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交民巷老照片,國中之國的恥辱歷史

東交民巷老照片,國中之國的恥辱歷史

衚衕西起天安門廣場東路,東至崇文門內大街,全長近1.6公里(算上西交民巷,共3公里),是老北京最長的一條衚衕。東交民巷,在舊中國時為使館區,是北京市東城區的一條衚衕,舊時因這裡是漕運地,所以原稱東江米巷。

東交民巷老照片,國中之國的恥辱歷史

元朝時,東交民巷和廣場西側西交民巷是連在一起的一條衚衕,名叫江米巷。由於當時這條衚衕有元代控制漕運米糧進京稅務所和海關,因而成為南糧北運咽喉要地,所以而得名江米巷。

東交民巷老照片,國中之國的恥辱歷史

東交民巷老照片,國中之國的恥辱歷史

元大都時,皇城的東牆外,有一條水路,1292年開鑿通惠河連接南北大運河,當時的運糧船直接停泊在城外的船板衚衕一帶,人們就地卸糧售賣,於是形成了糧食買賣一條街。南人叫糯米,北人叫江米。時間一長人們就乾脆叫它江米巷了。北京胡同的名字多很實用,見了名字就知道它的含義。永樂十八年,朱棣遷都北京。從此江米巷就成了城裡的一條長街。

東交民巷老照片,國中之國的恥辱歷史

明代時修建棋盤界,將原來江米巷截斷成為東江米巷和西江米巷。在東江米巷設有六部中禮部以及鴻臚寺和會同館但主要只接待來自安南、蒙古、朝鮮、緬甸等四個藩屬國使節,因此會同館又被稱作四夷館。到了清代,會同館改名四譯館,並修改政策只允許外國使節這裡居住四十天。

東交民巷老照片,國中之國的恥辱歷史

東交民巷老照片,國中之國的恥辱歷史

東交民巷各國駐軍輪流守衛這座堡壘

東交民巷老照片,國中之國的恥辱歷史

東交民巷各國駐軍輪流守衛這座堡壘

1860年第二次鴉片戰爭中國戰敗後,根據清政府與英、法、美、俄簽訂的《天津條約》中相關條款規定1861年3月英國公使正式入住東江米巷的淳親王府(當時名為梁公府,系康熙皇帝第七子鐵帽子醇王允佑的府邸);

法國公使正式入住安郡王府(當時名為純公府,系努爾哈赤之孫安郡王嶽樂的府邸);美國公使進駐美國公民Dr S.SWilliam位於東江米巷的私宅;而俄國公使則入住清初在這裡修建的東正教教堂俄羅斯館。

東交民巷老照片,國中之國的恥辱歷史

隨後各國公使館均選擇東交民巷一帶作為館址,到1900年義和團運動之前這裡有法國、日本、美國、德國、比利時、荷蘭等多國使館,義和團運動爆發後,這裡因為洋人糜集而被作為攻擊的重點,曾有童謠念道"吃麵不擱醋,炮打西什庫;吃麵不擱醬,炮打交民巷",前者指的是位於北京西皇城根的西什庫教堂,後者即指東交民巷。

東交民巷老照片,國中之國的恥辱歷史

日本兵營

1900年義和團運動之後,根據《辛丑條約》的規定東江米巷改名Legation Street(使館街),其在中方繪製的地圖中則正式更名為東交民巷,成為由各個使館自行管理的使館區,清政府在這條街上的衙署,僅保留了吏、戶、禮三部和宗人府,其餘盡數遷出。隨後在這裡出現了英國匯豐銀行、麥加利銀行,俄國俄華道勝銀行,日本的橫濱正金銀行,德國德華銀行,法國東方匯理銀行等外資銀行,還開辦了法國郵局、醫院等設施,並出現了大量西式建築。這塊使館區在辛亥革命後一直保留。直到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除德國、意大利等軸心國外,其他使館移交給國民政府。

東交民巷老照片,國中之國的恥辱歷史

法國兵營

東交民巷,從北京天安門廣場南側向東延伸的一條寧靜而普通的小街,西洋小樓比肩而立,大槐樹枝頭搖曳,"1992年此地定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木牌在小街的灰牆上高掛。世紀之交,北京市制訂規劃,對東交民巷的歷史風貌進行整體保護,警示世人勿忘國恥。

東交民巷老照片,國中之國的恥辱歷史

美國兵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