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五霸之一的晉文公,面對來勢洶洶的楚國大軍為何退避三舍?

導語:春秋戰火,燃遍神州大陸,諸侯群起,勢要成就威名。隨著各國之間不斷的討伐和征戰,先後有五位諸侯在周天子的名存實亡下,成就了一方霸主之名。但在不同史書的記載中,這五位霸主的說法也各有不同。雖然五位霸主究竟是誰難以確定,但是有齊桓公和晉文公這兩位的霸主之名,是所有正史記載中所認同的。

其中晉文公可謂是最為不同的一位,其他諸位霸主無一不是霸道的征服和討伐,而晉文公則是靠著退避三舍的以退為進,大敗楚國稱霸春秋。在以戰養戰的亂世春秋,看晉文公如何用心計的運用和謀略的規劃,用智慧和頭腦,以及出眾的情商拿下霸主之名。

驪姬之亂 開始流亡生涯

晉文公本名重耳,出生於晉文公在位期間,乃是後來繼承王位的晉獻公的子嗣。隨著晉獻公成為太子,重耳也長大成人,並且幼年便廣交好友的他有著趙衰、狐偃、賈佗、先軫、魏犨著這五位德才兼備的知己。

春秋五霸之一的晉文公,面對來勢洶洶的楚國大軍為何退避三舍?

重耳

在晉獻公即位後,重耳未能成為太子,申生成為晉國太子。但此時深受晉獻公寵愛的驪姬為了讓自己的兒子成為太子儲君,便派人迷惑晉獻公,讓申生和重耳等其餘子嗣遠離國都。於是除了驪姬和其妹妹的兒子留在了國都,申生和重耳等人全部被送往外地。

為了進一步讓自己的兒子靠近王位,驪姬先是陷害太子申生,導致其不堪詆譭,自殺而亡。然後便是繼續誣陷重耳等其餘子嗣,但是卻讓重耳等人逃出了驪姬的魔爪。

但是重耳隨後得到的卻是父親的猜忌和憤怒,晉獻公認為重耳的不辭而別定有陰謀,便前去討伐重耳所在的蒲城。重耳逼不得已,不得不流亡至生母的故國。

春秋五霸之一的晉文公,面對來勢洶洶的楚國大軍為何退避三舍?

驪姬

雖然在晉獻公過世後,驪姬讓自己的兒子坐上王位,卻遭到了忠臣義士的反抗,最終驪姬和自己的兒子身死,晉獻公的另一個兒子夷吾即位,成為晉惠公。但是在疑心同樣極重的晉惠公心中,重耳依舊是個威脅自己位置的巨大存在,於是便派人前去追殺重耳。

在翟國帶了十幾年的重耳不得不帶上自己的好友,再次踏上流亡之路,這一路便是在數國之中四處流亡。先後流亡於衛國、齊國、曹國、宋國、鄭國、楚國和秦國七國,有的國家對於重耳的到來表示歡迎甚至盛情款待,但也有國家對重耳嗤之以鼻,甚至惡意相向。

重耳前半生的流亡之旅可謂是坎坷不斷,顛沛流離,但是流離於各國的經歷,讓重耳在後來成為晉國國君後,有了區分敵友的理由,而自己五個不離不棄的知己也是後來重耳的立國基石。

楚王善待 埋下伏筆

在重耳流亡之中,雖然四處碰壁,無人理睬,卻在楚國收到了楚成王的盛情款待。楚國此時對於重耳的示好,其實也是看中了重耳未來的潛力,認為他將來必然有機會成為晉國的下一位君主,而事實也如楚國所料。但是令楚國沒有想到的是,自己在重耳身上的投資,卻成為了自己被打敗的主要原因之一。

春秋五霸之一的晉文公,面對來勢洶洶的楚國大軍為何退避三舍?

