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海防海戰印證絲路滄桑

重溯太平海防追夢絲路精神

湛江市麻章區太平鎮,是海岸線較長的濱海鄉鎮,全鎮海岸約37.5公里(麻章區海洋局提供數據)。雷州人素有稱太平為“東海仔”(海面僅東海島半)。早於宋末元初,太平先民就紮根這片土地,漁海耕牧。太平鎮有兩條河流,其一為城月河(古稱武樂水),其二為通明河。這兩河均流入通明海,進而匯流雷州灣。雷州灣“三通”,往東通南海,往南達瓊海,往北至北部灣。由於得天獨厚的海陸優勢,賴以人們長駐、生存和作業。

在古代水運優於陸運,不管仕途、商旅、兵守,都以水運為主要交通要道。於明清兩代,太平沿海村居逐漸綢密。於清康熙執政時年,即1653年(順治十年)清政府頒發實施鎖國令,其因之一是鄭成功反清,搔亂而浩劫江浙、閩粵沿海村莊。為保全國民生命財產,康熙先後兩次進行漁村向內陸遷移:於康熙元年(1662年)下詔,凡島內和沿海居民,均向內陸退遷30裡,同年鄭成功逝世,其子鄭經繼述;於康熙八年(1669年),清廷又復詔再向內陸退遷50裡。時至鄭成功孫代鄭克塽,在1683年(康熙二十二年)8月降清,於此,清朝平定了臺灣等地的反清勢力後,終於1685年(康熙二十四年)清朝決定開海禁,實行對外開放。其間,清康熙朝為鞏固海防兵衛,在沿海岸村與村之間設置十里一煙樓墩(烽火臺),五里一炮臺,同時,全國沿海駐軍(水師)。廣東六大水師之一的太平白鴿寨水師,曾經威武,戰績斐然,奉主調兵揮師臺灣海戰凱旋而歸。白鴿寨水師不但軍功卓著,而且軍營(今太平通明村)統領頗有信仰。從通明村宣封廟遺留勝蹟,一廟兩神供奉,廟堂一進天后神尊(扶航神),二進關武帝神尊(關羽勝仗靈神)。兩尊保護神香火旺盛,昔為海戰樹立必勝信心,今成為當地優秀民俗風尚。

今天,走訪太平白鴿寨,鴿去寨空遺蹟在,史追海戰昔今傳。白鴿寨因天然海陸優越,水師紮寨實施海防,水師因白鴿寨而揚名。白鴿寨水師把總陳大有(今太平鎮仙鳳村人)仙逝後,清乾隆帝追封從二品武官即“水師猛威將軍”(陳葬調豐嶺墓碑正函書樣)。由此可見,清王朝時年對白鴿寨水師高度重視。白鴿寨水師建設很完善,除了營駐強化之外,還在太平沿海各村設有煙樓墩。自通明灣沿岸村的高崗設有煙樓墩,從中通明、卜品、北山、仙鳳、仙村、王村等六條村莊設置煙樓墩,健全海防線守護和備戰通訊等設施。這六個煙樓墩相當於白鴿寨水師情報通訊站。目前,煙樓墩遺蹟猶存較好的是仙村煙樓墩。

太平白鴿寨與石合村結緣。石合村是白鴿寨兵盔甲的軍工重地。明清時白鴿寨水師,相當於今南海海軍司令部。兵器後勤補給是水師重中之重。兵甲製造與倉儲選址符合兵家之道。一要補給運輸距離適中,二要隱蔽不露,三裝備運轉方便,水陸二路相對暢通。太平石合村最適合上述要求。該村是溪海交匯的地方,沿著太平烏黎溪下游連通洋村海,順著通明港灣入白鴿寨水運快捷。於清代,一因該村匪常搔亂,全村武裝奮力防禦海盜,二是全村為完善水師裝備,製造兵甲,頭盔、長茅、兵服等。三是該村水陸二通,補給及時,是軍工重地要村。於清嘉慶年間,為了紀念石合村擅長製造兵甲,給力海戰保家衛國之榮光,易村名為“造甲”。

自古太平人群聚居均瀕臨海邊。今太平鎮原半漁半農的呂宅村,於明清二代,尤其是至法帝殖民廣州灣時期,呂宅村前兵屯下營,法當局在此築有炮臺(今己沒跡)。下營遺址若現若隱,是昔時一道海防線。

我們不忘歷史,回望經年。太平因海而興,因水師而馳名。俗說“天下太平”民安樂,又言“太平天下樂安民”。太平鎮明清時代海戰文化是湛江市不可多得的博物資源,有待挖掘和啟用並資政重生。

另詩云:

風塵回顧今堪論,

惟憶水師振國魂。

重溯明清白鴿寨,

何須戍海我家門?

紅霞閒過袂聯至,

朗月明宣主敬尊。

漁港通明魚鳥樂,

優遊蹈浪幾留痕?

