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草、小麥、大棗,千年過後,再讀醫聖名方

《金匱》甘麥大棗湯,婦人髒躁喜悲傷,精神恍惚常欲哭,養心安神效力彰。——《湯頭歌訣》

熟悉中藥的讀者看到湯頭歌訣,應該就猜出今天的主題是啥。東漢時期,醫聖張仲景成書《金匱要略》,千餘年後,我們再讀沿用至今的《甘麥大棗湯》。

甘草、小麥、大棗,千年過後,再讀醫聖名方

甘麥大棗湯,又叫大棗湯、麥甘大棗湯、小麥湯、甘草湯、十棗湯、麥棗湯、棗麥甘草湯、大棗甘草湯等,不同年代不用醫家收錄的名字各有不同。

雖然甘麥大棗湯的名字收錄略顯豐富多彩,但是其處方卻非常之精煉,以下就借古人之名,給大家簡要介紹一下甘麥大棗湯。

甘草、小麥、大棗,千年過後,再讀醫聖名方

1、處方:

甘草3兩,小麥1升(約15g),大棗10枚。

2、功效:

養胃生津,化血潤躁,補益心脾,安神寧心。

3、主治:

主髒躁。精神恍惚,常悲傷欲哭,不能自主,睡眠不安,甚則言行失常,呵欠頻作,舌紅少苔。

甘草、小麥、大棗,千年過後,再讀醫聖名方

現代主治:現用於癔病及神經衰弱屬心脾兩虛肝鬱者;癇症狂症,因平素憂鬱無聊,夜夜不眠,發則惡寒發熱,戰憟錯語,心神恍惚,居不安席,酸泣不已者;小兒啼泣不止者。

4、方解

是不是看蒙了,就甘草、小麥、大棗這三種非常常見的藥(食)物,能夠治療的疾病怎麼看起來這麼複雜???我們慢慢來看。

甘草、小麥、大棗,千年過後,再讀醫聖名方

《金匱要略論注》提到,小麥能和肝陰之客熱而養心液,具有消煩利溲止汗之功;甘草瀉心火而和胃;大棗調胃,而利其上壅之燥。

蓋病本於血,心為血主,肝之子也,心火瀉而土氣和,則胃氣下達;肺臟潤,肝氣調,燥止而病自除也;補脾氣者,火為土之母,心得所養,則火能生土也。

甘草、小麥、大棗,千年過後,再讀醫聖名方

中醫裡面五行“木火土金水”分別對應五臟“肝心脾肺腎”,而五行生剋關係中的相生呈現出“木(肝)→火(心)→土(脾)→金(肺)→水(腎)→木(肝)”的循環,相剋的循環關係為“金(肺)→木(肝)→土(脾)→水(腎)→火(心)→金(肺)”。

肝藏血,心主血脈;木生火,是因心(火)為肝(木)之子。因此依據五行生化關係,次方當中,小麥、甘草,一君一臣主攻心火。心火瀉,往上則肝氣得到抒發;向下則脾氣得到調和,同時脾胃之氣繼續下潤肺腑。最終達到五行相生而生生不息。

甘草、小麥、大棗,千年過後,再讀醫聖名方

5、製作步驟:

甘麥大棗湯的煎煮也是非常簡單的,適量水煎服即可。

甘草、小麥、大棗,千年過後,再讀醫聖名方

如果您真的要按照《金匱要略》的煎煮要求“上三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溫分三服”來進行操作的話,這個“煮取三升,溫分三服”可絕對不是“這服藥煎煮至3000ml,每次溫服1000ml”的意思。

《金匱》成書期間的一升相當於現代的200ml,所以喜歡遵循古方的您注意計量單位的換算。

甘草、小麥、大棗,千年過後,再讀醫聖名方

當然,甘麥大棗湯成分多為食物或者藥食兩用藥物,將以上三味藥化生為甘麥大棗粥也是有不錯的養生保健效果的。


(本文圖片僅供科普,不涉及商業用途,如有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繫我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