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服“漢化”丨千百年來民族文化交融與發展的獨特標誌

引言

說起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文化,不得不提的文化元素裡面的服飾文化。

在這些服飾裡面,來自西域一帶的“胡服”,在不斷的民族文化交流與融合中被漢族的人所接受。

西域這個地方陰,其本身的地理位置比較特殊,再加上人文資源的獨特,所以東西方的文化就在這個地方進行了交匯與交流,也因此在這個地方形成了文化的積澱。

所以胡人這種衣服不僅反映了當地遊牧民族著裝方面的一些風俗習慣,並且還融會了中亞各個國家的服裝文化。

胡服逐漸“漢化”的起源

胡服進入華夏,可以追溯到趙武靈王對於胡人騎射服改革。

最先接受並且採用這種服飾的便是趙武靈王,同時他也是中國這上下幾千年歷史中第一個對服飾進行改革的人。

在公元前的307年,他就頒佈了胡服令,在當時最直接的原因便是為了對抗北方那些遊牧民族的入侵以及邊境的騷擾,所以大力的推行胡服騎射。

胡服“漢化”丨千百年來民族文化交融與發展的獨特標誌

但在當時他的這種做法受到很多人的阻擋以及各個方面的阻礙,可縱使這樣他依舊沒有放棄,相信自己一定能把北方胡人所佔有的領地和這些文化都據為己有,於是他便第一個帶頭穿起了胡人的服裝。

在他帶頭的時候,還懇求他的叔父也同他一樣改穿胡服從,為朝中的文武百官起帶頭作用,可是這種做法得到了他叔父的極力反對,就連公子也稱病不上朝。

使者將其叔父之話轉告給趙武靈王:現在對於王朝的而言需要用禮儀制度來實,周邊的國家前來朝拜,讓各個地方的蠻夷來學習我們國家的禮儀,可是現在作為君王的您卻捨棄我們的傳統,反而去效仿胡人的服飾,這明擺的是想要改變傳統違揹人心啊,所以希望能夠慎重考慮。

在這種情況下,趙武靈王親自前往,並且當面解釋說道:如果我們國家沒有騎馬和射箭這些裝備,並且沒有騎馬和射箭這些技藝,我們的趙國現在處於東有齊國,北有燕國,並且還和秦國和韓國兩個國家作為鄰居。

在這樣的地理環境之下,如果這些國家對我們的國家發起了侵犯,騷擾了我們國家的子民,這時候我們怎麼保住自己的誠實呢?

胡服“漢化”丨千百年來民族文化交融與發展的獨特標誌

所以他決定改變服飾,學習胡人的騎士技藝,因為這樣可以在其他國家侵犯我國領土的時候用以抵禦災難,並且還可以血洗之前的國恥,聽了這席話之後,趙王的叔父也有所改變,同時公子也幡然醒悟過來都欣然地接受了趙武靈王的建議。

這時候趙武靈王親自賜予公子胡服,第二天他們便穿著胡服上朝,也正因如此,趙王正式下令朝中的文武百官開始穿胡服上朝,並且大力倡導天下的子民學習騎馬,學習射箭。

從這裡就可以看得出,趙王在當時引進胡服並不是單單的改變服飾的變化,最重要的是藉助穿胡服這樣的舉措來壯大自己的軍事力量,同時號召天下的人學習騎馬,學習射箭,以御外敵。

最重要的是胡服這種服裝以長袍為主,男女都可以穿上,並且上下也都差不多,對於服裝特徵而言,一般都是圓領窄袖。

長袍的顏色一般情況下比較暗一些,有灰綠色,灰藍色,黑綠色等等,並且紋樣也十分的樸素沒有那麼多的顏色搭配。

在這其中貴族階層的長袍就會顯得精緻一些,通常會平繡一些花紋,但是漢服相比胡福而言就顯得繁瑣多了。

胡服“漢化”丨千百年來民族文化交融與發展的獨特標誌

是因為秦漢時期的曲裾穿起來十分的長裙襬都能夠拖到地上,並且下襬成喇叭狀,走路的時候不會將自己的腳露出來,通常情況下用膠領領口也十分的低,這是為了露出裡面所穿衣服的衣領。

漢服概括起來說便是寬袍大袖,而胡服則是緊身的小袖子,並且漢服沒有合檔的褲子,而胡服就大有不同,胡服便有合檔的褲子。

同時胡服穿起來還很方便,在行軍打仗和平時的幹活之中都能夠穿。在借鑑胡服這種服飾之下,漢服的袖口等各個地方也有所改動,袖口沒有之前那麼寬大,變得緊小起來。

胡服在漢朝和魏晉南北時期的改變與發展

隨著時代的變更,到了漢朝和魏晉南北朝的時期,胡服已經算是比較盛行的了。

漢靈帝劉宏對胡服可謂是一見鍾情,不僅在禮儀上追尋和效仿湖人的習俗,穿著湖人的衣服,並且連生活方式上也在採用著湖人的生活方式。

因為他位於一國之君,他的做法必然而然就引起了貴族階級以及文武百官的效仿,所以在整個京城當時都是胡人的習俗盛行。

但也正是因為漢靈帝對胡服以及胡人的習俗十分的投入與喜愛,所以不理朝政,國家的大權逐步被架空,最後以黃金起義的爆發而沒落。

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這可謂是中國歷史上王朝更迭最為頻繁的一個時代,這時候人們生活流離顛沛。

