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滅亡後,太史公為何刻意強調,項羽是雙瞳,帝舜也是雙瞳?

[朋友,“過期大還丹”將為您深度剖析歷史上的傳奇人物和事件,敬請斧正!歡迎關注、點贊和交流!]

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秦始皇一統六國後巡視天下,在南巡至湘山祠時,突遇大風浪,幾乎難以渡江。於是始皇帝問隨行博士:“這個湘山祠中祭祀的湘君是什麼神靈啊?”博士回答:“我聽說是帝舜的妻子(帝堯的女兒)娥皇、女英葬在此處。”始皇帝聽聞此言,突然暴怒起來,立時徵發三千刑徒伐光湘山上的樹木,並給山體塗上赭色,以示對這兩位神女進行嚴厲的懲戒。

大秦滅亡後,太史公為何刻意強調,項羽是雙瞳,帝舜也是雙瞳?

伐赭湘山

始皇帝為何突然怒不可竭,要對兩位女神暴戾相向呢?

一種說法是,秦始皇一統天下後,內心非常膨脹,連古時的五帝三王都有些看不上了,甚至動了給鬼神立規矩的心思。正巧巡遊途中遇到湘水女神興風作浪,自己送上門來,而且這兩位身份尊貴,乃堯女舜妻,正適合拿來給鬼神立威,於是就被始皇帝做了殺雞儆猴的靶子。

也有人認為,秦始皇之所以暴怒,是因為之前在泗水打撈周鼎未果,心情正不爽,又遇到大風浪受到驚嚇,自然會火冒三丈,於是就把一腔怒氣全都傾瀉到不開眼的湘水女神身上。

“給鬼神立規矩”的說法雖然很霸氣,但其實與史書上記載的秦始皇對待鬼神的心態是不相符的。

秦始皇自一統六國後就對大秦能否千秋萬代有些患得患失,因此對天命、鬼神之說非常迷信。先是篤信“五德終始說”,時刻提防有土德之人橫空出世,推翻大秦江山。後又相信燕人盧生以鬼神事獻上的“亡秦者胡也”的讖語,而發兵三十萬北擊匈奴。

大秦滅亡後,太史公為何刻意強調,項羽是雙瞳,帝舜也是雙瞳?

亡秦者胡也

為了大秦的萬世基業,他還迷戀起長生不死之術,試圖尋訪仙山獲得不死藥,甚至放言“吾慕真人,自謂真人,不稱朕”。

巡遊湘山這一年是始皇帝二十八年,他派往東海仙山尋求長生不死之藥的第一波船隊已經出發,在巡遊途中,對鬼神也表現出了極高的禮敬,一路祭祀名山大川和八神,並向羨門、高誓等仙人祈求福佑。因此,此時的秦始皇顯然不可能有什麼給“鬼神立規矩”的想法。

既然秦始皇如此禮敬鬼神,那麼自然也斷不可能因遭遇風浪而遷怒鬼神。一個明顯的例子是,秦始皇在封禪泰山時同樣曾遭遇風雨爆至,被迫在一株樹下避雨休憩。但他並未暴怒著要給泰山上刑罰,反而在雨後賜封避雨的那株樹為“五大夫”。

大秦滅亡後,太史公為何刻意強調,項羽是雙瞳,帝舜也是雙瞳?

尋訪仙山的童女

那麼秦始皇究竟是因為什麼原因要對湘水女神施以刑罰呢?讓我們再次細讀《史記》原文,很明確,始皇帝在遭遇大風浪時其實並未火冒三丈,而是在聽到湘山祠中祭祀的是堯女舜妻後突然暴怒起來。

也就是說,讓始皇帝心情不爽的明顯不是大風浪和打撈周鼎未果,而是堯女舜妻。

為何秦始皇一聽到堯女舜妻就膈應呢?其實這要從“五德終始說”談起。

“五德終始說”是戰國時齊人鄒衍所創立的一種學說,這個學說在古代的影響非常大,一直到宋金時代才退出政治舞臺,號稱“自秦推五勝,以水德自名,由漢以來,有國者未始不由於此說”。

所謂五德指的是水、火、木、金、土五行,鄒衍為了使其學說更有“天命所歸”的意味,將五行稱為五德,五德依次與黃帝以來的各個朝代相對應,通過五德相勝來驗證和預言王朝的興替。

那麼秦始皇統一六國後為什麼會推行五德終始說呢?

