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我打开新世界的26本书(附荐书单)

个人成长类


1、《暗时间》 刘未鹏


大学期间阅读的,刚看到名字以为是物理学相关的,翻开发现讲时间管理与个人成长的,是一篇篇的博客组成的,跟《黑客与画家》差不多,没有后者影响力大,但在我对时间没概念的时候帮助我理解了时间,更重要的启发是一个“暗”字,几乎所有现象背后都暗藏“玄机”,所有我们熟知的“语言”都局限了事实或真相,真正的世界需要我们用心感知


2、《相约星期二》米奇 阿尔博姆


大二有段时间比较抑郁,思考了一段生死,当时看了《追寻生命的意义》《深夜加油站遇见苏格拉底》《少有人走的路》,还在西安找了一天的天主教堂,一直看到这本书的时候,才豁然一些,倒不是因为这本书讲了多好的道理,而是这种临场感,就是临死之前的感觉,我代入感比较强,慢慢体会到了面临死亡的那种超然,这种超然豁达的人生态度我在林语堂的

《苏东坡传》里体会到很多次,后来也是靠苏东坡的精神支撑着我慢慢变得开朗起来。书很薄,讲得东西很有限,在心态或心情不好的时候可以看看。


3、《次第花开》希阿荣博堪布


今天早上还在看,昨天晚上被湖北官场的荒诞闹剧点燃了道德冲动,写了一篇文章,后来删了,早上反思的时候想起来有人跟我讲,一个人有神性的一面和动物性的一面,我们要通过对心的觉察更多地处于富有神性的一面,不要过多受限于情绪、本能等,这本书在父亲去世后,给了我很多帮助,今天早上在微信读书上再读,还是能感觉到一种从容、释然的大智慧,普通人一生可能都跳不出“我执”状态,但时不时地能“出离”,或者通过科学的心理学、人类学学习,能客观认识到佛家所讲的“无常”“无我”“因果”“菩提心”有其科学性的一面,跳出当下、跳出自我、跳出时代、跳出物种的去观察体悟周遭的世界,可能才能逐渐意识到“我”是一种怎样的存在,世界的全貌是怎么回事。


4、《我的精神家园》 王小波


我是看了一些别人纪念王小波的报道才认识这个人的,但我只看了他的《黄金时代》,可能当时过于幼稚体会不出他的文字有多好,但这本《我的精神家园》和《沉默的大多数》确实能读懂一部分,也觉得很酷,最大的启发是那篇“我的师承”,当时就感觉,阅读能给到人最大的能量可能就是让你欣赏的那些人住进你心里,甚至能变成你的一部分,重新解释你所看到的世界,后来为了提升我的思考水平,我把达尔文、德鲁克、乔布斯、青年毛泽东的头像贴在了办公室墙上,希望每天被他们凝视着做事,希望能让他们的部分思想变成我思考的本能,现在我在卧室对面的一面墙上装上了书架,每天看着这些书睡觉,希望我睡着的时候,这些书能悄悄地跟我潜意识连接,我只是一个普通的阅读者,写作者,谈不上师承,但也希望通过研读一些人的系列书籍,能让这些先贤时不时地在我思想里坐坐,跟我聊聊天。


其他:《金字塔原理》《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干法》《活法》《人类群星闪耀时》《中国哲学简史》《昨日的世界》《少年维特之烦恼》《在细雨中的呐喊》《八十年代访谈录》《岁月与性情》《妞妞》《皮囊》《禅者的初心》《培根论人生》《禅与摩托车维修的艺术》。


历史类


我买了唐德刚、吴晗、许倬云、黄仁宇、钱穆所有能买到的书,都分别只看过一两本,还没开始看,还买了哈佛中国史、剑桥中国史当做检索资料用,买了易中天早期的一些书,如《品人录》《品三国》《读城记》《中国的男人和女人》《闲话中国人》《大话方言》等,都是一个高中同学推荐的,天生对历史书没有抵抗力,我甚至觉得真实的世界全部都可以从历史书中体会到,当下这个时代只不过是过往历史的某种再现

,历史书读得越杂越多,我们对这个世界的理解会越客观, 不会轻易被某个“主义”某种“价值观”左或右的立场所蒙蔽,但历史给到一个人的可能远不止于此,如果一个人通读了很多历史,让过往很多历史事件历史经验流淌在自己的血液里,那他应该多智慧,多从容,我很羡慕读历史读得多的人,我自己也希望将来能不被生活所累,有几十年的时间专门来阅读各类历史。


5、《第三帝国的兴亡》


摘录当时自己写的豆瓣书评原话:“国庆节那会一直在看,我们眼中所有的历史事件都不是孤立的,跟民族性格、地缘政治、历史趋势、工业革新等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希特勒只是集中折射出很多而已,这本书算不得正史,属于作者个人对这段历史的解读,很多史料都非常新,但一些观点不一定经得起推敲。历史就是这样,足够长的时间才能让它得以沉淀,越远越清晰”


6、《全球通史》


也是一个在北京度过的国庆阅读的,当时已经看不上“房龙”的文字了,之前看过一战历史,二战历史,看过《奥德赛》《荷马史诗》《西方哲学史》,看过凯撒、亚历山大、拿破仑的传记,但看到这本书的时候,才把很多东西串联在一块,历史角度、地理角度、技术角度、政治角度、战争角度等等,一年前听王东岳老师的混沌课程,才重新体会到这种将你所学的所有历史地理哲学文学等知识串联到一起的感觉。


7、《天朝的崩溃》


这本书跟《八十年代访谈录》《中国农民调查》《细雨中的呐喊》等,是一个时期看的,算是反洗脑的一个过程,真正的历史不是任何人写的任何一本书里的历史,而是很多学者所写的同一段历史,你通过自己的比较选择你所相信的历史,历史永远只活在人的心中,我们任何时候都没办法还原,但这一类的书有一个好处就是为你提供

更多元化的视角来理解历史,而非官方所述的已被阉割过的历史。鸦片战争也好,晚清洋务运动也好,都不只是官方历史教材里描述得那么单一,曾国藩、李鸿章、袁世凯也并非各种立场的人所描述的那么好或那么坏,他们是生存在那个时代的物种,他们没办法按照当时西方的价值观更没办法按照现在我们所理解的世界观来看待当时的中国处境,清朝的皇帝们也一样,有些人生来就是一种悲剧,这不是自我能选择的。


8、《邓小平时代》


即便被阉割过,这本书也向我们交代了一个不一样的邓公,一个国策释放四十年的政治经济社会红利,一次南巡改变一个国家乃至全球政治格局的走向,一个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由内而外的伟大转折在他的设计下完成,他的很多话都能穿透时代,也为数代人赋能,很幸运生活在当下这个时代。


9、《明朝那些事儿》


疫情困住了一些原本没有读书习惯的人,我经常推荐这本书作为入门,我觉得阅读习惯远比看什么书更重要,毕竟习惯是关乎一辈子的事。


其他《南渡北归》《中国现代小说史》《文学回忆录》《德国通史》《中国近代史》(蒋廷黻)《中国通史》(吕思勉)《菊与刀》


管理经济类


10、《第五项修炼》


管理启蒙书,每次阅读脑袋都会爆炸,目标与现实之间的创造性张力,追根溯源的系统思考,共创式学习,管理场景和人生场景下对自我的超越等,印象深刻。所有管理者都应该阅读数十遍的书,也是我打算接下来做企业内部读书会业务主讲的书。


11、《管理的实践》


未来半年会主要阅读德鲁克的书,后半生的希望就是这个人的思想能住进我的身体里,这本书也是大学管理学教授推荐的一本书,经历了近几年的创业、管理、咨询生涯后,越发珍惜的一本书,能让这个社会正常运转是德鲁克发明“管理”这门学科的初心,但管理是一门实践,是一种博雅艺术,是靠成果来评价的,而非逻辑或者科学,也是他老人家的忠告,在现在的我看来,每一个领域都需要多元学科知识,需要跨学科的融会贯通的思维方式,才能处理好自己的事业或者选择,管理只不过是推动整个社会进步最重要的经济工具之一,当下这个社会所遇到的绝大多数难题也依赖商业化的手段来解决,所以管理、经济学会长期成为主流的显学。发明这门学科的先生就是躲不开的管理导师。


12、《旁观者》


初读德鲁克著作功利心很强,只想找到有利于拿到结果的工具或者原理,读完德鲁克的生平才发现,他把自己当做一个社会生态学家,他要对抗的是战争,是一个不能正常运转的社会,遭遇了一战目睹了二战之后,他要从社会学当中寻求世界和平、寻求社会正常运转的一种社会组织形态,最终才发现了管理这门学科,并给出了各种见解,这本书是他个人的半自传体著作,他摘取了对自己影响深刻的一些人和事,却因这些人和事塑造出了一代管理大师,这是我们的幸运。


13、《大道至简-讲给EMBA的经济学》


我个人的经济学启蒙书,陈淮老师把自己的讲义变成一本书,解读了经济学,也解读了中国经济构成,属于帮我炸开了一个全新世界的经济解读读物,受冯卫东老师影响,我接下来想学习张五常的经济学,用经济学原理解释的品牌、产品、渠道、战略、组织、文化,才是真正的管理常识。


14、《顾客为什么购买》


这本书是我顾客思维的启蒙书,我之前绝大多数思考都是单一的线性的思考,从没有结合一个产品从设计、生产、渠道、传播、接触、比较、交易、评价等系统地了解价值交互过程,这本书从顾客角度出发来观察超市动线、货架、陈列、标签等,让我对销售过程的理解豁然开朗,也因为这本书,最早接触了产品经理思维,由产品经理思维接触《精益创业》,由《精益创业》接触《创新与企业家精神》,然后从经济学、社会学、人类学角度理解一家企业。


其他 《德鲁克全集》《德鲁克和我》《失落的管理艺术》《精益创业》《从0到1》《黑客与画家》《发现商业模式》《从优秀到卓越》等


社科类


15、《态度改变与社会影响》


我也不知道当时为什么要看这本晦涩难懂的书,最后还硬着头皮看完了,但阅读过程经历了无数次颅内高潮,原来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影响是这样的,原来一群人或一个社会对一个人的影响是这样发生的,原来宗教、家长、领导是通过这样那样的一些方式影响了教徒、孩子和下属,这本书帮我解惑了很多现象,也教会了我学会管理外在的影响,通过拒绝和放弃,以及选择聚焦更为正向的精神载体来保护内心的正念、纯真、真诚,来杜绝能量上的消耗与浪费。


16、《社会性动物》


我和另一个朋友同时阅读,边读边交流的一本同样晦涩难懂的书,给我最大的启发是让我从动物的角度理解人类的各种行为,炸开了我认识世界、认识自己的另一个通道。


17、《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大学时期第一次阅读,才发现原来古希腊到古罗马,从中世纪、文艺复兴到启蒙运动,从工业革命到市场经济,从拿破仑法典到美国独立战争,都有着一条鲜活的西方人世界观演化线索,上帝奖赏创造财富的人,能给一帮人这么大的动力,第一次体会到宗教在西方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日常生活中的重要角色,以及对历史进程的推动。之前了解的西方历史太单一了。


18、《落脚城市》


北漂时期在单向街买的一本书,当时还以所在公司科宝博洛尼的安装工人视角写了一篇博客,描述了中国这场人口大迁徙,也第一次理解了工业革命背景下城市化运动的大逻辑,第一次知道城市经济学,第一次知道贫民窟积极正向的作用,第一次感受到人口大迁徙为城市注入的活力与动力。


19、20《文字小讲》《说文解字》


受欧风美雨的陶冶久了,有时候会恍然发现,自己身体里流着的是中国人的血液,从象形文字中就能体悟中国祖先的思考方式,第一次意识到原来汉字是从画变过来的,本质上是画而不是语言符号,不像阿拉伯或拉丁字母,是抽象出的符号。也渐渐发现身为中国人的骄傲,我们可以不喜欢当下这个社会中的种种不合理的制度,但我们始终是存活了五千年没中断的文化载体,在中国重新成为真正的天下大国之后,中国传统文化中应该能涌现出对当下及未来世界有所贡献的基因。


21、《技术的本质》


一个投资人推荐的,没想到可以从技术角度理解人类历史的发展历程,更没想到,从技术利用了人类成就了自己这个角度来理解技术发展历史,是多么有趣的一件事,做产品的人最应该读的一本书,技术或者产品一直在持续召唤能成就它的人, 谁能真正倾听技术的声音、倾听产品的声音,谁就能被技术或产品选中。


其他《自卑与超越》《晚学盲言》《知道分子》《乡土中国》《生育制度》


传记类


21、《苏东坡传》


第一本明确影响我人生态度的传记,高中时期,父母长期不在身边,性格内向,孤苦中胡思乱想,在苏东坡人生轨迹里被他豁达、豪爽的乐观态度所唤醒,我相信精神的力量,相信理念或信仰的力量,最早就发端于这本书和《胡适传论》,人的肉体只是一个管道,人的情绪只是动物本能,人生永远都是无常状态,生命也原本就没有意义,需要我们用积极达观的态度去赋予有趣的意义。


22、《张居正大传》朱东润


高中时期受启蒙思想影响,大学时期受改革思想影响,张居正作为改革家的形象一直深刻印在心里,政治总是让男人兴奋,张居正大传和大明王朝1566,走向共和等,也没少让我这种小读者兴奋,有幸作为旁观者和读者,体会历代的改革与革命,很满足了。


23、《曾国藩》唐浩明


曾国藩的日课12条与稻盛和夫的六项精进都是反思者自律者最喜欢的信条,我看唐浩明的曾国藩,很大程度上只是对他为人处世的原则有兴趣,就跟阅读达里奥的《原则》一样,希望故事里的曾国藩能给我更多自律方面的影响。


24、《王阳明大传》冈田武彦


冈田武彦写的是目前最好的,度阴山的我没看过,据说不好看,但所有的传记都是一个连接入口,最重要的是我们能因此认识王阳明,了解心学,最终能利用心学帮助自己,至今我没办法清晰的解释“知行合一”“致良知”“心外无物”,但王阳明一生就是成圣之路、得道之路、知行合一之路、致良知之路的写照,一个人一生可能都无法达到“此心光明”的境界,但当我们知道了有这样一种境界,我们的行为可能就变得不一样了。


25、《蒋经国传》


我对蒋经国的好奇源自于他临死前的选择,我想了解一下这样一个政治家是怎样被塑造出来的。


26、《乔布斯传》


我买得很早,前不久才看完,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一个产品要么完美,要么就是狗屎,这是乔布斯做几乎任何选择时的价值标准,选人,做产品都是这样,只选天才,狗屎会赶走天才,只做完美的产品,有任何瑕疵的都是狗屎,这样的产品经理才能创造出流行最广、影响最深的产品,也才能真正让一个产品深刻地嵌入到整个人类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中。


其他《毛泽东传》《拿破仑传》《民国政治人物》《李鸿章传》《蒋介石与现代中国》《王安石传》《武则天传》《刘邦别传》《民国三大校长》《胡适杂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