為了躲避戰亂以及動盪不安,包括天災等等,這就使得很多的北方遊牧民族向南方進行遷移,通過這次的遷移,很多遊牧民族就入侵了中原,同時也將胡服帶到了中原各個地區。

胡服“漢化”丨千百年來民族文化交融與發展的獨特標誌

在南北朝的時期,少數民族也最開始相繼建立,按照他們原有民族制定起相應的服飾,但後來受到了漢文化的影響,所以逐漸就羨慕起了漢族傳統的文化以及漢族的制度,於是便廢除了湖人的習俗以及湖人的服飾,改穿漢服,並且將漢服視為禮服。

到了北魏孝文帝的時候,遷都洛陽便開始了全面的改革,為了加快漢文化的進程,所以孝文帝便下令改革服飾制度,命令所有的人,不管是男的還是女的,均要穿漢服,並且廢除了鮮卑族的胡服。

或身自歌舞,盡日通宵,或散發胡服,雜衣錦彩。""自屏後呼其妻出拜二帝曰:'此女汝家人也。'婦人出拜已,衣胡服,二帝不能識之。"

在廢除之後也對胡服做了一些改動,像這一時期人們所穿的衣服就比較輕便且實用了,在漢族接受了折以後做了一些細小的改動,將原來細長窄的衣袖改成了下部,稍微要寬大一點的長袖子,便於人們進行日常的勞作。

到了南北朝的時期,南方的漢人也開始穿著這種衣服,所以在最後採取了比較折中的辦法,那就是在上升折一加大加寬的同時,也對下身的褲子加大了褲管變成了大褲腿的褲子。

唐朝時期民族文化交流與融合下胡服的發展

唐朝時期的湖人舞蹈很受唐朝人的歡迎,在當時唐玄宗楊貴妃和安祿山這些人都十分的擅長跳湖人的舞蹈,在當時湖人的舞蹈種類也十分的多,並且從西域傳來的湖人歌舞,也有從中亞塔什干一帶傳來的胡騰舞,還有廣為人們所追捧所喜歡的霓裳羽衣舞。

在這一時期,胡服便就十分的流行,與此同時,這一時期的胡服最典型的特徵便是圓領,也是最具代表性的男裝。

胡服“漢化”丨千百年來民族文化交融與發展的獨特標誌

唐朝當時的首都,在長安這個地方是世界著名的東西方文化交流的中心,在這一時期長安城內居住的不僅有大量的漢族人,還有很多的外國人,就像日本人,阿拉伯人,越南人以及印度人。

所以這些使者都集中在了長安這一地方,從中國的文化中吸取了很多的精華。所以到今天來看,在和中國東面相接鄰的一些國家裡面,就像日本和朝鮮等地還仍舊保留著有關中國傳統的服飾。

在唐朝最為顯著的一個特徵,也就是這一時期的女性裡面穿胡服的人是最多的,然而這種現象也和當時的文化生活有著密切的關係,最重要的是胡人舞蹈的流行,這對於唐代婦女服裝的變化有著直接的影響。

到了宋朝時期,漢族的皇帝頒佈了法令,禁止胡人的服裝和湖人的習俗,復興漢族的文化和漢族的服飾。

這一時期宋代北方遊牧民族契丹人的力量逐步的強大起來,已經對宋朝構成了很大的威脅,在這一時期宋朝的統治者就十分的害怕,胡福之風再次興起,同時也擔心漢人穿上胡服之後,很難分辨出來是漢人還是湖人。

胡服“漢化”丨千百年來民族文化交融與發展的獨特標誌

所以就多次下令民間百姓禁止穿湖人的衣服,禁止效仿胡人的習俗,明代之時,明朝便下令要驅逐蒙古的統治者,整頓漢族的禮儀,恢復漢族的傳統。

所以在明朝建立政權,最初的時候就下令禁止胡服,同時還不許說胡人所說的語言,也不許使用胡姓

因此這一時期的服裝便吸納蒙古族服裝的元素,再往後到了清代中晚期的時候,漢族婦女的服裝也逐漸的趨向滿化。

結語

胡服的漢化從直接意義上可以理解為在趙王時期推行胡服並且學習騎馬射箭,這是為了壯大自己的軍隊,並且促進當時的發展。

另一個方面也就通過這一種做法減弱了,華夏民族對當時胡人的鄙視心理,增強了胡人對華夏民族的歸順心。

也可以說是這一做法為中原華夏民族和北方的遊牧民族之間文化的大融合以及經濟的來往奠定下了基礎,同時也促進了秦漢時期各個民族大融合大一統局面的形成。

也正是這種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才促成了秦漢能夠統一全國各個民族也才成就了歷史上唯一的一個統一各個民族的王朝,同時於今天而言,這也是維持民族團結和國家統一的最根本因素。


參考歷史文獻:

《通典》

《資治通鑑》

《夢溪筆談》

《後漢書·五行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