說起來還和秦相呂不韋有關。呂不韋為相時,秦國已呈現出吞併六國之勢,可以說統一天下近在咫尺。

大秦滅亡後,太史公為何刻意強調,項羽是雙瞳,帝舜也是雙瞳?

秦滅六國時間線

然而即將親政的秦王嬴政卻深受《商君書》的影響,這與呂不韋的理念不合,他深怕深受法家思想影響的秦王在一統天下後執政過於嚴苛而激起六國遺民的反抗,於是廣招賓客,總結歷史經驗教訓、綜合百家之長為秦王編寫了一部以儒、道家學說為基的《呂氏春秋》作為治國借鑑。

《呂氏春秋》在《應同》篇中對鄒衍的“五德終始說”進行了詳細的闡述,不僅如此,呂不韋自己也經常在嬴政跟前嘮叨,敦促他要順應水德,早日改制易服色以抓住上天賜予的機會。

什麼原因呢?原來“五德終始說”雖然是陰陽五行學說,但同樣希望君主行仁義、施德政,這與呂不韋的理念是一致的。

可見,呂不韋對即將親政的嬴政真是操碎了心。為了把他從法家的“邪路”上拉回來,連哄帶騙,各種手段一起上。

大秦滅亡後,太史公為何刻意強調,項羽是雙瞳,帝舜也是雙瞳?

呂不韋和嬴政關係複雜

可惜,呂不韋的一番努力最終打了水漂,秦始皇對《呂氏春秋》這部書根本看不上,最終仍是以《商君書》為立國之本,結果“暴秦”二世而亡,殊為可惜。

雖然秦始皇瞧不上儒道學說,但對“五德終始說”卻有些情有獨鍾,因為這個學說在當時實在太高明瞭。

首先,“五德終始說”為秦吞併六國披上了“順應天數”的外衣,自然而然的將秦列入了黃帝(土德)、夏(木德)、商(金德)、周(火德)、秦(水德)的王朝循環體系中,一舉將秦王與深入人心的聖賢君王黃帝、禹、湯、文王並列。這非常有利於秦王地位的穩固,以及統一後六國民心的穩定。

其次,單就“五德終始說”自身而言,其以五行相剋相生為理論依據,這在當時也是從君主到百姓都深信不疑的先進理論。

大秦滅亡後,太史公為何刻意強調,項羽是雙瞳,帝舜也是雙瞳?

五德終始說

因此秦始皇統一天下後,迫不及待的推行“五德終始說”,採取了一系列的舉措。

將原本使用的周曆改為顓頊歷,顓頊歷以夏曆十月為歲首,合水德之數。因為水配黑色,所以更改服色為黑色,令百姓以黑巾覆頭,稱為“黔首”。由於水數為六,所以秦數尚六,比如符、法冠皆六寸,一輿六尺,六尺為步,乘六馬,分三十六郡,鑄金人十二等等。

不過,有一點可能是呂不韋所想不到的,他向秦王推薦“五德終始說”的本意是為了推行仁政,所謂“水德”,指的是“水蓄養萬物”之德,講究的是推行節儉、養民之政。

然而秦始皇卻劍走偏鋒,採用了“水主陰,陰刑殺,故急法刻削,以合五德之數”的“水德”,反而契合了法家的“嚴刑峻法”思想,導致秦政更加崇尚刑法,反而成為秦二世而亡的推手之一。

大秦滅亡後,太史公為何刻意強調,項羽是雙瞳,帝舜也是雙瞳?

秦尚黑

那麼秦始皇推行“五德終始說”是僅僅為了維護統治的需要,還是真的相信呢?

本人以為,他是真信!這從他後來把“五德終始說”打入冷宮,以及滿世界搜尋“土德”之人就可以看出。如果不信,何必如此在乎呢?