太平海防海戰印證絲路滄桑
太平海防海戰印證絲路滄桑
太平海防海戰印證絲路滄桑
太平海防海戰印證絲路滄桑

一、白鴿寨地理位置

太平白鴿寨明清時期簡直是南海雷州灣的水師(海軍)要地,水路連內外海。內海接雷州灣,廣州灣;外海通南海、瓊海、北部灣。白鴿寨水師在今湛江市麻章區太平鎮通明港漁村。白鴿寨埠頭既是明清國際貿易絲綢之路始發港,也是海匪猖狂的水路之一。

二、白鴿寨文旅開發正當時

海流水急人文煥,潮起港興歲月新。

在“十九大”的精神鼓舞下,麻章區太平鎮通明漁村又迎來發展良機。白鴿寨讓白鴿重來,通明港使旅客紛至。白鴿寨的奇蹟,凸顯明清政冶、軍民的社會形態。這一切以史為題材,都要社會各界善提重筆,大揮濃墨,譜寫該地文旅新篇章。為振興鄉村戰略,眾手描通明港藍圖,同心繪白鴿寨特色。

三、白鴿寨問世與命名

白鴿寨是明代廣東沿海六大水師營寨之一(其它五個分別是:柘林寨、碣石寨、南頭寨、烏兔寨、白沙寨)。昔時白鴿寨廣東軍事地位相當於今湛江南海艦隊司令部。

白鴿寨非鮮為人知,但其問世也許眾所少聞。白鴿寨何得其名?此為明代水師首選調蠻村(通明村前稱)海邊安營紮寨,到清代1683年(康熙22年,康熙官兵剿海匪受阻,天妃海神揮玉扇,掃沉敵船,一對白鴿向西南飛回寨,此時此刻,眾兵認為神聖化身,報兆本次海戰一切平安,故水師營命名為白鴿寨。

四、白鴿寨水師明清建制與沿革

太平海防海戰印證絲路滄桑

於明隆慶元年(公元1567年),明朝政府決定建立白鴿寨水師(海軍)。營寨編制設“欽依把總”(水師首長)一員,士兵971名,戰艦37艘,專司南海倭寇入侵防守與抗擊的重責。水師供職生存期為240年,白鴿寨名傳至今歷452年。

據考究,寨初無城,水結寨,兵駐船。靜則演習,動則巡弋。

到萬曆十四年(1586年)把總童龍,開始在此築堂門。

到萬曆三十七年(1609)把總續蒙勳駐紮時,在白鴿2公里範圍內修建水師附屬工程。

明崇禎七年(1634年),大將鄭芝龍率水師追剿海盜劉香至白鴿寨附近,焚、奪海盜船隻多艘,斬殺海盜139人。

到清朝順治十三年(1656年),高雷廉總兵陳上川見寨無城塹可守,雷州郡城大受威脅,乃出資築城牆。

康熙三年(1664年)受“遷海”影響,該寨及方圓五十里共一百三十三條村莊被迫遷徒內地。在此情況下,該寨水師駐地也於同年遷離通明港,移駐徐聞縣的海安所。

直到康熙八年(1669年),沿海形勢得到緩和,“內遷”之各村村民又陸續回到故里,遷駐海安的水師又重駐寨。

康熙21年(1682年),水師奉旨,出兵臺海,同明鄭水軍海戰取勝,為康熙收復臺灣佐戰。

清朝中期以後,水師的作用進一步削弱。嘉慶十四年(1809年),水師進一步降格,由千總(正六品)率領。

1683年,清政府在白鴿寨築城,建官署,築通明港炮臺。乾隆末至嘉慶初年,中國海防逐漸鬆弛,粵西海盜再度猖獗。烏石二(麥有金)、東海霸(吳知青)等海盜集團頻頻劫掠雷州半島沿海。直到1810年,粵海海匪集團方被清政府剿滅。

到道光年間,寨定額兵員只有35名,僅為明代初設水寨定額兵員九百名的二十六分之一。

鴉片戰爭(1840年)前,白鴿寨與炮臺漸漸廢棄,但白鴿寨海關重防要塞卻從未改變。

清光緒24年(1898年),白鴿寨劃入洋界法帝所轄後,建立廣州灣太平公局通明分局。從此,白鴿寨水師士兵有的淪落民間,就地以為生。該水師老戰友是通明漁村47個姓氏的開初祖先。白鴿寨水師興於明代,衰於清未,罷於法帝劃入洋界水寨官兵解甲歸田或就地採海耕漁。

覽明清駐寨官兵倭抗盜剿守防南海,

遊今日留心古蹟原還始返勝讀史篇。

五、白鴿寨神同廟康熙加封

溯寨官兵神聖共駐。從航海安全與武士正氣著手,白鴿寨建有神廟,原晉封天妃廟。

於1684年(康熙23年),白鴿寨原天妃關帝廟得升格即賜封為宣封廟;天妃神函封為”會主宣封輔鬥護國庇民齊天聖後”。

太平海防海戰印證絲路滄桑
太平海防海戰印證絲路滄桑
太平海防海戰印證絲路滄桑
太平海防海戰印證絲路滄桑
太平海防海戰印證絲路滄桑
太平海防海戰印證絲路滄桑
太平海防海戰印證絲路滄桑

