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里最透彻的人性,竟然是比谁活得更长?

三国里最透彻的人性,竟然是比谁活得更长?

文 | 葫芦爸

ID:Hulupapalove

三国里最透彻的人性,竟然是比谁活得更长?

说及“人性”,我们一般都会想到《西游记》和《红楼梦》。


《西游记》里的人物角色暗喻设定,孙悟空是“嗔”,猪八戒是“贪”,沙和尚是“痴”,“贪嗔痴”被称为佛教三毒。要想取得真经,就得破除这人性中自带的“三毒”。


三国里最透彻的人性,竟然是比谁活得更长?

唐僧第一次赶走孙悟空,是因为孙悟空打杀了六个凡人。


其实这一次,唐僧没有孙猴子看得透。这六人人虽平凡,名字却不凡,分别是“意见欲”“舌尝思”“鼻嗅爱”“身本忧”“眼见喜”“耳听怒”,对应的是佛教的六根:意、舌、鼻、身、眼、耳,只有了断,六根清净,才能一心向佛。


孙悟空后来打死与自己几乎一模一样的六耳猕猴,也暗喻着斩断本我、立地成佛。


三国里最透彻的人性,竟然是比谁活得更长?

《红楼梦》里的人性领悟就更多了,几乎是一诗一悟。


特别是“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幸于始者怠于终,善其辞者嗜其利”“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这三句诗,说尽了人性冷暖。


三国里最透彻的人性,竟然是比谁活得更长?

那么,三国里有没有人性呢?


当然有。

三国里最透彻的人性,竟然是比谁活得更长?

整个三国的开篇,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既是说一种客观规律,但也代表了人性。


纵观历史,一个王朝由破到立,都需要励精图治、广施仁德。因为要推翻旧有的顽固体制,必须赢得人心,获得更广泛的支持。


比如周武王讨伐无道的商纣王,在牧野展开最后的决战。


三国里最透彻的人性,竟然是比谁活得更长?

周的军队大概在七万人左右,而商的军队达到了实数十七万、号称七十万,但这里的大多数人都是被迫武装起来的奴隶、战俘。


开战后,这些奴隶和战俘纷纷倒戈、反向而击。


纣王见大势已去,登上鹿台自焚而死,商朝从此灭亡。


三国里最透彻的人性,竟然是比谁活得更长?

所以,与其说是纣王输了最后一战,不如说他早就泯灭人性、失了人心。因为这些奴隶和战俘代表了最底层的天下苍生,他们极度厌恶纣王残暴,更加向往对面的仁德阵营。


而一个王朝建立起来后的初期,要想守住好不容易打下来的江山,都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比如唐太宗李世民,自己有才华,良将贤臣也为数众多,总盼望苦一会儿后能够乐一会儿。


三国里最透彻的人性,竟然是比谁活得更长?

可是,鉴于不久之前,骄奢淫逸的隋炀帝杨广被逼自尽的场景一直浮现在眼前,李世民不得不时刻以警醒自己,每日以铜为镜正衣冠,以史为镜知兴替,以魏征等人为镜明得失。


三国里最透彻的人性,竟然是比谁活得更长?

有时候,李世民在朝堂上被魏征挤兑得下不来台,恨得咬牙切齿,好几次都动了杀心。但是,退朝之后,李世民经过妻子长孙皇后规劝,意识到魏征是为大唐好,是帮他更好地治理国家。李世民又原谅了魏征,反过来向魏征道歉。


三国里最透彻的人性,竟然是比谁活得更长?

正是有了这样的谨小慎微,使得君臣同心,才逐渐开创了“贞观之治”。


到了一个王朝的末端,往往都是因为生活“饱暖思淫欲”,精兵荒于嬉戏,失了民心,最后不得不接受败亡的结局。


比如之前提到的隋炀帝杨广,其实非常聪颖,也很有志向,即位之初做了不少实事,文笔也很好。


他写了两首《春江花月夜》、一首《野望》,堪称绝品,后来流传的都是被唐朝诗人张若虚和杜甫所模仿。


三国里最透彻的人性,竟然是比谁活得更长?

但是,当他被手下捧上了天之后,就开始各种出兵征伐以示“兵盛”,各种修建工程、游历玩乐以示“国威”,结果弄得民不聊生、纷纷造反,最后丢了天下,落得一世骂名。


还有,太平天国在攻下南京后,天王洪秀全就不思进取,营造安乐窝,后宫妃嫔呈几何级数增长,达到了近百人。但对于平常士兵却强行分为男营、女营,即便是夫妻也不能相见。


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一点点失掉人性和民心的洪秀全,最终愁困死于天京被破的前夕。


三国里最透彻的人性,竟然是比谁活得更长?