“五德終始說”雖然為秦代周提供了完美的理論依據,但是,這種學說畢竟是一種歷史循環學說,既然“秦水”能夠代“周火”,那麼將來自然也會有土德之朝來取代“秦水”,這是秦始皇所不能容忍的,他追求的是大秦的萬世基業。

回過味來的秦始皇很快就把支持“五德終始說”的博士、方士打入冷宮,然而芥蒂已經在他心中生根發芽,這使得他對“土德”充滿了警惕和恐懼。

好,解釋完秦始皇推行“五德終始說”的前因後果,現在讓我們重新回到湘水女神這件事上。秦始皇為何一聽到堯女舜妻就膈應呢,原來堯舜皆為“土德”之人。

雖然後世的“五德終始說”將少昊、顓頊、帝嚳、堯、舜等上古帝王也進行了如下排序:黃帝(土)→少昊(金)→顓頊(水)→帝嚳(木)→唐堯(火)→虞舜(土)。

但根據《應同》可知,鄒衍的最初版本實際上是把五帝時代視為一個連貫的王朝,顓頊、帝嚳、堯、舜均為黃帝后裔,同為土德之人。

既為土德,那就對大秦有所妨礙,也難怪秦始皇對上古五帝不僅毫無尊重之意,反而經常表現出赤裸裸的蔑視和嘲諷。比如,以“皇帝”為號,壓五帝一頭,甚至將“古之五帝三王,知教不同,法度不明,假威鬼神,以欺遠方,實不稱名”的話語直白的刻於金石之上。

前文說過,秦始皇對鬼神還是非常客氣的,但對於有妨大秦國運的鬼神,同樣也會施以雷霆之威,湘誰女神應該就是因為是堯女舜妻的緣故而被施以伐赭之刑。

然而令人諷刺的是,秦始皇提防了半生擁有土德的帝舜,臨終了,大秦還是亡在帝舜之手。

太史公在《史記·項羽本紀》末尾寫道:我聽周生說,帝舜的眼睛是雙瞳,又聽說項羽的眼睛也是雙瞳,莫非項羽是帝舜的轉世,不然他為何起勢的如此迅速呢?

看來太史公也看透了秦始皇強橫外表下的惶恐內心,他其實懼怕帝舜等土德之人,懼怕他的千秋萬代的美夢毀於此人之手。

大秦滅亡後,太史公為何刻意強調,項羽是雙瞳,帝舜也是雙瞳?

西楚霸王

不過,話又說回來,為何鄒衍會認定黃帝為土德呢?

這可能和黃帝的“黃”字有關,許慎在《說文·黃部》中解釋“黃,地之色也”,《史記·五帝本紀》中說“有土德之瑞,故號黃帝”,以此來看,鄒衍有很大可能是因為黃帝的“黃”表示大地之色的原因才將其定位土德。

然而,黃帝的“黃”起初可能根本不是“地之色”的含義,而是一個象形字,表示“玉佩之形”。《山海經》中記載黃帝與玉關係密切,食玉饗玉,取玉投玉;《越絕書》中也有黃帝“以玉為兵”的記載。

“又西北四百二十里,曰峚山,……,其中多白玉,是有玉膏,其源沸沸湯湯,黃帝是食是饗。是生玄玉,玉膏所出,以灌丹木。丹木五歲,五色乃清,五味乃馨。黃帝乃取峚山之玉榮,而投之鐘山之陽。”——《山海經·西山經》

“至黃帝之時,以玉為兵,以伐樹木為宮室,鑿地。”——《越絕書》

另外,上古氏族的名號多與關係民生的重大發明有關,比如嘗百草的神農氏,發明建造房屋的有巢氏,鑽木取火的燧人氏,鞣皮製革的皮氏等。黃帝一族很可能也是這種情況,他們是玉器的製造者和使用者,從而獲得“黃帝”的名號。

大秦滅亡後,太史公為何刻意強調,項羽是雙瞳,帝舜也是雙瞳?

“黃”字的演變

如果真是如此的話,鄒衍認定黃帝為土德的理由可就不太站得住腳,更為搞笑的是,取代大秦江山的漢帝劉邦也自認為黑帝,仍是水德,制度服色一如秦舊,那漢和秦究竟誰是水德呢?秦始皇如果知道這種情況,是否會哭笑不得呢?

參考:《秦始皇伐赭湘山發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