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發改委「定調」,和愈發清晰的產業互聯網路徑

國家發改委「定調」,和愈發清晰的產業互聯網路徑

產業互聯網將是實體經濟轉型的關鍵路徑,這已經成為政府和行業的共識。


撰文|付雲

出品|產業家


產業互聯網被正式“定調”。

一個新的熱點是,近日國家發改委發佈了《關於推進“上雲用數賦智”行動,培育新經濟發展實施方案》(以下簡稱《方案》),旨在加快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助力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同時更提出了多項舉措。

細節值得深度聚焦。據瞭解,《方案》中首次提出“構建多層聯動的產業互聯網平臺”,將產業互聯網上升至國家層面,建議政府、平臺型企業、行業龍頭企業與中小微企業等多層聯動,通過推進企業級數字基礎設施、核心資源的開放,引導平臺企業、行業龍頭企業整合開放資源等方式,共建數字化技術及解決方案,助力中小微企業數字化轉型,最終實現整體經濟的轉型升級,高質量發展。

企業界已經先行快跑。例如,騰訊於2018年9月份進行組織架構調整,提出“擁抱產業互聯網”戰略,之後阿里巴巴、百度、華為等企業也進行組織架構調整,構建面向數字經濟時代的基礎設施。

可以看到,產業互聯網或將成為實體經濟轉型的關鍵路徑,而這已然成為了政府和行業的共識。

六大方向三大目標

助力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

文件中指出,《方案》的發佈是按照此前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要充分發揮技術創新和賦能作用抗擊疫情影響、做好“六穩”工作,進一步加快產業數字化轉型,培育新經濟發展。更重要的是,助力打造現代化產業體系,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

國家發改委「定調」,和愈發清晰的產業互聯網路徑

《方案》中也明確了數字化轉型的三大目標。第一,打造數字化企業。在企業“上雲”等工作基礎上,促進企業研發設計、生產加工、經營管理、銷售服務等業務數字化轉型。支持平臺企業幫助中小微企業渡過難關,提供多層次、多樣化服務,減成本、降門檻、縮週期,提高轉型成功率,提升企業發展活力。

第二,構建數字化產業鏈。打通產業鏈上下游企業數據通道,促進全渠道、全鏈路供需調配和精準對接,以數據供應鏈引領物資鏈,促進產業鏈高效協同,有力支撐產業基礎高級化和產業鏈現代化。

第三,培育數字化生態。打破傳統商業模式,通過產業與金融、物流、交易市場、社交網絡等生產性服務業的跨界融合,著力推進農業、工業服務型創新,培育新業態。以數字化平臺為依託,構建“生產服務+商業模式+金融服務”數字化生態,形成數字經濟新實體,充分發掘新內需。

落到執行層面,《方案》中提出了六個主要方向,包括:築基礎,夯實數字化轉型技術支撐;搭平臺,構建多層聯動的產業互聯網平臺;促轉型,加快企業“上雲用數賦智”;建生態,建立跨界融合的數字化生態;興業態,拓展經濟發展新空間;強服務,加大數字化轉型支撐保障。

五大舉措搭建產業互聯網平臺

值得注意的是,《方案》中提出了“搭建產業互聯網平臺”,這也是中央部委層面,首次在對外發布的正式文件中提出並明確“產業互聯網”相關內容。

產業互聯網平臺建設的具體行動涵蓋五大舉措,需要政府、平臺型企業、行業龍頭企業與中小微企業多方聯動:第一,要培育企業技術中心、產業創新中心和創新服務綜合體。第二,要加快完善數字基礎設施,推進企業級數字基礎設施開放,促進產業數據中臺應用,向中小微企業分享中臺業務資源。第三,推進企業核心資源開放。支持平臺免費提供基礎業務服務,從增值服務中按使用效果適當收取租金以補償基礎業務投入。第四,鼓勵擁有核心技術的企業開放軟件源代碼、硬件設計和應用服務。第五,引導平臺企業、行業龍頭企業整合開放資源,鼓勵以區域、行業、園區為整體,共建數字化技術及解決方案社區,構建產業互聯網平臺,為中小微企業數字化轉型賦能。

通過數字基礎設施、核心技術的開放共享,為各行各業提供數字化技術和解決方案,是產業互聯網平臺落地的關鍵舉措。

實際上,在提出搭建產業互聯網平臺之前,為推動數字經濟發展,從2015-2018年,國家層面相繼提出“互聯網+”、“數字中國”戰略,推動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信息技術的持續廣泛應用,為經濟發展提供數字化新動能,讓科技更好服務我國經濟社會發展。

2018年,騰訊公司董事會主席兼首席執行官馬化騰作為全國人大代表提交多項建議,其中一條便是《關於加快建設數字中國,不斷增進民生福祉的建議》,建議引入社會力量,共建數字中國。

沿著這一路徑,同一年,也就是2018年9月30日,騰訊宣佈新一輪組織架構調整:原有七大事業群(BG)重組為六大事業群,明確提出“紮根消費互聯網,擁抱產業互聯網”,併成立全新的事業群——雲與智慧產業事業群(CSIG,即Cloud and Smart Industries Group),承擔騰訊開拓產業互聯網的歷史任務。

這也是首家將“產業互聯網”提升至戰略層面的企業。按照騰訊方面的說法,騰訊產業互聯網定位“數字化助手”,做好“連接器”,“提供最有效的數字接口和最完備的數字工具箱”,助力各行各業實現數字化轉型升級。

隨後的2018年11月,阿里雲事業群宣佈升級為阿里雲智能事業群,整合阿里巴巴旗下數據庫、基礎技術架構平臺等技術能力全面和阿里雲進行結合。阿里巴巴董事會主席兼首席執行官張勇在公開信中稱,此舉的目標是構建數字經濟時代面向全社會基於雲計算的智能化技術基礎設施。

國家發改委「定調」,和愈發清晰的產業互聯網路徑

進入2020年之後,百度和華為也相繼宣佈其產業互聯網相關佈局。百度AI體系整合為“百度人工智能體系”(AI Group),同時其智慧政務、智慧醫療、智慧金融、智能客服與營銷四大業務板塊升級為四大事業部;華為則將華為“Cloud&AI”調整為第四大BG,成立獨立團。

與此同時,中央方面也多次提出加快“新基建“的建設速度,重點提出要大力推動5G、雲計算、大數據等數字基礎設施的建設,將推動加快各行各業的數字化進程,同時推動形成新的產品服務、生產體系和商業模式。例如,5G可以推動自動駕駛、遠程醫療等領域實現從量到質的飛躍。

可以預見,產業互聯網或將成為助力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一股核心力量。實際上,從此次疫情的應對當中,也可以窺見產業互聯網的實效。

總結來說,此次疫情可以視為一次基於數字化的產業互聯網的緊急“演習”,而後者也恰恰成了危機中企業的最佳保衛者。

幾個明顯的案例是,面對疫情衝擊,各界停工停學,而過去數年永輝、西貝等各界企業,在騰訊產業互聯網助力下所推進建設的數字化,在疫情阻擊戰中則是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如面臨門店運轉幾乎停滯、資金週轉極度吃緊等情況的西貝,通過企業微信和微信的互通功能,將旗下全國200多家門店客戶經理和9萬多名顧客緊密連接,藉助小程序商城,為顧客提供食材訂購和線上送餐服務,成功探索了一套應對疫情的數字化解決方案。疫情期間,線上營收佔到了西貝總營收的80%以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