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放棄徐志摩,選擇樑思成,是林徽因所做的最正確之事?

才女林徽因與徐志摩、梁思成之間的愛情故事,一直是人們津津樂道的話題。林徽因是個集美貌與智慧於一身的奇女子,她總能夠清楚地知道自己心中真正想要的是什麼。


為什麼說,放棄徐志摩,選擇梁思成,是林徽因所做的最正確之事?

1921年,17歲的林徽因隨父親在歐洲遊歷時,遇見了徐志摩,兩人在密切的往來中相互傾慕,因此產生了愛情。

英國康橋的日子令他們迷醉,追求理想之愛的徐志摩,在這期間因為愛情而靈感噴發,詩情洶湧,為林徽因寫下了許多廣為流傳的情詩。

當這個視愛情為生命的男子,為了同林徽因在一起,決意要與原配張幼儀離婚,卻全然不顧當時的她已經懷上自己的骨肉時,林徽因躊躇了。

徐志摩對愛的狂熱與執著,令她既甜蜜又不安。經過一番的內心掙扎,林徽因從中清醒過來,意識到這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愛,她也不想讓自己成為破壞婚姻的第三者。最終,林徽因選擇了不辭而別,和父親一起提前回國。

徐志摩傷心欲絕。後來的他,為這段無疾而終的愛情寫下了著名的《偶然》。

為什麼說,放棄徐志摩,選擇梁思成,是林徽因所做的最正確之事?

林徽因的選擇無疑是明智的。一段真正的愛,不會讓對方感到壓力和不安。徐志摩飛蛾撲火似的愛,是一種毀滅性的愛,只有短暫的絢爛,卻無法開出長久的生命之花。

在這樣的愛中,他已經脫離了現實,甚至他根本就不瞭解林徽因,只是在用自以為是的方式來愛林徽因。

而林徽因內心真正需要的,是那種長久的踏實的愛。所以,最終她選擇了梁思成,兩人得以攜手一生,相互成就。

後來林徽因回憶說:“徐志摩當初愛的並不是真正的我,而是他用詩人的浪漫情緒想象出來的林徽因,而事實上我並不是那樣的人。”

愛是看見真實的對方,而不是用自己的方式去愛那個想象中的對方。這一點,林徽因看的很透徹。


為什麼說,放棄徐志摩,選擇梁思成,是林徽因所做的最正確之事?

林徽因回國後,開始正式同梁思成交往。

儘管兩人之間有著巨大的性格差異,平日裡常有矛盾和衝突。但兩人在這樣的磨合中漸漸相互瞭解,感情日漸穩固。

林徽因心裡明白,儘管梁思成不解風情,沒有徐志摩的浪漫,但他卻是最懂自己的那個人,他給她帶來的是真正的包容和深沉的愛。

愛情,其實是在回應我們內心深處對自我完整性和自我認同的一種需求。

一些人喜歡尋找和自己基因互補的異性,這是在追求自我的完整性。還有一些人趨向於尋找和自己基因相似的異性,這是在滿足內心深處自我認同的需求。


為什麼說,放棄徐志摩,選擇梁思成,是林徽因所做的最正確之事?

愛獻生說:"愛情就是一個人的自我價值在別人身上的反映。"

因此,陷入真愛中的人,願意包容對方身上的缺點,就像包容自己一樣。這就是在潛意識中滿足自我認同的需要。

婚後,即便兩人有了爭吵,梁思成大多都會選擇讓步,他還因此被親戚笑話是“林徽因的出氣筒”。

或許,在林徽因身上有著梁思成未能展現的“影子人格”,有他內心渴望卻未能表現出來的地方。而梁思成之於林徽因,亦是如此。

他們都能在對方身上找到自己內心最渴望的東西,這就是兩人能夠長相廝守的基礎。這樣的愛,讓他們在對方面前可以坦誠相待,可以敞開自己。所以,儘管會有衝突,都能得以很好的處理與化解。

為什麼說,放棄徐志摩,選擇梁思成,是林徽因所做的最正確之事?

當初林徽因在選擇金嶽霖和梁思成之間左右為難時,她問梁思成,自己同時愛上了兩個男人,怎麼辦?

梁思成告訴她,她是自由的,不論如何選擇,他都祝她幸福。至此,林徽因將內心的天平倒向了梁思成。

兩人成婚時,梁思成問:“為什麼是我?”,林徽因回:“答案很長,我用一生去回答你,準備好聽我了嗎?”

這,就是迎接真愛的模樣。婚後,兩人心心相印,共同走過生命中的風風雨雨,共同書寫了中國建築史上的傳奇。愛,讓他們相互成就。


為什麼說,放棄徐志摩,選擇梁思成,是林徽因所做的最正確之事?

林徽因和梁思成的不相容是表面的,與徐志摩的不相容卻是深層次的。

其實,徐志摩對林徽因的愛,愛的只是他自己內心的那種感覺。他最愛的是自己,所以他不惜要離婚,卻沒有考慮到這會讓林薇因陷入到破壞家庭的第三者境地,這樣的愛只會毀了她。

另一個愛上想像中的對方的例子是:沈從文和張兆和。

沈從文對愛的執著,和徐志摩一樣。他也在追求那種幻想中的理想之愛。所不同的是,沈從文愛得太忘我,而徐志摩愛得太自我。

另一個不同之處是,沈從文與張兆和成功地邁進了婚姻。

但那又如何呢?


為什麼說,放棄徐志摩,選擇梁思成,是林徽因所做的最正確之事?

當沈從文用了四五年的執著追求打動了張兆和後,並沒有得到自己渴望的那種踏實而長久的幸福。

沈從文在張兆和麵前始終是卑微的,他看不見真實的張兆和,而張兆和也看不見沈從文真正的價值所在,或者是她根本就沒有認可他的價值。

雖然在最初的兩三年時間裡,兩人也曾有過令人稱羨的甜蜜歲月,但這場缺乏本質內核的愛,終究敵不過時間的考驗。

後來的漫長歲月中,兩人生活在同一個屋簷下,心卻在完全不同的兩個世界裡。這期間,沈從文抑鬱過,也自殺過。

既然張兆和並不愛沈從文,為什麼卻選擇了他呢?因為張兆和沒有林微因的清醒和堅定,更重要的是她內心並不清楚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樣的愛,所以無法堅定。

從張兆和與林徽因的對比可以看出,雖然愛情是感性的,但也不能因此而失去理性。

真正重要的是,你要非常清晰的知道自己內心真正需要的是什麼,並堅定地堅守初心。林微因做到了,張志和卻迷失了,迷失在愛情的表象裡。

這才導致她們對待愛情的不同選擇和最終的不同結局。

關注 ,與你長期分享點滴感悟與智慧,一起共同成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