楚王

在重耳流亡來到楚國後,身為一國之君的楚成王沒有孤高自傲,反而是放下身段,對重耳以他國使臣的崇高禮節相待。屢遭冷落的重耳惶恐不已,不敢接受楚成王的善待。但是在身邊好友的勸說下,重耳還是接受了楚成王的以禮相待,並在心中記下了這份恩情,在和楚王的一次飯局之中,許諾以後成為晉國國君後,倘若晉楚兩方對峙,晉國必然退避三舍,絕不主動進攻。而這次許諾,也為後來晉楚的對抗,埋下了巨大的伏筆。

隨後在流亡至秦國後,重耳收到了來自秦國的扶持,甚至在秦國的護送下重回晉國。而在這之前宋國同樣對重耳有著扶持的恩情,這些恩情在重耳重回晉國,成為晉文公後,都一一記在心中。雖然晉文公不會對有恩於自己的諸國動手,但是卻難以保證自己的恩人之間不會產生權力和利益的衝突和矛盾,而楚國和宋國之間便產生了直接的利益衝突。楚國主動向宋國發動了戰爭,實力不如楚國的宋國向晉文公的晉國求救,這讓晉文公陷入了兩難的境地。

圍曹衛救宋 楚晉撕破臉皮

此時的晉文公可謂是一個頭兩個大,倘若發兵幫助宋國便是主動向楚國主動進攻,違背了自己當初的承諾,一國之君言出必行,如何能夠違背誓言呢?倘若不發兵救援宋國,便是對曾經有恩於自己的人不管不顧,讓自己陷入知恩不報的惡名之中。

而晉國一個臣子的計策解決了晉文公的燃眉之急。晉文公倘若去攻打依附於楚國的曹國和衛國,楚國必然就會撤兵前去援救。

這個計策妙在既能解救宋國又不至於完全得罪楚國。果然晉文公派兵攻打曹國後,楚王決定撤兵。但是圍攻宋國的楚將領成得臣卻固執不聽從命令。成得臣不甘心就此退兵。就在楚國猶豫之際,晉文公此時卻把曹,衛兩國早早拿下,成得臣得知後非常生氣,立刻派兵去和晉軍對戰。宋國圍困之難得到解救。

春秋五霸之一的晉文公,面對來勢洶洶的楚國大軍為何退避三舍?

成得臣

但是此舉卻得罪了手握楚國兵權的成得臣,並且立馬決定向晉國的營地發起進攻。原本在楚成王的促成下,兩國交好的晉楚最終撕破臉皮,開始了龍爭虎鬥。

晉文公此圍曹衛救宋的計策,真正的妙用在於既沒有讓自己陷入不仁不義的地步,也讓後來在和楚國的交戰中,讓自己站在了道德的高端,反而是楚國氣急敗壞和晉國決裂,成為了世人詬病的對象。

退避三舍 請君入甕

在楚國和晉國的交戰過程中,晉文公還是遵守著自己當初對楚成王的承諾,對於楚國的軍隊退避三舍,絕不主動發起進攻。但是楚國卻認為是晉國無力抵抗自己的進攻,主動追擊,反而落入了晉國軍隊的包圍圈,請君入甕,楚國大敗,晉文公成就春秋霸主之名。

春秋五霸之一的晉文公,面對來勢洶洶的楚國大軍為何退避三舍?

城濮之戰 退避三舍

其實退避三舍看似是晉文公的信守承諾,後來的圍剿楚軍也是迫於自保,但是這其實都是晉文公的謀略罷了。在戰場之上,面對著來勢洶洶的敵人,倘若因為情義和承諾便退避三舍,讓出地盤,便是置自己的將士於危險之中。兵家交戰,講究的是爾虞我詐,晉文公以退為進,讓楚國放鬆警惕,以自己信守承諾作為煙霧彈,讓楚國孤軍深入,成為自己的囊中之物,明爭暗鬥中最後還是有晉文公獲得了勝利。

春秋五霸之一的晉文公,面對來勢洶洶的楚國大軍為何退避三舍?

春秋五霸之一 晉文公

退避三舍這一典故的流傳,既讓晉文公沒有失信於世人,展現了自己強大的個人魅力和高尚品格,同時也讓晉國在自己統治下潛心多年的發展,有了在戰場上的實際回報。晉國最終成為了一方諸侯強國,而晉文公也在經歷了諸多磨難和勾心鬥角後,成就了春秋霸主之名。

結束語:晉文公的退避三舍,讓我們看到了在人際交往中的人情世故。

在我們落難之際,面對向我們伸出援手的,我們要銘記於心,日後報答恩情;在我們功成名就之時,面對需要幫助的恩人,也要伸出援手,拉上一把;在陷入兩難之際,面對道義上的抉擇時,我們就要以自己的利益為主,撕破臉皮後自然由最後的勝利者書寫歷史的真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