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春縣探索構建基層“警務共同體”治理新機制

2019年7月以來,永春縣按照泉州市委“強基促穩”三年行動部署,結合落實省公安廳“一村一警務助理”工作要求,探索推行村幹部兼職輔警的基層“警務共同體”治理新機制,促進警務效能和基層治理水平雙提升。自推行新機制以來,全縣已選聘308名村幹部兼職輔警,聚力前瞻治理、前端防控、前移警務,共預防發生“民轉刑”案件38起、群體性事件16起,為推進基層共建共治共享探索了新經驗。

整合資源,搭好共建平臺

永春县探索构建基层“警务共同体”治理新机制

樹立“警力有限、民力無窮”理念,針對山區警力不足等問題,積極整合派出所和村級組織的資源和力量,著力打造黨政領導、警民共建的“警務共同體”。

一是強化政策支持。永春縣委、縣政府出臺《保障和提升新形勢下公安基層基礎工作的具體措施》,將探索推行村幹部兼職輔警新機制作為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精神的具體舉措,為村幹部兼職輔警落實裝備和績效補貼等保障,有力推動工作順利開展。

二是以點帶面推開。按照“一農村、一城鎮”的思路,分別在桂洋、桃城開展新機制試點。在總結試點經驗的基礎上,2019年12月在全縣範圍內全面複製推行。

三是加強隊伍管理。建立“村幹部自薦、村兩委推薦,派出所和鄉鎮聯合考察、審核確定人選”村幹部兼職輔警招聘流程,各派出所制定日常管理和績效考評辦法,實行社區民警與兼職輔警結對、捆綁考評機制,確保村幹部兼職輔警規範開展工作。同時,加強信息摸排、群眾工作、風險防控、宣傳引導等方面的能力培訓,提升兼職輔警的履職本領。

發揮優勢,形成共治合力

永春县探索构建基层“警务共同体”治理新机制

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發揮村幹部的身份優勢、工作優勢,著力加強和改進預測預警、群防群治等工作,形成共治合力。

一是收集民情,源頭排查化解矛盾糾紛。村幹部紮根鄉村、貼近群眾,在瞭解群眾訴求、收集掌握信息、及時預警防範等方面具有天然優勢。桂洋派出所發動村幹部兼職輔警走村入戶排查,建立“一厝一檔”的民情檔案,從中摸排化解了7起山林糾紛。達埔派出所及時跟進“興泉鐵路”項目建設,組織村幹部兼職輔警共摸排、協助化解28起勞資糾紛,幫助解決農民工被拖欠的工資1000多萬元。

二是匯聚民力,紮實做好群防群治工作。通過村幹部兼職輔警組織動員群眾,加強群防群治,紮實做好治安巡防、要素管控等工作。桂洋派出所組織村幹部兼職輔警開展“村村聯防”“夜間巡防”,深入群眾開展面對面防詐騙宣傳,2019年轄區刑事發案同比下降76.2%,實現電信網絡詐騙“零發案”。

三是化解民怨,全力教育穩控重點人員。村幹部兼職輔警發揮人頭熟等優勢,針對不同人員、不同情況開展心理疏導和矛盾化解,有效化解群眾怨氣、管住重點人員、減少社會對抗。岵山派出所圍繞垃圾填埋場沼氣發電復工項目,發動村幹部兼職輔警點對點做好重點人員疏導工作,有效預防群體性事件的發生。蓬壺派出所發動村幹部兼職輔警,對22名有前科的閒散青少年實行“一對一”幫教管控,有針對性地開展日常走訪、教育轉化和心理疏導,實現這一群體“零滋事”。

前移警務,拓展共享成果

永春县探索构建基层“警务共同体”治理新机制

堅持把社區警務和群眾自治緊密結合起來,著力改進工作方式方法,推動警務下到第一線、服務做到最前沿,讓廣大群眾共享平安成果。

一是整治打擊更有效。由村幹部兼職輔警發動群眾廣泛參與、協助做好整治打擊工作,發揮群眾“火眼金睛”的作用,助力提升打擊犯罪、破案追逃效能。今年春節期間,抓住涉詐逃犯等人員可能回家過年的時機,組織村幹部兼職輔警廣泛發動群眾提供線索,共協助抓獲回鄉的公安部“千人追緝”計劃人員7人、境外迴流涉詐嫌疑人5人和境內逃犯3人;疫情期間,村幹部兼職輔警共協助破獲12起涉疫情詐騙等案件。

二是服務群眾更到位。依託村幹部兼職輔警,搭建警民溝通交流的“連心橋”,深入傾聽群眾呼聲,零距離服務群眾。呈祥派出所村幹部兼職輔警在日常工作中瞭解到呈祥中學有個別學生沒有戶口,影響學業前途,隨即將相關情況向派出所報告,並協助對轄區無戶口人員進行調查摸底,及時為5名無戶口人員解決了落戶問題。

三是維穩應急更有力。把村幹部兼職輔警納入應急處置力量體系,將全縣劃為東西南北4個片區,建立完善跨區域集中調訓、聯動處置機制,一有情況可調動村幹部兼職輔警就近策應、梯次增援,打造出一支維穩應急的“後備軍”。

(本文綜合永春縣委改革辦)


分享到:


相關文章: