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南山:汽车产业是我国最大的产业失误

(宁南山为网红时评人,非汽车行业人士,此文观点仅供参考。)

我一直觉得,汽车产业是我国可以说最大的产业失误了,没有之一。

目前我国搞产业升级,各个主要领域都进展顺利,唯独汽车这个主战场进展缓慢。

我国自主品牌乘用车市场份额,从2010年的45.6%,下滑到2017年的43.9%,总体居然还处于下滑的状态,这还是SUV市场爆发的结果,可以说这是极为罕见的情况。

今年第二季度,自主品牌乘用车份额更是下降到了38.2%。原因呢,主要还是我们搞自主品牌的时间太晚了,人为的自我压制自主的发展。

汽车产业非常有意思,和电子产业的明显区别是:

全球电子产业的消费电子品牌,总体非常年轻。现如今的全球消费电子三强:苹果,三星,华为

年纪最大的三星电子:1969年1月成立

苹果:1976年成立

华为:1987年成立

其他更年轻的如OPPO, VIVO, 小米等就更不用说了,小米更是2010后。

电子品牌的后来者实现后来居上,没有汽车产业那么难。VIVO品牌是2009年才创立的,到今年才9年。

小米2010年成立,到现在成立才8年,

OPPO品牌是2004年创立的,华为虽然1987年就成立了,但是真正的下决心开始做消费电子市场,抛弃B2B给运营商定制手机,真正的开始做华为手机品牌是2012年。

汽车产业就不一样了,由于属于价格更昂贵技术更复杂的商品,要被认可需要更长的时间积淀,

韩系被认为是全球发达国家汽车品牌的底层了,但是实际上现代汽车距今已经有51年的历史了(成立于1967年),属于“年轻”汽车品牌。

而处于全球汽车顶端的汽车品牌,宝马(1916年),奔驰(1885年),奥迪(1909年),丰田(1938年),本田(1946年),日产(1933年),福特(1903年),通用(1908年)等

基本都是80-100年以上的历史。

比较公认高端的宝马,奔驰,奥迪,历史都在100年以上。

因此作为昂贵的大型的复杂机械,要做出品牌是需要长时间的积淀的,

品牌建设走在我们前面的韩国人,用了50年的时间,虽然其销量已经进入了全球前五位,但是其汽车品牌形象依然处于最底层,可见时间的重要性。

当然也有例外,那就是特斯拉,2003年成立,仅仅15年现在已经被视为高端品牌,但是特斯拉是在电动汽车这条全新的赛道上,虽然也是汽车,但是带有强烈的电子产品属性,维度完全不同了,并且特斯拉也是站在美国汽车和电子工业的肩膀上发展。

时间是自主品牌最需要的东西,

而长期自我压制自主品牌,是中国最大的产业战略失误之一,

这直接导致了我国自主品牌的“年轻化”,

我国现在的龙头自主车企的吉利,就是在2001年加入世贸前一天才拿到汽车“准生证”,

也可以见到世贸对于中国汽车自主品牌的推动作用。

我们说中国加入世贸对中国带来的好处的时候,最喜欢说的是这以后中国出口大发展,2001年之后,中国出口金额平均每年增长20%以上。

但是我们忽略的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最好的“衍生产品”是中国的自主品牌汽车被彻底松绑了,迎来了大发展时期,这也是“对外开放能带来什么好处”的最好案例。

2001年加入世贸后,自主品牌可以说政策上就松绑了,

奇瑞,吉利等想自己搞汽车的公司都可以公开上场了,要知道加入世贸的时候,奇瑞即使有地方政府的鼎力支持,也还要挂一个上汽奇瑞的牌子。

后面的自主品牌主要玩家的比亚迪,2005年也进入了汽车领域,如果没有加入世贸带来的大松绑,比亚迪进入汽车领域就不是2005年,而是要大大延后。

中国自主品牌启动的这一天来的太晚了点,如果早十年,二十年,不是2001年,而是1991年,1981年就大力鼓励发展,自主品牌就可以多赢得10年甚至20年的发展时间,那么今天中国的汽车产业,恐怕又不一样了。

不做自主品牌,就会直接压制汽车产业的研发投入,尤其是对本土汽车技术的研发投入,我们从数据就可以看出来,到了2017年,中国全国对汽车产业的研发投入是多少呢?

1164.6亿元,仅仅排在第三位。

我们和排在第一位的“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比起来,该产业2017年的研发投入达到了2002.8亿元,几乎是汽车产业的两倍。

我们再横向比较一下,2017年12月,欧盟委员会(EU)公布2017年工业研发投入(R&D)排行榜,大众汽车公司研发投入为136.72亿欧元,按照现在6.9的汇率,就是1080亿元,和中国全国的汽车研发投入差不多了。

我们再看看世界其他主流汽车公司的研发投入,美国通用汽车76.84亿欧元,德国戴姆勒75.36亿欧元,日本丰田汽车75.00亿欧元,美国福特汽车69.25亿欧元

这里面较低的福特汽车研发投入也达到了中国全国的47%,这里面丰田,通用,戴姆勒的研发投入都超过了中国全国汽车产业的50%。

不过多少让人欣慰的是,有两个数据可以说明中国在这方面在逐渐的扭转局面,

1:在电动汽车新赛道上,中国和西方公司的投入差距大大缩小,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电动汽车发生了两个价值份额变化,一个是价值向电池转移,电池的成本占到了电动汽车的四分之一甚至更高,而电池的研发投入属于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中国在这方面的投入很大,并不弱。

一个是价值向电子产品转移,电动汽车的“电子化”非常明显,各种电子设备,车载软件的价值占比增大,而中国在电子设备方面的价值份额和研发投入都是高于汽车产业的,而且我们要注意到“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是我国研发投入最高的产业。

也就是说,电动汽车的出现,让汽车产业发生了赛道偏移,汽车产业和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以及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重合了起来,直接导致中国合并计算的研发投入大大增加。

2:最近三年中国对汽车产业的投入增速很高

实际上,2015-2017年中国汽车产业的研发投入三年累计增长了28.8%,是研发投入排名前15名的产业中增速最高的。除了自主品牌头部企业上汽,吉利,广汽等这几年的快速增长,以及各大车企越来越重视自主品牌之外,各种造车新势力的涌入也是一个原因。

当然,隐忧是我国汽车产业在2018年遭受了市场的寒流,

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分析,我们就看乘用车:

7月乘用车销售158.95万辆,同比下降5.30%

8月乘用车销售178.99万辆,同比下降4.55%

9月,乘用车销售206.05万辆,同比下降12.04%。

10月,乘用车销售204.68万辆,同比下降12.99%。

最近的几个月,乘用车的销量都出现了不小的跌幅,已经影响到了我国自主品牌头部企业的营收增幅,也一定会影响到我国汽车产业研发投入的的增速。

这几年的房地产贷款增速过高,挤压了作为大宗消费的汽车的空间,最终也传导到了汽车的研发投入增速上面,10月份开始的个税减税,看能不能带来一些积极的影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