割,可能会有比较丰厚的利润。

但对不少贸易商来说,此前吃进的原油实质上是砸在手里了。这也有了前几天疯狂抛售行为的发声。

而陆地油罐可用空间寥寥,所以,利用油轮在海上储油成了最炙手可热的交易。

OPEC和其他产油国虽然达成了创纪录规模的减产协议,但最早要到5月才开始。在此之前,严重的供应过剩不仅不会缓解,反而还会加剧。

而新冠病毒仍在扩散,欧美社会和经济尚未恢复正常,连复工也只在少部分地区刚刚开始。

有鉴于此,分析师们预计,海上囤油的热情仍将居高不下,用于囤油的油轮数量在未来几个月仍将增加,VLCC的数量预计最多会增加到100到200艘。

油太多了

这几天网上流传着一个段子:

1月武汉加油;

2月中国加油;

3月世界加油;

4月油太多了。


油价暴跌的背后:2.5亿桶石油飘在海上,无“家”可归


新冠疫情对实体经济的冲击力几乎在所有人的预测之上,禁足令导致人们出行需求大减;

同时,经济的停摆导致本来需要原油做原材料的制造业也停工了,需求几乎只有疫情爆发前的1/10.。但偏偏几大产油国还要趁机占领更多市场。

在需求崩溃,供应几乎无限的奇葩局面下,石油也一步步成了负资产。尽管有地板价的支撑(不会低于40美元一桶),国内铁板一块的油价也有了松动的迹象。

目前,国内炼厂之前进口的高价原油还需要消化一段时间,进入下半年之后,低价原油逐步进入国内,这也将继续加剧下游销售环节的竞争。

比如,重庆的一家民营连锁加油站,从4月份开始,92号汽油和95号汽油都有不同程度的优惠。

油价暴跌的背后:2.5亿桶石油飘在海上,无“家”可归

即便在三桶油的垄断之下,由于供严重大过求,国内油价下调是不可回避和强制调控的市场行为。

毕竟,国际油价都这么低了,再以地板价的名义予以强行控制,还好意思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