放眼望去,“安乐窝”里各个美人哭声一片。这个时候,他的内心肯定是不住滴血的,不知道悔的是他自己的骄奢淫逸,还是人性本就不可避免的恶花。


三国里最透彻的人性,竟然是比谁活得更长?

人性很真实,就像人们的身体。一开始为生活奔忙,五分饱七分寒,勉强度日,但身体并没什么问题。等吃的穿的越来越好,身体反而越来越差,而且自己还意识不到。好容易意识到了,想回到节衣缩食时,却为时已晚,离垮掉只在一线之间。


历史也是这样,一幕幕重演,以勤奋与艰苦开始,以享乐与挥洒铭记,以放纵与覆亡结束。


对于广大平头老百姓来说,并不想与人性抗争。凡事求一个安稳,但凡有饭吃、有屋住、有活干,自然生死就好,不会生出什么颠覆之心。


三国里最透彻的人性,竟然是比谁活得更长?

但是,一个王朝到了衰败的时候,往往逼得民不聊生、无以为计,这个时候就会揭竿而起,争取最基本的生存了。


在帝王们看来,人性很难避免,但他们或许可以通过掌控的权势与之抗衡争取获胜,可最后却发现根本不可能获胜。在领悟这一点时,往往已经到了他们生命的尽头。


一如生死这个最简单的命题。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花的最大力气不是治国,而是寻找不老之术,还有数以十计的帝王也乐此不疲,包括晋哀帝、武则天、唐玄宗、唐宪宗、宋徽宗、明世宗、明神宗、清雍正帝等等,甚至还有汉武帝、唐太宗这样的千古明君。


三国里最透彻的人性,竟然是比谁活得更长?

大概越是强拥有,越怕快失去,越想久留些。执念如此,却遭反噬。想向天再借五百年,却往往比“寿终正寝”更短暂。


汉武帝晚年迷信各种方士,直到死前一刻,才明白人不可能不死,留下遗言:“向时愚惑,为方士所欺。天下岂有仙人,尽妖妄耳!节食服药,差可少病而已。”能够节食,服用药物,也只是少生一些病,不可能长生不老。


三国里最透彻的人性,竟然是比谁活得更长?

三国里最透彻的人性,竟然是比谁活得更长?

对于这些基于人性的基本规律,在三国里也体现得比较明显。


魏国的江山,在曹操传位给曹丕之后,出现了一个很奇怪的现象,那就是寿命一直都不长。


曹操之后传了三代,曹丕、曹叡、曹芳,都被长寿的司马懿熬垮了,最后他儿子司马昭立了个不想当傀儡的小皇帝曹髦,率领一百人冲出皇宫,讨伐司马氏,死在冲锋的路上,虽然血性可嘉,但毕竟实力不济,葬送了曹魏最后的血脉。


三国里最透彻的人性,竟然是比谁活得更长?

实际上,曹魏气数的真正散尽,不怪最后的曹髦,更不怪活得长的司马懿,还是源自中生代曹叡。


曹叡很聪明,也善长诗文,但到了后期,沉迷美色,而且大兴木土、修建宫室,谁劝都不听。所以,曹魏衰亡在这儿已经埋下了伏笔。


三国里最透彻的人性,竟然是比谁活得更长?

历史开了一个小小的玩笑,相当于向前平移了五十年。曹魏变成了当年的汉献帝,而如今的司马父子变成了当年的曹操。


从因果角度说,不是不报,时候未到。


从人性角度说,你怎么做,后来人也有样学样,反过来对待你的子孙。


吴国也差不多,传到最后的皇帝孙皓时,他沉溺酒色,专于杀戮,早就没了最早时候孙坚、孙策、孙权父子的励精图治,所以败亡是必然的。


蜀国就更加了,刘备把阿斗托孤给了诸葛亮,有诸葛亮管着还好一些,可诸葛亮一死,推荐的蒋琬、费祎寿命也不长,阿斗就开始轻信宦官,各种作妖,最后只剩下亡国后的“乐不思蜀”了。


三国里最透彻的人性,竟然是比谁活得更长?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是人性,也是贯穿于三国的历史规律。


三国里最透彻的人性,竟然是比谁活得更长?

《三国演义》里想表达的人性,其实有一个大的前提,那就是与当时社会大背景密不可分。


东汉末年,王室衰微,黄巾起义席卷大半江山,民心思变,群雄纷争。


三国里最透彻的人性,竟然是比谁活得更长?

对于群雄来说,都希望壮大地盘,有机会夺取天下。


而对于老百姓来说,他们盼望很简单,就是不要再过颠沛动荡的日子,但在洪流之中,这往往是容易被忽视却又在不经意间起到决定作用的。


在作者罗贯中看来,当时乱世,最重要的是忠于正统,基于仁德。


因为刘备有汉家皇室血统,天性仁德,所以是正统的继续。而曹操是宦官之后,虽然有雄才大略,却是“篡汉”窃贼。至于孙权,不是皇室正统,但也算名门望族之后,至少是王侯,一代枭雄。


三国里最透彻的人性,竟然是比谁活得更长?

