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提“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

疫情對全球經濟的影響是巨大的,覆巢之下焉有完卵,每一個人都受到強烈的衝擊。不論你是超級富豪、達官顯貴,亦或凡夫走卒、下里巴人,它或衝擊了你的錢袋子,或衝擊了你的心靈。

總之,它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方式,也必將改變世界的經濟政治格局。它引起了大家對所處的宏觀經濟環境的關注,街頭巷尾之處到處談的都流動性,刺激等經濟學名詞。

重提“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


每一次重大事件,都會引起人們的反思,然後讓我們趨利避害,走向好的一面。例如美日等國,在這次疫情中看到製造業空心化及產業鏈的不合理對其的重大影響,提出了企業回遷的策略。

我們呢?我們該沾沾自喜嗎?

我們的製造業真的就強大到世界離不開中國了嗎?最近工業和信息化部部長就指出了我國製造業的短板。概括一下大致就是我們的製造業仍處於全球的第三梯隊,中國製造業要成為真正製造業的強國至少要30年。具體表現就是:缺乏創新的理念與投入;結構不夠優化,真正具國際競爭力的企業很少;節能減排等環保與發展的矛盾;人口紅利減少………

也就是說我們的製造業個子很大,但不夠強,我們的基礎配套能力不足。真正的高精尖材料仍依賴美、日、歐盟等製造業強國,重大技術裝備生產能力也嚴重不足。製造業不僅到處充斥著短期行為,而且現在撤離製造業轉向服務業甚至房地產業趨向很嚴重。前兩年很多人都調侃說做製造業辛辛苦苦一年的淨利潤,不及在一線城市炒幾套房。這不是幽默及笑話,這就是事實。

重提“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

還是我們的苗部長所說大力發展服務業離不開工業強國作為基礎。就以美國來說吧,美國自上個世紀七十年代佈雷頓森林體系解體以來大力發金融等服務業,但其在科研創新、專利技術等核心競爭力方面一直處於世界領先的地位,其大學集聚著70%的諾貝爾獎獲獎者;以科學貢獻排名的世界前二十所大學中,其囊括了17所,培養了全球頂尖的科學家和工程師;全球十大科技頂尖公司美國佔八家……

芯片製造是電子信息技術產業的核心技術,我國每年的進口額約2000億美元,甚至超過石油,成為制約我國電子信息技術產業發展的瓶頸。

沒有核心競爭力的企業處處受制於人,關鍵技術,專利及商標權掌握在別人手裡,我們處處受制於人。前兩年國內一通訊巨頭與美國的風波就給我們敲響了警鐘。只有對創新及創新引領全域的精神落到實處我們才能由目前的低端製造升級到高精製造(曹德旺先生最近說製造業沒有高低之分,在疫情的特殊條件下是對的。而且他也是在美日表態撤企時表達我們要重視的氛圍下說的)。

前段時間看過一篇文章,說中金公司把蘋果的利潤分解,代工企業只拿走5%,其餘95%由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企業拿走了。這就是創新及知識的力量。沒有這些,在製造業的盛宴中我們只能食人殘渣。而且這種低人力成本的比較優勢正在逐步喪失,這也拖延了我國人民走向富裕的進程,弱化了人民的幸福感。

所以我們要加大原有的引導企業投入到科研及創新的激勵政策的力度,並無偏差的執行。更要在科研、高校等機構中營造良好的學術氛圍,形成正向激勵。而不是做了一定成績就去從政,自廢武功,甚至以自己的行政資源去謀取名利,寒了認真踏實做學術的人的心,我們在這方面公有制佔主體,本應有這個政策優勢。

行文到最後,自然地想起了鄧小平同志提出的“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這句話,在如今有重提的必要。

重提“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

您認為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