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總裁:我們的處境:全球經濟現狀

首先,讓我們審視當前的處境。關於危機的深度和持續時間,我們仍面臨極大的不確定性。

然而,已然明朗的是,2020年全球經濟將急劇跌入負增長,你將從下週發佈的《世界經濟展望》中瞭解相關情況。事實上,我們預計將出現大蕭條以來最糟糕的經濟後果。

僅在3個月前,我們預計2020年基金組織成員國中將有超過160個國家實現人均收入正增長。今天,數字已經顛倒過來:我們預計今年將有超過170個國家出現人均收入負增長。

發達和發展中經濟體都將面臨暗淡的經濟前景。這次危機不分國界。每個人都身受其害。

考慮到各國延緩病毒傳播的必要防控措施,世界經濟遭到了沉重打擊,特別是零售、餐飲住宿、交通運輸和旅遊業。在多數國家,大多數勞動者或從事個體經營,或受僱於中小型企業。這些企業和工人尤其受到影響。

同時,正如衛生危機對脆弱群體的打擊最為沉重一樣,預計經濟危機對脆弱國家的打擊也是最沉重的。

非洲、拉丁美洲和亞洲多數地區的新興市場和低收入國家面臨較高的風險。這些地區的很多國家首先衛生體系較為薄弱,面臨在人口密集的城市和貧窮的貧民窟(保持社交距離幾乎不可能)抗擊病毒的可怕挑戰。這些國家首先資源較少,面臨目前的需求和供給衝擊以及金融條件急劇收緊的風險,部分國家的債務負擔可能難以持續。

它們還面臨巨大的外部壓力。

在過去兩個月中,從新興市場流出的證券投資規模約1000億美元,比全球金融危機同期高出兩倍以上。大宗商品出口國遭受了大宗商品價格崩潰的雙重打擊。僑匯——眾多窮人的命脈——預計將會萎縮。

我們預計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的外部融資總需求達到數萬億美元,而且它們只能自行籌集一部分資金,這帶來了數千億美元的剩餘融資缺口。它們迫切需要得到幫助。

令人鼓舞的消息是,所有政府當局已經迅速行動起來,事實上,它們開展了大規模協作。將於下週發佈的基金組織《財政監測報告》顯示,全世界各國已開展了規模達到大約8萬億美元的財政行動。此外,二十國集團和其他國家也實施了大規模貨幣措施。

很多較貧窮的國家也在採取大膽的財政和貨幣行動,儘管它們要應對其經濟體系面臨的根本衝擊——與富裕國家相比,它們的資源少得多。

因此,這就是全球經濟當前處境的縮影。

毫無疑問,2020年將會特別艱難。若這一流行病在下半年消退——允許逐步取消防控措施並重啟經濟活動——我們的基線假設是2021年出現局部經濟復甦。但我想再次強調,這一前景存在重大不確定性。它可能因為很多變量而出現惡化,包括流行病的持續時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