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日裡話讀書


讀書日裡話讀書

4月23日,世界讀書日如約而至。從1995年開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每年的4月23日定為“世界讀書日",希望藉此召喚人類“走向閱讀社會"。

自今年1月新冠肺炎爆發以來,疫情影響著人們的心情,限制了行動的自由,閱讀反倒起到了某種治癒的作用。百度發佈的《全民讀書搜索大數據報告》顯示,近90天來,日均超過2300萬人次在百度搜索與書籍相關的內容,累計超過21億人次,圖書類智能小程序日活躍用戶環比增長55%,表明宅在家裡的人們,閱讀成為一項重要的消遣。

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日前公佈了第十七次全家國民閱讀調查結果,為我們提供了更為詳細的數據。

調查發現,2019年我國成年國民人均紙質圖書閱讀量為4.65本,略低於上年的4.67本,人均電子書閱讀量為2.84本,低於上年的3.32本。閱讀習慣已經改變,手機和網絡成為接觸媒介的主要方式。成年國民每天手機接觸時長為100.41分鐘,互聯網時長66.05分鐘,紙質媒介為19.69分鐘。不過也有12.1%的國民平均每天閱讀1小時以上圖書。越來越多的成年國民傾向於數字化閱讀。其中43.5%的人傾向於手機閱讀,36.7%的人傾向於閱讀紙質讀物,10.6%的人傾向於在線閱讀。

這份調查結果,讓我們喜憂參半。喜的是,閱讀依然是我國國民經久不衰的優良傳統和良好習慣,當生活遭受重大影響時,閱讀還成為戰勝困難的重要方式。憂的是,與其他國家和民族相比,國人的閱讀量依然偏少。要知道,猶太人平均每人一年閱讀量為64本,遙遙領先。與西方國家和東亞日、韓鄰國相比,也有不少的差距,而且,隨著閱讀習慣的改變,碎片化閱讀大行其道,長此以往,將對一個民族的思維構成重大影響。

閱讀號稱世間最神奇之事,它永遠是文明之聲。對一個民族來說,讀書是進步前行的重要階梯;對每個個體而言,讀書乃是提升精神品位的必然選擇,它給我們前行的力量,給我們溫暖的慰籍,給我們善良的心靈,讓我們的靈魂變得飽滿充盈。腹有詩書氣自華。閱讀也許不會讓你立即獲得財富,卻可讓你深陷泥潭時仍能仰望星空,讓你身處困頓時仍能堅守自省。

博爾赫斯說,如果有天堂,那裡應該是圖書館的模樣。這是我見過的對讀書重要性的最好形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