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拱手礼、穿汉服!弘扬传统文化就这么简单吗?

时下,抖音上一条官方带头行拱手礼的视频火了,引起了抖音用户们的热烈反响和赞扬。许多学校、个人纷纷效仿,都行起了拱手礼。

同时,加上如今兴起的汉服热,与拱手礼一起,俨然成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代表,穿汉服、行拱手礼的人仿佛成了弘扬传统文化的代表。穿汉服,行拱手礼,再配上所谓的抖音古风歌曲《莫问归期》,是不是很有feel,很感动?于是在视频评论区有“传统文化回归了”“我们是礼仪之邦”“建议回归拱手礼,恢复穿汉服的传统”等留言。

行拱手礼、穿汉服!弘扬传统文化就这么简单吗?

抖音拱手礼

您可以认为我是个杠精,但我坚定认为我只是说一些客观事实和道理。首先亮出我的观点:不能回归穿汉服,也不建议行拱手礼常态化,传统文化远比这深厚悠远地多。

先说为什么不能回归穿汉服。汉服是古代农业社会的产物,那些达官贵人和士大夫不用从事农业生产,并且人们的生活节奏非常慢,穿上典雅的汉服显得很斯文,很优雅。古时中原地区的人讲礼仪,这个礼仪不是现在的“谢谢”“对不起”这些,而是一套制度。制度包括的内容很多,如最浅显的行礼,高深的如对于丧礼、祭祀等活动的规则。当然,衣冠也包括在内。而中原有一套成熟礼仪制度的人将其他没有礼仪制度地方的人称为蛮夷。但中原有他的衣冠服饰,吴越之地也有自己的特色。先秦时中原士大夫要有衣、有带、有冠,要有留长发,但吴越之地的人却是剪短发,打赤膊。这些都是根据当地的环境情况来的。

行拱手礼、穿汉服!弘扬传统文化就这么简单吗?

汉服

古人的观念有时候很难改变,但我们现代人则不然,我们容易接受新观点。比如说,我们深信不疑的观点是因地制宜、因时而变。汉服是古代农业社会的产物,而现代衣服,说点伤民族自尊心的话,大多都是西方传过来的。这也是适合时代的服饰。因为工业社会节奏快,且人口膨胀,在某些场合,早就没了你穿汉服行拱手礼的空间了。汉服的袍子拖在地上,能适应你飞奔赶公交、赶地铁的节奏吗?汉服把女性姣好的身材包裹着,能满足大夏天露马甲线、大长腿的需要吗?答案是一定不能!

且当今是全球化的时代,我们受到了很多西方思想的影响,文化和社会背景早已不是穿汉服的时代了,人们更容易在正式社交场合穿得体的西装。穿西装并不是丢脸的事,相反,这更加体现了一种包容的态度、一种与国际接轨的态度,这是自信的体现。而如果全面恢复穿汉服,则显得以自己民族为中心,给国际一种狭隘、自我感觉良好的感觉,这事实上却是一种极度不自信的表现。

因此,全面恢复穿汉服不可取,作为个人的爱好则可以。

突然兴起拱手礼是当下疫情防控的产物,为了减少人与人的近距离接触。但当疫情过后,该握手的还得握手。我个人是不建议将之常态化的。拱手礼要在穿汉服的前提下做起来才足够斯文和优雅。也许是我的审美有问题,我看到穿着现代服装行拱手礼时,会觉得有点尴尬。因为毕竟大部分人没有系统的学过拱手礼,也没有了解过拱手礼背后的文化含义,所以做出来难免有点似是而非的感觉。

行拱手礼、穿汉服!弘扬传统文化就这么简单吗?

西装握手

此外,对于高喊穿汉服就是弘扬传统文化,行拱手礼就是礼仪之邦回归的人,我只觉得他们将中华传统文化理解的太浅薄了。只能说汉服和行拱手礼是传统文化的一种变现形式和载体,而不是说它们就是传统文化。

真正的传统文化,我觉得是一种道德和思想。真正的弘扬传统文化应该是提升自己的精神层次,将一些美德内化于心,作为自己为人处世的方法,这才是弘扬传统文化。比方说,在面对道德和利益抉择时,不妨想想孟子的“舍生而取义者也”,在艰难困苦时,不妨想想“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苦,饿其体肤”。在你取得一点点小成就,迫不及待想炫耀时,去读读欧阳修的《伶官传序》,知道“满招损,谦受益”的道理。当你怨天尤人,觉得自己受到了不公正待遇时去读读韩愈的《进学解》,学学一个满腹学问却屡遭不幸的人的处事态度。批判儒家的纲常伦理、迂腐不化时,可以去看看《史记·孔子世家》,了解真正先秦刚健的、向上儒家思想。

行拱手礼、穿汉服!弘扬传统文化就这么简单吗?

论语

真正的传统文化藏在那些厚厚的书页中,藏在一些挺身而出的“扶危济困”的人的行为中,也藏在那些能够换位思考,而不是一味闹事责怪别人的想法中。却很难藏在一件衣服、一个拱手礼中。衣服和拱手礼只是表象,我们不应该舍本逐末追求所有人恢复拱手礼都穿汉服,而应去追求高尚的思想、传统的美德,这些内核。

真的,别把传统文化想得太浅薄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