因此,这里有一个有意思的现象。都强调自己才是“正统”的最强魏国和最弱蜀国,都不被“公正”看待。而中不溜的吴国,反而相对被“公正”。这也符合中国历史历来强调中庸无害的人性。


正是有了这样的基本设定,曹操似乎一直就没什么人性,“宁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


三国里最透彻的人性,竟然是比谁活得更长?

当年,曹操谋刺董卓未果,逃至中牟县被擒,结果在这儿成功策反了县太爷陈宫,二人一起组成了勇闯天涯的最佳拍档。


但是,在误杀“缚而杀之”(其实院里绑的是一头猪)的吕伯奢家人后,明明已经知道造成误杀,曹操仍然继续杀掉打酒回来的吕伯奢,因为怕他去报官。陈宫由此认定曹操品性不端,愤然离去。


三国里最透彻的人性,竟然是比谁活得更长?

后来,陈宫与吕布在白门楼被生擒后,仍然对曹操破口大骂,不屑与之为伍。


这之后,曹操为了报杀父之仇、大屠徐州等城,毫无人性。


至于他下马扶麦、割发代首,保全刘备反叛后败逃来不及撤走的家眷,还有在官渡之战获胜后烧掉己方人员暗通袁绍书信等等“善行”,其实只是为了收买人心、有所利用而已。


至于刘备,一直站在人性道德的至高点。虽然不免有懦弱之嫌,但是他待人诚恳、礼贤下士。


三国里最透彻的人性,竟然是比谁活得更长?

都说“男人膝下有黄金”,像刘备这样一个胸有大志的男人,动不动就跪请,足见心诚。


都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像刘备这样一个意志坚定的男儿,动不动就哭求,足见仁慈。


刘备最后郁郁终终,但也是死在了替结义兄弟关羽报仇的路上。“忠义仁德”,全是人性光环。


至于孙权,没有特别亮点和污点,所以可以称为“中和”。也正是这种“中和”,让这位三国并立中的雄主最为长寿,活了七十一岁,掌控了吴国整整五十年。另一方面,也正是因为他的长寿,在晚年陷入继承人危机。


他熬死了长子孙登,立三子孙和为太子,却不制止四子孙霸争宠,二人打得不可开交,举国上下乱成一团。


三国里最透彻的人性,竟然是比谁活得更长?

孙权在七十岁这年,废掉太子孙和,赐死孙霸,改立最小的只有八岁儿子孙亮为太子。


这种偏爱小儿子的人性,使得吴国江山处于飘摇之中。


孙亮十五岁后亲政,但仅一年后就被权臣废掉。


好容易到了最后的孙皓,一开始有不少励精图治的气象,被誉为“令主”,但没多久就暴露了残忍好杀、骄奢淫逸的本性,彻底葬送了吴国气数,最后被灭。


三国里最透彻的人性,竟然是比谁活得更长?

我们不难看出,三国里的人性,其实与其他朝代既有不同,也有相同。


一个突出的感悟,是要保重好身体,活得长,要不会被熬垮,但与此同时要时刻警醒自己。


比如司马懿,到了六十岁这年,功绩已经无人能比,皇帝给予“入殿不趋、赞拜不名、剑履上殿”的超高待遇,他却坚决不受,而且越来越谦恭,越来越能忍。最后终于熬出了头,在七十岁这年一举挫败专权而无能的曹爽,掌控了大局。


三国里最透彻的人性,竟然是比谁活得更长?

另一个突出的感悟,要处理好家事尤其是明确继承事项。


虽说“帝王之家无真情,兄弟之间打成仇”,但如何规避宠溺小儿子而“废长立幼”是一定要注意的。


这其中,袁绍、孙权和刘表当了反面教材,废长立幼,导致内乱丛生、一蹶不振。


刘备是正面教材,但阿斗实在太笨了,谈不上好坏。


其实,曹操本来也想当反面教材的,他一直喜欢极度聪明、六岁就会称象的小儿子曹冲,但曹冲早夭,后来又偏爱更有才情的曹植。


幸好,这时谋士贾诩说了一句看似不着边际的话,“我不敢妄言主公家事,只是在想袁绍和刘表的历史。”

三国里最透彻的人性,竟然是比谁活得更长?

这句话深深触动了曹操,当即册立老大曹丕为继承人。


湟湟历史长河,看似久远,其实很多不变,只是一次次重演。


除了这些,三国还有哪些人性呢?


比如,如何看待女性?如何强调家庭相处?


三国里最透彻的人性,竟然是比谁活得更长?

咱们下周二接着说。


(特别感谢:葫芦在音频中担纲主持人)


三国里最透彻的人性,竟然是比谁活得更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