此廟中殿原祀晉封天妃,後殿祀關羽。

清康熙時封為天后,並改廟名為“宣封”。康熙帝御筆“宣封廟”三字。一廟祀“天后海神與武聖關公”兩神。反映出:一是原地既是沿海漁村;二是民族英雄正氣風尚的軍駐地;三是水師信仰出海平安和發揚士兵愛國精神的軍訓地。

“奉旨恩榮”的牌匾,見證了白鴿寨水師禱告”天后關公“兩神後,方出海迎戰獲勝居功受賞的紀念品。與此同時,水師士兵皆獲嘉獎。廟祀享受清廷年祭費陸兩肆錢,屆時命官行禮,春秋兩祀永例。由此可知,白鴿寨兵、神、廟都獲清廷優等待遇。

宣封廟的中、後殿神龕楹聯為當地名人手跡。中殿聯為清道光三年狀元林召棠手書,嵌“天后”二字:“海靜波恬共仰天恩光普照;民安物阜鹹歌后德被無私”。後殿聯為清康熙間臺灣知縣、福建巡撫陳俊嶽手書,敘述關羽生平:“生蒲州事豫州戰徐州守荊州萬古神州有赫;兄玄德弟翼德釋孟德擒龐德千秋至德無雙”。名廟引高才,撰聯頌神功。清朝歷代學者曾為宣封廟題門柱各聯。康熙帝以及他們對聯字跡猶存。宣封廟人文萬古,水寨兵神韻千秋。

由於該廟惠存名人古哲頗多,考古意義深遠,所以於1991年6月,宣封廟列入湛江市文物保護單位。

湛江地委副書記黃明德題字書聯

六、白鴿寨水師奉清廷之命赴臺海

於清康熙21年(1682年),太平白鴿寨水師奉調兵之命,同臺灣明鄭水軍海戰,凱旋歸來。白鴿寨水師戰功屢傳清廷。康熙帝委派工部尚書杜臻大學士查訪白鴿寨,落實白鴿寨水師戰功和供奉“天妃神”佐海戰(即水師奇聞“天妃玉扇掃沉匪船”的一段故事)。他回朝請旨加封神與廟。

七、白鴿寨與太平境內烽火臺

明代外來犯有倭寇。清代內搔村有海盜。以白鴿寨為水兵軍營。在太平海灣各村高崗都設烽火臺(煙樓墩)。完善白鴿寨水師通訊設施。

太平共有6個烽火臺(煙樓墩)。沿線從南至北海邊的通明、卜品、北山、仙鳳、仙村、王村等6條村莊各設烽火臺。每個臺間隔大約2公里。該臺地基用赤石砌成正方形。前後臺燃燒接火連鎖呼應。管理一般由鄉村從九品巡政武官負責。值班人員登臺瞭望。當發現敵情苗頭緊急時,白天即共燃柴草和白狼犀幹、不發明火, 只冒濃煙的叫 “燧” ;夜間燃柴草明火, 叫做 “烽” 。濃白煙直升空,明火通天,都易於傳遞消息,因此烽火又稱“烽燧” 。升燧火又叫“升狼煙” 。 沿海作為古代民居中心區,海盜猖狂,故設烽火臺加強海防通訊,調遣白鴿寨專業水師,打擊來犯之敵,保一方平安。

從以上六條村烽火臺設置和造甲村補給海戰兵器都看出:盛世明清時期,太平民間與白鴿寨水師協力抗敵,也反映那時兵愛民,民擁兵的兵民魚水之情。

太平海防海戰印證絲路滄桑

卜品村烽火臺遺址

太平海防海戰印證絲路滄桑

八、鴿又歸寨重興漁村展未來

太平海防海戰印證絲路滄桑
太平海防海戰印證絲路滄桑
太平海防海戰印證絲路滄桑

昔日白鴿寨,今天大漁港。在政府大力打造下,現代通明港為廣東省二級漁港。按照中央指示精神,以漁興港,以遊旺港,以商利港。擦亮明清水師白鴿寨勝景這張名片,吃海鮮到湛江,看水師來通明,觀光寓白鴿寨,廣招天下客。鳩集鵲巢,北鳥南棲,讓白鴿寨不但留得住鴿,而且引得來鳳。共同追夢,放飛理想,齊唱通明港漁歌。把白鴿寨建成紅、藍、綠色於一體的文旅商住食的天南勝地。

九、民國時年壯丁港

值1949年冬,國民黨敗退,白崇禧師抓獲太平鎮沿海各村壯丁為擔夫,從造甲、洋村沿海至通明港,分硇洲與東海島龍海天二路上船撤退臺灣。通明港此時為不堪回首的悲淚船運的“壯丁港”。

年例正月十四民俗文化活動龍門陣

太平海防海戰印證絲路滄桑
太平海防海戰印證絲路滄桑
太平海防海戰印證絲路滄桑
太平海防海戰印證絲路滄桑
太平海防海戰印證絲路滄桑
太平海防海戰印證絲路滄桑
太平海防海戰印證絲路滄桑
太平海防海戰印證絲路滄桑
太平海防海戰印證絲路滄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